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歌教学中的意象与意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wee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意象和意境是诗歌教学和诗歌鉴赏的重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境生象外”,象是境的依托和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境是虚化、无限的审美感受和想象空间。象的选取来源于生活感受和文化背景,境的创设和感悟则取决于个人气质和修养经历。
  关键词: 意象 意境 诗歌教学
  诗人写诗,评论家评诗,往往要谈到诗的意象和意境,而语文课堂的诗歌鉴赏或相关检测最终也归到品味意象、感受意境上。那么,意象和意境在诗歌教学中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如何把握和理解常见的意象和意境?下面逐一论述。
  一、意象
  象,即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意,是情意,是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受。意象,就是被人的主观世界感情化了的物象。这是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最早出自《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圣人立象以尽意。”
  由此可见,意象的古意是表意之象,即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从心理学角度看,意象的生成是诗人在主观思想的影响下,对表象加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双重加工,加以联想和想象,使表象从映像性表征变成符号性表征的过程。鉴于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走两条路径:一是泛泛地找出诗歌中所有的物象,从中筛选出富含作者感情色彩的,作为意象;二是先根据语感或其他背景信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再根据这个基调寻找意象。
  二、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意象
  1.月
  从儿时背诵的“床前明月光”开始,月就与思乡有了不解之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句不用月字,而思亲之意含蓄隽永。“明月夜,短松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月又成了凄凉、怅惘的外现。月的意象往往与它的圆缺变化有关,从中引申出人的欢聚与别离。
  2.水
  水的意象也因情、因景而各不相同。“大江东去,浪淘尽”表现的是英雄气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更是大气磅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表达出欢快、向上的情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忧思难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却用水之深比情之至。水的意象取决于它的流动和状态,可能欢欣,也可能忧郁,特别是它的连绵不断,经常作为忧思愁绪的象征。
  3.雪
  雪的晶莹、冷清、净洁使它得到诗人的偏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烘托了大漠的寒冷,“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现了诗人的凄苦和孤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展示了一种雪封之下的生命活力和诗人的豪情。
  4.梅
  作为岁寒三友,梅在诗人笔下也有独特含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诗人宁折不弯的圣洁之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达了对正义、美好的追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则表现了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精神。
  5.柳
  柳是送别之情的绝好寄托。“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依依柔柳,为惜别之情作了最好的诠释。
  6.杜鹃
  如今称作布谷鸟,古时又叫子规。“潇潇暮雨子规啼”,“杜鹃啼血猿哀鸣”,“望帝春心托杜鹃”,它的叫声及关于它的传说使得它充满一种神秘的、忧郁的、凄惨的特性。所以杜鹃的出现往往预示着诗歌的整体氛围和基调。
  三、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它是主观情意和客观景物交融形成的艺术效果。这一术语最早出自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由此可见,意境包含三个因素:景、情和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的设立必须依托具体的物象。比如《天净沙·秋思》的羁旅之情、空寥之感、凄苦之味,就是由“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意象凝聚而成的;《再别康桥》的留恋和不舍是“云彩”、“星辉”、“金柳”、“笙箫”的共鸣。意境是诗歌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同时又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四、意象与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1.共性
  意象也好,意境也罢,重在一个“意”字。正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介入,使得物和景都不再是单纯的客体,它们的存在被深深地打上了情感的烙印,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集,使客观物体主观化、情感化。虽然感情的承载对象不同,形成的艺术效果也有所差异,但它们都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独特的情感桥梁,特别是意象,往往几个字或词就点出整首诗的意蕴。相比之下,意境则显得模糊、含蓄,不可言说。经验让我们如临其境,但它的准确含义却如幽灵般不可捉摸。
  2.区别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象是具体的,境是综合的。境很难脱离象单独存在。象的选取和生成往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既是一种形象思维,又是一种由表象到内在的抽象思维。境的创设和感悟则更多地依赖于作者和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和人生经历。因此,境不是象的简单堆砌,而是象的组合和升华。
  总之,意象与意境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区别,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童庆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 雨果的《悲惨世界》叙事宏大,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父爱虽然不是作品的主题,但是以父爱的独特视角,能够客观诠释作品中一系列父亲形象。冷酷无情的泰纳迪埃、横刀夺爱的吉诺曼、忍痛割爱的蓬梅西上校、不懈努力做好父亲的冉·瓦让,各种不同父爱都有沉默寡言的特征。然而所有世俗的父爱都笼罩在迪涅主教的上帝之爱下,解读了父爱的无言和宽广。  关键词: 《悲惨世界》 父爱 上帝  引言  2012年年底音乐剧
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是我们应该下工夫去研究、总结的课题。我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具体的朗读指导方法。  一、在理解字、词中朗读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句意、领悟中心的基础,是朗读训练的前奏,特别是对文中重点词、中心词的理解,更是深入阅读的突破口。所以抓住了文中的中心词和关键词,读出意蕴、悟出情趣,就能把握
摘 要: 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历史与社会教材上插图的作用认识不够,甚至有个别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对插图视而不见,更忽略了指导学生看图这个步骤。其实,文本插图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而且如果利用得好,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绝对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作者以施教的《古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一课时为例,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从如何“备
课前五分钟演讲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形式多样,内容灵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每节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到台前演说,提前一天准备,可脱稿也可读稿,师生听完后要发表意见和建议,并背出听到的某些优秀句段
摘 要: 语感训练主要靠读,特别是小学阶段,朗读训练尤其重要。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悟作者选材布局的独具匠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但入情入境的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尤其是对连说普通话都有困难的农村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就为朗读训练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师范读 朗读训练  范读是一门口语艺术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他以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留给我们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其中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就有三篇,每个年级一篇,初一《春》、初二《背影》、初三《绿》,从风格上讲,《春》与《绿》相近,而《春》和《背影》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如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后者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成熟中年。截然不同的风格决定了我们即使读同一作家的作品,也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教学方法,才能引导
我当高中数学老师已有20年,因为工作忙,往往忽视对女儿学习的监督,女儿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平平,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我也对女儿没有太高的要求,因为看到她也是很认真地学习,能督促的地方常说,可总觉得她不是个悟性高的孩子,所以要求不高,直到女儿上了高中,成了我的学生,我才开始以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身份看待女儿的学习。  第一个问题是树立她的学习信心。虽说女儿是个懂事的孩子,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因为
摘 要: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面。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材料和途径有许多,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通过课堂适时有效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与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关键词: 课堂提问 适时有效 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提问可以引导教学,突出学习的重点;可以诊断教学,了解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提问可以激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只有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以生本理念为教学指导依据,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本教学 了解学生 创设情境 迁移能力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和语文的实际特点,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选用有效的切入点,让学生提升情感体验,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笔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所在。有效的切入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课文的解读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妙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对文本的理解很不成熟,切实关注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有效性的因素,立足教学实践,采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有效性的策略,必定会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一、提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