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ian_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吴歌为例,从体系、政策、资金、基地等方面总结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成功做法,并分析了在传承模式、传播方式、非遗本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健全模式、丰富宣传、生产性保护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吴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财富。然而在现代化、城镇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加速失去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而走向消亡。要想真正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危机,必须构建科学规范、协调有序的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厚,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4项。吴歌是吴语地区的民歌民谣,2006年,由苏州市申报的以芦墟山歌、白茆山歌、河阳山歌等为典型代表的吴歌遗产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吴歌为代表的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许多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成功做法
  就工作体系而言,苏州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社会介入的保护格局。例如,建立了分管市长为主任、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改名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建设,在非遗保护的咨询、评审、研究等方面发挥专业指导作用。
  就政策保障而言,苏州相继出台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多部政策法规,以保障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其中2006年出台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项目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就资金投入而言,苏州是全国同类城市中最早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根据《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从2005年起市级财政每年拨款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全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从2012年起,苏州又增加了传统戏曲专项保护资金,每年500万元。2017年,非遗专项资金又增加200万元,每年资金总数达到1000万元。与此同时,社会资金也在不断投入,有力地保障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此外,基地建设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一大特色。以吴歌为例,1995年常熟白茆镇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山歌展示馆,该馆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其中山歌资料陈列室系统地反映了白茆山歌的历史和现状,包括收集到的山歌唱本手稿、历年来举办的山歌活动和获奖情况等,馆内还设有演出大厅,可以现场演唱或观看录像。由于是全国首家山歌馆,白茆山歌馆也享有“天下第一馆”的美誉。相继建成的还有吴江芦墟山歌馆、太仓河阳山歌馆。作为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展示平台,特色山歌馆集文物陈列、保存展览、山歌演艺、学术研究、歌手培训等功能于一体,为吴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
  二、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存在问题
  首先是传承模式。当前,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也进行了个体传承项目、团体传承项目、以群体传承项目的分类,但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艰难传承。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比较浮躁,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学习非遗项目的技艺;另一方面有的传承人有所保留,不愿意将所有内容传授给徒弟,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国家级传承人杨文英老师对吴歌传承现状的担忧:“我年龄一天天大了,总有唱不动的那一天,如果没有人把这山歌继续传承下去,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其次是传播方式。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一是依靠传承人进行自发推广,二是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建立类似山歌馆的展示基地,推动宣传。这种单一、被动的传播方式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阶段对象的调研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还是高度一致的,但涉及具体保护什么、如何保护、怎样发挥自身力量等问题,大家就表示不了解了,反映出传播还不到位,还没有深入人心。
  最后是非遗本身。缺少变化、缺乏创新,难以适应新环境、新要求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吴歌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吴歌作品仍多局限于农村劳动人民日常所见,并没有与时俱进,其题材、内容、演唱方式都与当今社会脱节,紧扣时代,贴近生活的新作品更是越来越少,很难吸引现代观众的眼球。
  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改进对策
  首先,健全保护、传承模式。通过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对团体传承、群体传承的关注支持,充分调动群体的力量,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建立退出机制,在許多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只以申报为目的的活动,不啻是一种潜在的破坏。只有通过退出机制的倒逼,才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后感受到不进则退的压力,从而更加致力于真正的保护。
  第二,完善资金保障体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财为水,蓄水才能养鱼。目前,用于保护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中央、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以及来自民间的资助。如何确保“物尽其用”,在多方面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更要不断完善跟踪考核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也要考核资金投入的“收益率”。
  第三,丰富宣传途径。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社区、进学校,通过近距离接触、感受,让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知道“我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有什么,对于保护我们可以做什么。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应该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契机,利用微信、微博、直播等新媒体手段,以多种形态“火”起来,从而吸引更多的“粉丝”。
  第四,鼓励创新和生产性保护。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机制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鼓励保护者和传承人大胆创新,走生产性保护之路。苏州漆器技艺的传承就是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挖掘市场需求并进行再创新,实现了文化保护创造经济价值、经济价值促进文化保护的双赢之路。吴歌新曲目《舂米歌》“在保持山歌原生态的基础上,扩展了曲调,并将原汁原味的农民舂米劳动场景编入舞蹈融入歌曲,实现了舞台化,大大增强了山歌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成功捧走“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的“金穗杯”奖。
  最后,要重视专家、专业队伍建设。专家队伍、专业团队的打造,不仅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升到理论高度,还能通过学者的思维、团队的力量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凝练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具体的保护实践提供指导。近年来,吴歌项目数字化保护工程采录阶段工作就是在专家指导下、专业团队的协调配合下顺利完成的,而且获得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给予的“思路清晰、特点突出、效率极高”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包志刚.随“五姑娘”的问世而产生的几点想法:试论芦墟山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J].青春岁月,2012(20):218.
  [2]冯骥才.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母体文化”[N].光明日报,2003-3-19.
  [3]曹伟锋.舞台版《舂米歌》晋京演出——白茆山歌传承创新得良方[N].常熟日报,2008-11-17.
  作者简介:王松(1983-),男,汉族,江苏省泰州市人,硕士,苏州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吴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347)。
其他文献
【摘要】青铜,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纯铜与锡、铅等其他金属的合金,铜锈呈青绿色。青铜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铜器作为穿越历史文明的精美器皿,以独特造型、别致纹饰、手工打造特色,给后世带来视觉盛宴,留存了历史古蕴。芜湖县文管所收藏的春秋窃曲纹青铜鼎,以纹饰精美、造型浑厚、器形庄严被鉴定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关键词】芜湖县;青铜器;春秋时期;小型器;窃曲纹青铜鼎  【中图分
【摘要】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多地的庙会活动都受到严重的冲击。钟敬文指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作为文化记忆的一种象征载体,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庙会作为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之一,对它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迫在眉睫,因此,笔者通过对山西临汾沟上村子孙娘娘庙进行个案研究,旨在为更多的庙
【摘要】汶上县古称中都。自汉魏以来,这里佛教文化流行,发现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唐宋以后,更是寺院林立,信佛之风盛行。宝相寺和太子灵踪塔,以及地宫出土的金棺、佛牙、舍利闻名于世,使这里成为佛教圣地。  【关键词】宝相寺;太子灵踪塔;佛牙;舍利;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汶上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济宁市。公元前501年,孔子曾任中都宰,清《山东通志》称之为“封疆夹齐鲁
朱理治  1941年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顽固派对中国共产党及各抗日根据地,特别是陕甘宁边区的敌视态度暴露无遗,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明目张胆地对陕甘宁边区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措施,导致陕甘宁边区陷入“几乎没有衣服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严重经济困境。在此危急关头,朱理治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能否稳定金融秩序、保障经济发展关系着边区政府、党与抗
【摘要】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其能够在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当前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借助三维数字化技术的有效利用取得良好成效。随着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将已有的数字化成果进行有效应用,成为博物馆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伪满皇宫博物院三维藏品展示系统的技术实现、场景应用进行分析,为博物馆数字化成果的展示应用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三维数字化;在线展示;伪满皇宫博
【摘要】存世的地面建筑与地下建筑是墓葬礼仪的物化形态,时人使用艺术化的语言和形式来表饰这个空间:以现实为粉本进行或夸张或压缩或反叛的摹写,形成新的表现形式——“二手现实”。中国古代墓葬呈现出来的视觉形式是动态的,随时呈现出跟时代气息相符的新的艺术形式——镜像艺术。“复古”是一种基于模本的再创造行为,镜像艺术是这类复古行为的表征之一。  【关键词】“二手现实”;镜像艺术;“复古”  【中图分类号】
我所理解的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和听觉艺术也有内在相通之处,如音乐讲究节奏与旋律,而书家在创作过程中也需要找这样的感觉。如果他在写一幅作品的过程中,没有将节奏与旋律融入进来,我认为这样的作品很可能比较机械呆板,给人拼凑之感。因为旋律犹如一种独特的生命,将之灌注于作品,会使得作品整一而富有气韵。  书法与音乐不是简单的图像节奏与音频节律的对应,而是一种意象的契合,是对情感的表现,不是再现。对于
【摘要】赣南采茶戏孕育于人杰地灵的赣南地区,烙印上客家劳动人民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小写的人”和“大写的人”的辩证统一,以诙谐幽默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乐观自由的自然天性,在对“人”体认的过程中呈现着人文色彩。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人文色彩;九龙山摘茶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盛况于清人陈文瑞《南安竹枝词》:“谣哇小唱数营前,裘扮风流美少年。长日演来三角戏,采茶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国粹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书法的精妙之处在于集文字的形式和内涵于一体,并通过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风格等要素体现笔画线条的变化无穷,创造出富有造型艺术元素的审美意态与人文哲理,成为中国传统审美观的独特表达。书法家韩之泳先生创立的“老藤书”风,因其书法笔体和字形好似老枯的藤条而得名。“老藤书”开创了行草的一种新的书写方式,其书风开合连络、雄健贯
【摘要】炕围画是我国北方居民的一种美术绘画工艺。其中,山西省原平市炕围画艺术水平最高。本文从原平炕围画的简介、传承人、历史渊源、发展保护等角度来探讨原平炕围画艺术。  【关键词】炕围画;原平市;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原平,一个山西省中北部的城市,除了境内以外,听说它的人也并不多,城市因“原隰宽平”而得名。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数千年古老文明,堪为一方胜地。在这里,积淀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