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行为主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本文通过对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和感恩现状的论述,剖析中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感恩教育对策,唤醒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其感恩行为。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感恩古训在我国源远流长,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血缘家庭中的孝道,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公德;从“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人际关系中的美德,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中的准则,都把感恩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足见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是感恩意识的萌发之地,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重视感恩内容的挖掘,开展感恩教育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学生的感恩行为。
感恩是行为主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品性教育。
一、思想品德课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仍有很大市场,这使得一些老师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好学生唯一标准,一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忽视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一些学生更是以优异的成绩为挡箭牌而无视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和同学朋友的帮忙,感恩行为极其缺乏。思想品德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理解感恩的意义,对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的价值有深刻的理解,而不能继续让学生用漠视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感恩。
1.有利于学生自身和谐发展,促进完美人格的培养
学生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对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和同学朋友心存感激,才能深切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在思想上认识到一个人再强大也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一个人再弱小也是能够帮助别人的,从而对他人充满敬意,让感恩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心存感恩就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学习中的成败,辩证地看待问题,正确地认识自己,减少叛逆心理和对抗情绪,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
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学校开展好感恩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感恩道德的源动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3.有利于家庭和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感恩父母的导航,它高度赞誉了报答父母、表达孝心的言行。在家庭中,只有孩子学会了感恩,才能尊重父母,真正理解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体会为人父
母的不易,内化为长大后主动报答父母的感恩之情。
二、初中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各方面竞争逐渐激烈,压力空前增加,再加上新旧价值观的碰撞,导致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心理行为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感恩意识缺失就是其中一例。
1.漠视生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神奇的世界,我们应该对生命感到敬畏和感激,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最起码的感恩。
当今的中学生,处于这样一个新旧价值观更替的时代,他们无法理解现实中的形形色色的行为和矛盾,他们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困惑,整天抱怨“活着有什么意思”;在当前教育体制的作用下,中学生的目标和理想就是中考和高考,沉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无法正确看待生命的五彩缤纷和多姿多彩,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看不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所在,因而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意识,经常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等,更有甚者,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更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为了逃避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自杀。
2.迷失自我
自我的实质是作为生命体的人对自我的认识,自己对自己事务的正确处理,在社会生活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和主体地位,进而自我实现、自我创造,和谐的自我关系是感恩意识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常听到中学生说“不长大该多好啊,长大太无聊太可怕了”,这是他们的心声。他们可能因为缺乏信仰而担忧前途的渺茫,他们可能因为受现实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盲目而机械地追求成人化、世俗化的“理想”,他们可能迷失在网络和暴力游戏的虚幻世界里。缺乏足够生命关怀的他们正在忘却追求人生的远大理想,正在忘记建筑神圣的精神家园,迷失在自我价值的泥潭中。
3.冷漠恩人
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每个人都与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反之,一个缺乏感恩的社会必然是冷漠的、相互猜忌的、人际关系紧张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尊重他们,报答他们,但是当前的部分中学生不懂得感恩,冷漠恩人,甚至是恩将仇报。
对父母:大多数中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愿意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中学生是家里的“太上皇”,稍不顺心就与父母吵架,只知道无限制地向父母索取,却从不懂的关心父母;一些中学生盲目追风,挑吃捡穿,相互攀比,不懂得体贴父母的艰辛,甚至抱怨父母无能。
对老师:一些学生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把美好的师生感情变成了简单的“商品关系”,认为老师付出劳动是应该的,是自己花钱买来的,所以不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认为老师的提问和改错惩罚都是故意刁难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行径;部分学生在校园遇到老师,就像不认识一样,课堂上更是无视老师的存在;不少学生把取得成绩全部归结为自己的努力,稍一退步就是老师的责任,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老师的工作。
对同学朋友: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更多时候表现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好的经验和参考资料不能与同学分享;只重索取,不求贡献,又需要朋友的时候一个样子,不需要的时候什么都不是;物化朋友之间的友谊,认为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购买和衡量的;锱铢必较,不能宽容别人,甚至想找机会报复。
三、初中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探析
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主要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1.学校德育重智轻德,忽视感恩教育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教育体制中长期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 轻德育”问题,因此学校和家长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生成绩上,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是否成才、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德育的培养,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同时学校的德育功能也因此而变质,“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 大学教育沦为找工作的工具, 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这种“教育论”使得中学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视了“教化”功能,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教育范畴,深入学生心中,致使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样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欠佳
家庭是情感的源泉,是爱的发源地,家庭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基石,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容易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比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更直接的、更潜隐、更深层的功效。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家长们便对孩子倾注了更多的金钱和精力,为了让孩子过得“幸福”,他们总是会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甚至是在其成年之后,还心甘情愿地承担着“抚养”的“义务”。这种不健康的家庭观念,使子女认为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感恩回报,而且可以无休止地索取。
3.社会风气不佳,多元价值冲突中的迷失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其影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感恩”失范现象。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竞争性也逐渐深入人们心中,人们的精神层面遭受着片面经济利益的侵蚀:受利益的诱惑和驱使,许多人往往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唯利是图,抛弃了恩情,忽视了道德,弱化了社会责任感,淡漠了公德心。面对多元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中学生的思想上产生了冲突和碰撞,道德价值观受到影响。由于旧的道德准则被颠覆,新的道德规范尚处在形成之中,还未达成社会共识,利益要求不同的人群对同一规范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就为道德遵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随之而来的还有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对中学生来讲主要表现在:信仰淡漠、自我中心、甚至丧失人性等现象,不懂得知恩图报,只知道一味索取,不懂得体贴父母,对社会上的帮助也漠然置之。
4.自我认识出现偏差,缺乏自律精神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他们思想活跃,适应性强,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是由于与社会接触较少,缺乏社会阅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判断力不强的现象,对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和不正常的现象缺乏辩证的理解,容易在思想上受其影响,无法辨别和把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产生价值选择的困惑,因此造成内心深处的矛盾。从自我认识方面看,大多数中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偏高,认为其有超过社会一般成员的认识水平和意志能力;而对现实的自我,他们又很难用理性去把握,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中。这样就使一些中学生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价值判断上产生了双重标准,这就导致了中学生在公德认识,例如感恩意识方面的失衡。部分中学生出现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脱节的现象,有时虽然他们具有了感恩意识,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自律,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知行为不妥,又不能自觉遵守原则与行为规范。在有人监督、有外力限制的时候,部分中学生还可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但是一旦外力消失,许多人就忘掉规范、准则,暴露出缺乏感恩修养的真实自我。
四、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开展感恩教育的对策
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所以应该多方面进行感恩教育,使得中学生知恩记恩于心,报恩施恩于行。
1.创设情境让学生知恩
知恩是感恩的基础。要使学生养成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就要创造机会让孩子直接地感知社会和周围的人对他的付出。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有“珍爱我们的生命”“相亲相爱一家人”这样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母亲生育他的艰辛,以及父母在抚养其成人的十几年的无私付出。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学内容,创设知恩情境,如学生播放教学短片:剖腹产DV,让学生在活生生、血淋淋的录像中感受母爱的伟大。
2.教会学生善于表达感激
我们在得到他人的帮助后,除了要心存感激之外,还要用语言表达出对他人的感激,对他人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扬,激励他人以后更加乐于付出。学会表达感恩首先要从说“谢谢”开始,“谢谢”是一个充满温暖的词语,每天心怀感恩地说“谢谢”,不仅是积极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也是别人能感到感恩行为带给自己和他人的快乐。我们要在平时的言行中主动践行“感恩”,真诚说出“谢谢”,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引导。
3.开展校园主题文化节
学校要以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节为平台,生动演绎感恩教育。中国有很多传统的文化节日,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春节等,我们可以以此为中心举行一系列的孝心教育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出好一期“百善孝为先”的主题专刊黑板报,开好一次以“孝心”为主题的班会,组织开展为老人“送温暖、献爱心、添欢乐”的服务活动等。
4.组织爱心援助活动
“爱心工程”作为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团结学生、凝聚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爱心援助工程实施的过程,不仅促使对广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奉献爱心、体验自身价值的过程。学校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开展类似于“情系大别山,爱心献老区”“尊老助残尽义务,奉献爱心在社区”“尽我所能,援助四川”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5.鼓励感恩教育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感恩活动中,指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调查,撰写简单的论文,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各种公益活动献计献策,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
[参考文献]
[1]仇忠海.感恩教育——上海市七宝中学的实践活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唐骏波 祖霞.教会孩子感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王逢贤 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仇忠海.实践人文教育的载体 提高德育实效的抓手——上海市七宝中学感恩教育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8(22).
[5]陈代玲.在互动中学会感恩[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11).
[6]原亮.常怀感恩之心[J].云南教育(继续教育版),2006(6).
[7]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1).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感恩古训在我国源远流长,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血缘家庭中的孝道,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公德;从“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人际关系中的美德,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中的准则,都把感恩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足见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是感恩意识的萌发之地,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重视感恩内容的挖掘,开展感恩教育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学生的感恩行为。
感恩是行为主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品性教育。
一、思想品德课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仍有很大市场,这使得一些老师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好学生唯一标准,一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忽视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一些学生更是以优异的成绩为挡箭牌而无视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和同学朋友的帮忙,感恩行为极其缺乏。思想品德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理解感恩的意义,对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的价值有深刻的理解,而不能继续让学生用漠视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感恩。
1.有利于学生自身和谐发展,促进完美人格的培养
学生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对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和同学朋友心存感激,才能深切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在思想上认识到一个人再强大也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一个人再弱小也是能够帮助别人的,从而对他人充满敬意,让感恩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心存感恩就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学习中的成败,辩证地看待问题,正确地认识自己,减少叛逆心理和对抗情绪,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
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学校开展好感恩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感恩道德的源动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3.有利于家庭和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感恩父母的导航,它高度赞誉了报答父母、表达孝心的言行。在家庭中,只有孩子学会了感恩,才能尊重父母,真正理解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体会为人父
母的不易,内化为长大后主动报答父母的感恩之情。
二、初中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各方面竞争逐渐激烈,压力空前增加,再加上新旧价值观的碰撞,导致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心理行为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感恩意识缺失就是其中一例。
1.漠视生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神奇的世界,我们应该对生命感到敬畏和感激,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最起码的感恩。
当今的中学生,处于这样一个新旧价值观更替的时代,他们无法理解现实中的形形色色的行为和矛盾,他们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困惑,整天抱怨“活着有什么意思”;在当前教育体制的作用下,中学生的目标和理想就是中考和高考,沉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无法正确看待生命的五彩缤纷和多姿多彩,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及其意义,看不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所在,因而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意识,经常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等,更有甚者,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更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为了逃避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自杀。
2.迷失自我
自我的实质是作为生命体的人对自我的认识,自己对自己事务的正确处理,在社会生活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和主体地位,进而自我实现、自我创造,和谐的自我关系是感恩意识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常听到中学生说“不长大该多好啊,长大太无聊太可怕了”,这是他们的心声。他们可能因为缺乏信仰而担忧前途的渺茫,他们可能因为受现实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盲目而机械地追求成人化、世俗化的“理想”,他们可能迷失在网络和暴力游戏的虚幻世界里。缺乏足够生命关怀的他们正在忘却追求人生的远大理想,正在忘记建筑神圣的精神家园,迷失在自我价值的泥潭中。
3.冷漠恩人
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每个人都与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反之,一个缺乏感恩的社会必然是冷漠的、相互猜忌的、人际关系紧张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尊重他们,报答他们,但是当前的部分中学生不懂得感恩,冷漠恩人,甚至是恩将仇报。
对父母:大多数中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愿意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中学生是家里的“太上皇”,稍不顺心就与父母吵架,只知道无限制地向父母索取,却从不懂的关心父母;一些中学生盲目追风,挑吃捡穿,相互攀比,不懂得体贴父母的艰辛,甚至抱怨父母无能。
对老师:一些学生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把美好的师生感情变成了简单的“商品关系”,认为老师付出劳动是应该的,是自己花钱买来的,所以不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认为老师的提问和改错惩罚都是故意刁难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行径;部分学生在校园遇到老师,就像不认识一样,课堂上更是无视老师的存在;不少学生把取得成绩全部归结为自己的努力,稍一退步就是老师的责任,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老师的工作。
对同学朋友: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更多时候表现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好的经验和参考资料不能与同学分享;只重索取,不求贡献,又需要朋友的时候一个样子,不需要的时候什么都不是;物化朋友之间的友谊,认为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购买和衡量的;锱铢必较,不能宽容别人,甚至想找机会报复。
三、初中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探析
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主要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1.学校德育重智轻德,忽视感恩教育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教育体制中长期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 轻德育”问题,因此学校和家长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生成绩上,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是否成才、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德育的培养,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同时学校的德育功能也因此而变质,“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 大学教育沦为找工作的工具, 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这种“教育论”使得中学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视了“教化”功能,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教育范畴,深入学生心中,致使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样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欠佳
家庭是情感的源泉,是爱的发源地,家庭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基石,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容易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比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更直接的、更潜隐、更深层的功效。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家长们便对孩子倾注了更多的金钱和精力,为了让孩子过得“幸福”,他们总是会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甚至是在其成年之后,还心甘情愿地承担着“抚养”的“义务”。这种不健康的家庭观念,使子女认为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感恩回报,而且可以无休止地索取。
3.社会风气不佳,多元价值冲突中的迷失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其影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感恩”失范现象。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竞争性也逐渐深入人们心中,人们的精神层面遭受着片面经济利益的侵蚀:受利益的诱惑和驱使,许多人往往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唯利是图,抛弃了恩情,忽视了道德,弱化了社会责任感,淡漠了公德心。面对多元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中学生的思想上产生了冲突和碰撞,道德价值观受到影响。由于旧的道德准则被颠覆,新的道德规范尚处在形成之中,还未达成社会共识,利益要求不同的人群对同一规范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就为道德遵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随之而来的还有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对中学生来讲主要表现在:信仰淡漠、自我中心、甚至丧失人性等现象,不懂得知恩图报,只知道一味索取,不懂得体贴父母,对社会上的帮助也漠然置之。
4.自我认识出现偏差,缺乏自律精神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他们思想活跃,适应性强,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是由于与社会接触较少,缺乏社会阅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判断力不强的现象,对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和不正常的现象缺乏辩证的理解,容易在思想上受其影响,无法辨别和把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产生价值选择的困惑,因此造成内心深处的矛盾。从自我认识方面看,大多数中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偏高,认为其有超过社会一般成员的认识水平和意志能力;而对现实的自我,他们又很难用理性去把握,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中。这样就使一些中学生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价值判断上产生了双重标准,这就导致了中学生在公德认识,例如感恩意识方面的失衡。部分中学生出现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脱节的现象,有时虽然他们具有了感恩意识,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自律,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知行为不妥,又不能自觉遵守原则与行为规范。在有人监督、有外力限制的时候,部分中学生还可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但是一旦外力消失,许多人就忘掉规范、准则,暴露出缺乏感恩修养的真实自我。
四、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开展感恩教育的对策
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所以应该多方面进行感恩教育,使得中学生知恩记恩于心,报恩施恩于行。
1.创设情境让学生知恩
知恩是感恩的基础。要使学生养成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就要创造机会让孩子直接地感知社会和周围的人对他的付出。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有“珍爱我们的生命”“相亲相爱一家人”这样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母亲生育他的艰辛,以及父母在抚养其成人的十几年的无私付出。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学内容,创设知恩情境,如学生播放教学短片:剖腹产DV,让学生在活生生、血淋淋的录像中感受母爱的伟大。
2.教会学生善于表达感激
我们在得到他人的帮助后,除了要心存感激之外,还要用语言表达出对他人的感激,对他人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扬,激励他人以后更加乐于付出。学会表达感恩首先要从说“谢谢”开始,“谢谢”是一个充满温暖的词语,每天心怀感恩地说“谢谢”,不仅是积极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也是别人能感到感恩行为带给自己和他人的快乐。我们要在平时的言行中主动践行“感恩”,真诚说出“谢谢”,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引导。
3.开展校园主题文化节
学校要以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节为平台,生动演绎感恩教育。中国有很多传统的文化节日,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春节等,我们可以以此为中心举行一系列的孝心教育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出好一期“百善孝为先”的主题专刊黑板报,开好一次以“孝心”为主题的班会,组织开展为老人“送温暖、献爱心、添欢乐”的服务活动等。
4.组织爱心援助活动
“爱心工程”作为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团结学生、凝聚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爱心援助工程实施的过程,不仅促使对广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奉献爱心、体验自身价值的过程。学校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开展类似于“情系大别山,爱心献老区”“尊老助残尽义务,奉献爱心在社区”“尽我所能,援助四川”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5.鼓励感恩教育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感恩活动中,指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调查,撰写简单的论文,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各种公益活动献计献策,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
[参考文献]
[1]仇忠海.感恩教育——上海市七宝中学的实践活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唐骏波 祖霞.教会孩子感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王逢贤 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仇忠海.实践人文教育的载体 提高德育实效的抓手——上海市七宝中学感恩教育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8(22).
[5]陈代玲.在互动中学会感恩[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11).
[6]原亮.常怀感恩之心[J].云南教育(继续教育版),2006(6).
[7]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