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这里的健康不仅指学生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物理教师,在传授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物理教学之中,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简单的探讨。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隔行如隔山,物理教师不可能都是心理辅导老师,为了更好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物理教师应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能按教育学、心理学的客观规律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同时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用自己高尚的品德来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总之,每一名物理教师都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挖掘教材中相关内容,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物理学的发展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其间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去挖掘、去整理,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在教材中有大量探究性实验,在探究物理问题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数据的处理上,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所以物理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在活动中育人。
科学家在各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我们要利用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对物理学的推动作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许多科学家在校期间学习并不是很好,但他们从来不自暴自弃,而是不断地学习,坚持不懈地探索,最终取得成功,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他们也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崇。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勇气。
在物理教学中应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因为研究性学习能为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供机会,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通过活动,能使学生加强团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产生强烈的学好物理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服务社会的愿望。
三、用师德呼唤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严师出高徒”,教师把大量自然规律、物理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则是无条件地被动接受物理知识,导致学生害怕学习物理,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和热情,加重学生的悲观厌学情绪,这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所以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是进行心理渗透的主阵地,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物理课堂中要重视师生的交流,要努力创设“对话情境”,彼此在相等的人格基础上互敞心扉,畅所欲言。
四、调动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物理课程自身的优点,尽可能设计好每一个实验,运用好图片、投影、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探索活动的愉悦情境,诱发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反应及时选择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保持健康向上、不断进取的心理状态,为物理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五、注重发展评价,营造健康心理教育氛围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它不仅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非智力因素诸如情绪、态度、兴趣、动机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的动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有了渴望,学生才会自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保护好这一种动机,营造健康的心理教育氛围。
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使学生能接受评价,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就要改变以往教师评价的终结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局面;应让学生融入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最优组合。这样,在相互认可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形成积极友好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接受评价,能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它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保证,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责任编辑:黄春香)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隔行如隔山,物理教师不可能都是心理辅导老师,为了更好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物理教师应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能按教育学、心理学的客观规律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同时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用自己高尚的品德来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总之,每一名物理教师都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挖掘教材中相关内容,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物理学的发展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其间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去挖掘、去整理,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在教材中有大量探究性实验,在探究物理问题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数据的处理上,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所以物理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在活动中育人。
科学家在各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我们要利用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对物理学的推动作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许多科学家在校期间学习并不是很好,但他们从来不自暴自弃,而是不断地学习,坚持不懈地探索,最终取得成功,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他们也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崇。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勇气。
在物理教学中应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因为研究性学习能为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供机会,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通过活动,能使学生加强团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产生强烈的学好物理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服务社会的愿望。
三、用师德呼唤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严师出高徒”,教师把大量自然规律、物理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则是无条件地被动接受物理知识,导致学生害怕学习物理,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和热情,加重学生的悲观厌学情绪,这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所以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是进行心理渗透的主阵地,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物理课堂中要重视师生的交流,要努力创设“对话情境”,彼此在相等的人格基础上互敞心扉,畅所欲言。
四、调动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物理课程自身的优点,尽可能设计好每一个实验,运用好图片、投影、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探索活动的愉悦情境,诱发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反应及时选择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保持健康向上、不断进取的心理状态,为物理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五、注重发展评价,营造健康心理教育氛围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它不仅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非智力因素诸如情绪、态度、兴趣、动机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的动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有了渴望,学生才会自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保护好这一种动机,营造健康的心理教育氛围。
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使学生能接受评价,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就要改变以往教师评价的终结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局面;应让学生融入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最优组合。这样,在相互认可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形成积极友好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接受评价,能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它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保证,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