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壮锦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非常悠久,是壮族人民对美的认识的具体表现之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本文就设计艺术美学与壮锦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分析设计艺术之美与壮锦的美丽之处,用意在于发现并加强两者之间更进一步的关系,成就“壮锦之美”。
关键词: 壮锦 美学 设计艺术
一、引言
“美”这个词伴随人类文字产生之初就出现了。人类对于美所产生的意识,就是从“美”这个词而衍生出来的。美学的产生,依存于人类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的发展。审美意识是指主体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地探索美的意识。美学思想是指主体对美、美感等问题比较清晰,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看法。
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设计艺术美学必然涉及设计艺术之美的基本定性,以及研究设计艺术之美的形式要素、规则和类型。
二、设计艺术美学与壮锦的定义
“美”作为一个用途广泛的形容词,一方面代表了人类的感官,另一方面与道德理念合为一体,美学的产生依赖于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的发展。设计艺术美学虽处在“美学”的范畴之内,但以艺术设计实践为基础,是设计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设计实践的升华。
被譽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的特点,展现出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相传,有一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看到蜘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异彩,从中得到启示,便用五光十色的丝线为纬,原色细纱为经,精心纺织而成——从此就产生了瑰丽的壮锦。
三、设计艺术美学与壮锦之间的联系
(一)设计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设计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除了在美学基础上对审美现象和审美规律的研究,也就是人类一般的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及规律等外,还存在其特殊的研究对象。这个特殊的研究对象要求我们深入设计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审美现象和审美规律,从文化层面理解和研究设计艺术。
一直以来,美学基本都是以纯粹美和纯粹艺术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从而所得到的结论多少总会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功能与实用性对审美的影响。设计艺术美学的独特性就在于具有一定功能的基础之上,又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这与纯粹美和纯粹艺术是不同的。功能对于审美的影响,形式及意义的传播,设计艺术之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形态,等等,构成了设计艺术美学的独特研究内容。
(二)壮锦的渊源及艺术文化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多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这一时期,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到了明代,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明代万历年间,织有龙、凤等花纹图案的壮锦已成为朝廷贡品。明清时期,壮锦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使壮锦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虽仍为皇室贡品,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
锦,原本属于中原地区的产物,由于战争的原因而迁徙,中原的织锦及东汉末年兴起的蜀锦对壮锦影响尤为巨大。民间织锦是汉唐以前抽象几何纹样的发展与丰富。唐宋以后华丽的曲线造型、写实风格的折枝花卉,在民间织锦中较为少见。壮锦在其漫长的发展岁月中,有选择地吸收了汉族织锦的传统纹样,按照本民族的审美意向、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需要,等等,加以发展和变化,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织锦风格。
壮锦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在对壮锦艺术进行了解、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一方面可以为现代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与表现魅力,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壮锦艺术顽强的生命力。壮锦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壮锦图案纹样的创作者一般都是壮族劳动妇女,她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她们所织的壮锦上图案纹样大多含有吉祥之意,或是象征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洋溢着乐观、开朗和进取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追求生活所充满的信心和理想。
(三)设计艺术之美与壮锦之美
1.设计艺术之美
伴随科技的发展,作为美的一个分支的设计艺术之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在研究美学时,很大一部分都是把经典美学为基点的纯粹美和纯粹艺术当做研究对象的。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系统越来越高度城市化,纯粹自然物在生活中却越来越少,而人工化的东西正逐渐增加。现在尝试探讨、分析何为设计艺术之美。
(1)设计艺术之美的本质
设计艺术作为当今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艺术有一定区别,它不像纯粹艺术品并不在乎其实用性。相反,在评价一件设计艺术作品的美与否时,首先的评价标准就是此作品是否好用或者用得是否称手。这样,我们就能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设计艺术之美的本质是在满足人类功能实用性的基础上再体现其自身的审美观和所追求的,代表着自己认同的美。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设计艺术之美的本质看做是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理解:首先,需要满足人们对功能性的需求;其次,要体现人们对符合自身身心健康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再次,还要充满勃勃生机,也就是说需要持续发展。
(2)设计艺术之美的形式
在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存在相应形式,而设计艺术之美也存在自己相应的形式。要了解、分析设计艺术之美,研究其对应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形式包括时间和空间,人就是用这些形式认识对象事物的。这样,人对于事物的认识就不自觉地产生了形式感,我们可以把形式感理解为是对一个事物或者对象的感受、感知;对它所存在的形式进行辨识与研究;最终达到自身最大限度地综合理解与发现其更进深层次的含义与规律之所在。 (3)设计艺术之美的创造
设计艺术之美是通过人类创造出来的,设计艺术之美的创造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理解为一种艺术创造。于是,人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设计艺术之美的主体,接下来的研究对象也就可以转为对影响人类的创造的因素的研究。
文化问题是设计艺术之美的一个重要问题。美与艺术的文化内涵使设计艺术之美的创造必定是一个拥有文化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艺术创作过程中了解、考虑文化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对设计艺术之美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投个特征、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心理因素等的总称;其二为公共性,是指设计艺术品不是为一人所独享的,而是公众所共享的这一特性;其三为阶层性,是指社会某个时期按照各种不同的划分标准区分为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的性质;其四為时代性,是指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风格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所处时代的烙印;其五为技术性,在设计过程中始终不能回避技术这一核心问题的特性;其六为商业性,是指在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商业因素的总和,包括市场情景,潜在用户的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以及所能付出的,等等。
2.壮锦之美
壮锦图案反映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多取吉祥喜庆之意和象征幸福美好的愿望,如动物中的龙凤、狮子、蝴蝶、鸳鸯、鱼、青蛙,植物中的牡丹、莲、菊、梅、万字、回纹,以及山川祥云,等等,均为编织对象。这些素材通过壮族民间艺人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根据壮族人民的群体审美理想和需要,用比喻、象征、寓意手法创造了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主题内容。如凤凰和花、龙和珍珠分别组合构成“双凤赏花”、“双龙戏珠”的图案纹样,寓意生活幸福欢乐。“龙凤吉祥”、“狮子滚绣球”、“双凤朝阳”则象征吉祥。
壮锦丰富多彩的纹饰图案及其广泛的流布范围,根植于壮乡的山山水水,深深扎根在壮民族丰厚的民间土壤之中,蕴含纷繁复杂的壮民族文化心理,既是历史上壮族及其先民的文化象征,又是处在壮民族本质力量外化的整个过程之中的智慧结晶。
四、探讨从设计艺术美学之美与壮锦之美中得到的启发
我们不难看出设计是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一种创造人类文化的活动。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这是新的思维方式与人类传统思维方式的分水岭。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理解世界时按“两极对立”的方式,严格地区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主观与客观等二元对立,这种思维方式在哲学、科学和艺术中都有体现。如哲学上把世界分成主体与客体,将意识分为主观与客观;科学上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把自然作为人认识和征服的对象;艺术上把美与丑、内容与形式、崇高与卑下对立起来。我们谈到融合的思维方式是对二元对立的质疑。虽然科学与艺术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的文化和反映人类文化观的,但当我们把科学与艺术纳入以人类文化为依据的范畴,就不难理解:在作为人类劳作的体系中,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创造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因内在的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五、结语
壮锦是壮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曾经是生活必需品,有着美丽的色彩和寓意丰富的图案,然而由于织造工艺的复杂,以及当前的市场环境等,壮锦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但是在研究设计艺术美学之美与壮锦之美的过程中所触及的题与得到的启发之后,笔者认为:美好的事物是人类所追求的,壮锦之美可以看做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尚的部分,在此引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总结:“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5.
[2]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
[5]邢庆华.设计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4
[4]杨晚生.建筑环境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0.
[5]刘燕,宋方昊.设计美学[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7.
关键词: 壮锦 美学 设计艺术
一、引言
“美”这个词伴随人类文字产生之初就出现了。人类对于美所产生的意识,就是从“美”这个词而衍生出来的。美学的产生,依存于人类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的发展。审美意识是指主体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地探索美的意识。美学思想是指主体对美、美感等问题比较清晰,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看法。
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设计艺术美学必然涉及设计艺术之美的基本定性,以及研究设计艺术之美的形式要素、规则和类型。
二、设计艺术美学与壮锦的定义
“美”作为一个用途广泛的形容词,一方面代表了人类的感官,另一方面与道德理念合为一体,美学的产生依赖于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的发展。设计艺术美学虽处在“美学”的范畴之内,但以艺术设计实践为基础,是设计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设计实践的升华。
被譽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的特点,展现出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相传,有一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看到蜘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异彩,从中得到启示,便用五光十色的丝线为纬,原色细纱为经,精心纺织而成——从此就产生了瑰丽的壮锦。
三、设计艺术美学与壮锦之间的联系
(一)设计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设计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除了在美学基础上对审美现象和审美规律的研究,也就是人类一般的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及规律等外,还存在其特殊的研究对象。这个特殊的研究对象要求我们深入设计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审美现象和审美规律,从文化层面理解和研究设计艺术。
一直以来,美学基本都是以纯粹美和纯粹艺术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从而所得到的结论多少总会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功能与实用性对审美的影响。设计艺术美学的独特性就在于具有一定功能的基础之上,又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这与纯粹美和纯粹艺术是不同的。功能对于审美的影响,形式及意义的传播,设计艺术之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形态,等等,构成了设计艺术美学的独特研究内容。
(二)壮锦的渊源及艺术文化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多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这一时期,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到了明代,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明代万历年间,织有龙、凤等花纹图案的壮锦已成为朝廷贡品。明清时期,壮锦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使壮锦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虽仍为皇室贡品,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
锦,原本属于中原地区的产物,由于战争的原因而迁徙,中原的织锦及东汉末年兴起的蜀锦对壮锦影响尤为巨大。民间织锦是汉唐以前抽象几何纹样的发展与丰富。唐宋以后华丽的曲线造型、写实风格的折枝花卉,在民间织锦中较为少见。壮锦在其漫长的发展岁月中,有选择地吸收了汉族织锦的传统纹样,按照本民族的审美意向、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需要,等等,加以发展和变化,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织锦风格。
壮锦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在对壮锦艺术进行了解、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一方面可以为现代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与表现魅力,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壮锦艺术顽强的生命力。壮锦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壮锦图案纹样的创作者一般都是壮族劳动妇女,她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她们所织的壮锦上图案纹样大多含有吉祥之意,或是象征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洋溢着乐观、开朗和进取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追求生活所充满的信心和理想。
(三)设计艺术之美与壮锦之美
1.设计艺术之美
伴随科技的发展,作为美的一个分支的设计艺术之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在研究美学时,很大一部分都是把经典美学为基点的纯粹美和纯粹艺术当做研究对象的。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系统越来越高度城市化,纯粹自然物在生活中却越来越少,而人工化的东西正逐渐增加。现在尝试探讨、分析何为设计艺术之美。
(1)设计艺术之美的本质
设计艺术作为当今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艺术有一定区别,它不像纯粹艺术品并不在乎其实用性。相反,在评价一件设计艺术作品的美与否时,首先的评价标准就是此作品是否好用或者用得是否称手。这样,我们就能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设计艺术之美的本质是在满足人类功能实用性的基础上再体现其自身的审美观和所追求的,代表着自己认同的美。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设计艺术之美的本质看做是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理解:首先,需要满足人们对功能性的需求;其次,要体现人们对符合自身身心健康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再次,还要充满勃勃生机,也就是说需要持续发展。
(2)设计艺术之美的形式
在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存在相应形式,而设计艺术之美也存在自己相应的形式。要了解、分析设计艺术之美,研究其对应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形式包括时间和空间,人就是用这些形式认识对象事物的。这样,人对于事物的认识就不自觉地产生了形式感,我们可以把形式感理解为是对一个事物或者对象的感受、感知;对它所存在的形式进行辨识与研究;最终达到自身最大限度地综合理解与发现其更进深层次的含义与规律之所在。 (3)设计艺术之美的创造
设计艺术之美是通过人类创造出来的,设计艺术之美的创造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理解为一种艺术创造。于是,人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设计艺术之美的主体,接下来的研究对象也就可以转为对影响人类的创造的因素的研究。
文化问题是设计艺术之美的一个重要问题。美与艺术的文化内涵使设计艺术之美的创造必定是一个拥有文化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艺术创作过程中了解、考虑文化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对设计艺术之美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投个特征、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心理因素等的总称;其二为公共性,是指设计艺术品不是为一人所独享的,而是公众所共享的这一特性;其三为阶层性,是指社会某个时期按照各种不同的划分标准区分为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的性质;其四為时代性,是指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风格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所处时代的烙印;其五为技术性,在设计过程中始终不能回避技术这一核心问题的特性;其六为商业性,是指在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商业因素的总和,包括市场情景,潜在用户的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以及所能付出的,等等。
2.壮锦之美
壮锦图案反映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多取吉祥喜庆之意和象征幸福美好的愿望,如动物中的龙凤、狮子、蝴蝶、鸳鸯、鱼、青蛙,植物中的牡丹、莲、菊、梅、万字、回纹,以及山川祥云,等等,均为编织对象。这些素材通过壮族民间艺人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根据壮族人民的群体审美理想和需要,用比喻、象征、寓意手法创造了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主题内容。如凤凰和花、龙和珍珠分别组合构成“双凤赏花”、“双龙戏珠”的图案纹样,寓意生活幸福欢乐。“龙凤吉祥”、“狮子滚绣球”、“双凤朝阳”则象征吉祥。
壮锦丰富多彩的纹饰图案及其广泛的流布范围,根植于壮乡的山山水水,深深扎根在壮民族丰厚的民间土壤之中,蕴含纷繁复杂的壮民族文化心理,既是历史上壮族及其先民的文化象征,又是处在壮民族本质力量外化的整个过程之中的智慧结晶。
四、探讨从设计艺术美学之美与壮锦之美中得到的启发
我们不难看出设计是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一种创造人类文化的活动。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这是新的思维方式与人类传统思维方式的分水岭。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理解世界时按“两极对立”的方式,严格地区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主观与客观等二元对立,这种思维方式在哲学、科学和艺术中都有体现。如哲学上把世界分成主体与客体,将意识分为主观与客观;科学上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把自然作为人认识和征服的对象;艺术上把美与丑、内容与形式、崇高与卑下对立起来。我们谈到融合的思维方式是对二元对立的质疑。虽然科学与艺术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的文化和反映人类文化观的,但当我们把科学与艺术纳入以人类文化为依据的范畴,就不难理解:在作为人类劳作的体系中,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创造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因内在的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五、结语
壮锦是壮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曾经是生活必需品,有着美丽的色彩和寓意丰富的图案,然而由于织造工艺的复杂,以及当前的市场环境等,壮锦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但是在研究设计艺术美学之美与壮锦之美的过程中所触及的题与得到的启发之后,笔者认为:美好的事物是人类所追求的,壮锦之美可以看做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尚的部分,在此引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总结:“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5.
[2]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
[5]邢庆华.设计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4
[4]杨晚生.建筑环境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0.
[5]刘燕,宋方昊.设计美学[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