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发展至今,已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放在重要的地位。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课程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的知识,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鼓励大胆猜想,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科学的发现与创造始于大胆的猜想。因此,在教学初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要研究的问题或对象进行大胆猜想,做出多种假设和预测,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还可以激起学生对新知识主动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猜对了吗》一课时,教师首先拿出一个纸杯和一盏酒精灯,点燃酒精灯,用夹子夹住纸杯,准备放在酒精灯上,然后让学生猜想纸杯是否能被点着。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着回答,有的说:“能点着。”有的说:“不能点着。”接着教师又提出:如果在纸杯中装上水,纸杯是否能点着?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和事实是否一致,他们会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接着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亲自做一做实验,此时不用教师多说,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许多科学领域的探索活动常常是人们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予以验证。猜想是学习科学的翅膀,让猜想贯穿于科学探究之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科学的发现,体验受阻时的挫败和成功的兴奋,这样便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使科学素养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二、学会质疑问难,引领学生探究的途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根据教材设计的,提问权总是掌握在老师手中,让学生学习并承认、接受前人确定的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总是让学生围绕着教师的问题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改变这种状况,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拥有充分的提问权,并积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敢问、爱问、善问。教师与其给学生设置十个问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经过自主探索来获得,让学生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体。
例如,在执教《自转旋翼》一课时,当学生制作好自转旋翼并试飞后,有的同学发现自己做的自转旋翼在降落的时候不转,有的同学发现自己做的自转旋翼降落得很慢,同学们就开始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自转旋翼转得快,有的转得慢呢?为什么我做的不转,而是翻跟头呢?自转旋翼旋转的速度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此时,教师首先肯定了提出质疑的同学,然后由学生提出的问题,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探究自转旋翼旋转的速度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们经过猜想后再分组做实验。这样,学生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又领悟到了解疑的方法,从而树立了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促进了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指导有效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学生探究的能力包括:搜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要教会学生搜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进行小组合作,结合生活实践解决问题。
1.学会搜集信息
要获取知识,首先要获取有关信息。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老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学生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等方式获取信息,并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获取新知,为将要进行的科学探索打好基础。
例如,在学习《精确的时间步伐》一课时,通过阅读小故事《原子钟寻亲记》,同学们对计时工具——钟表及其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关于钟表的更多知识,让同学们自己通过查阅资料、书籍、上网等方法收集关于钟表的资料,最后把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就这样,同学们在课下经过认真查找资料,找到了水运仪象台、沙漏、水钟、日晷、原子钟等几种计时工具的相关资料,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信息,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更加高涨。
2.学会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不能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中的合作学习和小伙伴之间的讨论学习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的主动建构也具有关键的作用。这种合作主要是指伙伴之间的合作,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都比较强,做什么事总想自己先来,不懂得谦让他人,更不会与他人合作,因此,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呢?我认为教师可以采取由帮到放的方法,开始教师要深入组内,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给每个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要求学生团结协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科学的含义及探究科学的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 编 涵 冰)
一、鼓励大胆猜想,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科学的发现与创造始于大胆的猜想。因此,在教学初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要研究的问题或对象进行大胆猜想,做出多种假设和预测,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还可以激起学生对新知识主动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猜对了吗》一课时,教师首先拿出一个纸杯和一盏酒精灯,点燃酒精灯,用夹子夹住纸杯,准备放在酒精灯上,然后让学生猜想纸杯是否能被点着。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着回答,有的说:“能点着。”有的说:“不能点着。”接着教师又提出:如果在纸杯中装上水,纸杯是否能点着?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和事实是否一致,他们会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接着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亲自做一做实验,此时不用教师多说,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许多科学领域的探索活动常常是人们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予以验证。猜想是学习科学的翅膀,让猜想贯穿于科学探究之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科学的发现,体验受阻时的挫败和成功的兴奋,这样便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使科学素养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二、学会质疑问难,引领学生探究的途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根据教材设计的,提问权总是掌握在老师手中,让学生学习并承认、接受前人确定的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总是让学生围绕着教师的问题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改变这种状况,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拥有充分的提问权,并积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敢问、爱问、善问。教师与其给学生设置十个问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经过自主探索来获得,让学生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体。
例如,在执教《自转旋翼》一课时,当学生制作好自转旋翼并试飞后,有的同学发现自己做的自转旋翼在降落的时候不转,有的同学发现自己做的自转旋翼降落得很慢,同学们就开始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自转旋翼转得快,有的转得慢呢?为什么我做的不转,而是翻跟头呢?自转旋翼旋转的速度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此时,教师首先肯定了提出质疑的同学,然后由学生提出的问题,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探究自转旋翼旋转的速度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们经过猜想后再分组做实验。这样,学生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又领悟到了解疑的方法,从而树立了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促进了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指导有效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学生探究的能力包括:搜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要教会学生搜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进行小组合作,结合生活实践解决问题。
1.学会搜集信息
要获取知识,首先要获取有关信息。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老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学生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等方式获取信息,并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获取新知,为将要进行的科学探索打好基础。
例如,在学习《精确的时间步伐》一课时,通过阅读小故事《原子钟寻亲记》,同学们对计时工具——钟表及其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关于钟表的更多知识,让同学们自己通过查阅资料、书籍、上网等方法收集关于钟表的资料,最后把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就这样,同学们在课下经过认真查找资料,找到了水运仪象台、沙漏、水钟、日晷、原子钟等几种计时工具的相关资料,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信息,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更加高涨。
2.学会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不能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中的合作学习和小伙伴之间的讨论学习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的主动建构也具有关键的作用。这种合作主要是指伙伴之间的合作,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都比较强,做什么事总想自己先来,不懂得谦让他人,更不会与他人合作,因此,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呢?我认为教师可以采取由帮到放的方法,开始教师要深入组内,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给每个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要求学生团结协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科学的含义及探究科学的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