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需求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作为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疆为了达到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根本目标,做出了卓越贡献。新疆不仅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中所包含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坚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新疆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新疆文化大建设大繁荣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新疆 文化体制 文化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45-03
研究新疆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不但达到了满足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而且还加快了我国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速度。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阐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及主要任务。①党的十六大会议的召开更是进一步落实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
一、中国文化体制与新疆文化
我国的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艺术表演、群众文化、大众传媒、文化消费、文化科研门类齐全的格局,文化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由于原有的文化体制忽视了文化传播与文化生产的规律,而体现出了不少弊端,具体表现在政府参与文化、政治统领文化、利用行政指令性措施调整文化生产等方面。因此,需要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原有的文化体制。
为了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提高文化竞争力。在近代,因为政治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体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突出。全党同志必须深刻意识到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时刻准备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新疆文化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新疆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始终帮助和支持新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21世纪的今天,新疆处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大好阶段,如何进一步发挥新疆文化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需要改革文化体制。张春贤同志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区情出发,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激发新疆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党和国家始终站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战略高度来发展新疆的文化事业,毫无疑问,在改革新疆文化体制的进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探索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如何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一步梳理这些理论、探索和思路,对于更加深化了解、推进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市场经济
不断推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及改革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关键。现代文化应该是集多民族文化于一体。文化交流是各国与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合作的结果。当下,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的要求也有所增长,文化的国际化交换焕发出了蓬勃活力,取得了较大成绩。文化交流一方面是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而发展与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提高本国文化的影响力,在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方面收获利益。然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也存在较大风险,这也是对国家文化安全提出的一个挑战。表现为:文化的生态安全、市场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为了能够与各国有更深入的文化交流,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要不断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步伐。此外,我们只有不断改革文化体制才能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才能有效提高文化竞争力,有利于改善政府对文化的管理。
文化生产的自由性与创新性是文化发展或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最基本规律之一。但是,由于计划经济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它极大地阻碍了文化生产自由性的发挥,不能有效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计划经济是我国文化体制的主导,所以为了加快文化繁荣的速度就需要改革文化体制为文化生产创造条件。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建设符合文化积累与进步规律的首任。在世界文明历史上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的,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我国传统文化,直到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后,才逐渐处于劣势。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不仅是当今世界经济制度的主流,而且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我们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代文化的基本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与融合,这种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点不多,而在此基础上由自然经济所产生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整体存活的,必须根据时代精神与特点加以改进,依据要利用马克思主义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基本理念来改造、发展成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发展、创新传统文化,深化改革文化体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提,改革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文化事业单位,培育现代化的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加强文化领域的宏观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洪流中冲破层层阻碍,提高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管理方式及其文化政策,建立新中国的文化体制,这种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翻版的体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的文化体制。而这种体制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显露弊端,造成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内部结构僵化。而今天,很多文化事业单位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发展需求,甚至成了国家财政上的负担。改革开放以后,顺应社会需求,我国形成并确立了一种新的生產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的经济基础,它要求上层建筑与其协调一致,而文化体制改革则也必须与其步伐一致,改革势在必行。
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建设大繁荣提供了科学的思想与理论指导。我国的文化体制已不再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能有效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文化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弱化,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动力,不能与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等,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前提是文化体制的改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融合是为了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优势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资源优势,实际上为了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生活与精神世界,指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华民族文化、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新的辉煌。 三、新疆文化大建设与百姓生活
新疆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地方性、民族性十分突出。总结出党和国家在地方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对于推进开发、利用、保护一体化的新疆文化大建设,为建设一个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疆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新疆文化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新疆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帮助和支持新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新疆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如何发展新疆文化产业,是当前政府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明确指出,贯彻“一要积极,二要稳妥”的方针,要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着手,在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还要将经营性文化产业抓好,二者兼顾,不可偏重。创新文化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助推器”,要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转变新疆文化资源大区的现状,向文化发展大区靠拢。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多元一體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推进新疆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了解并把握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并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现实困难,研究并制定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改革政策措施,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并且有利于推动新疆文化体制改革的缝勃发展。
进入21世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自强心理,使得我们中国百姓能够自觉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病、文化体制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规律以及文化体制各参与方的相互博弈规律,从而主动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再加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化,推动我国文化体制必须进行改革。研究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我们对“文化”这个范畴深层的了解,并更进一步深思文化、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等几对重要范畴的内涵与关系。观念与观念系统是文化的本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事业”倾向,因此,政府要予以关注并采取妥当调控,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另外,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事业也同时具有“产业”倾向,事业单位也是需要“投入”“产出”的。这个产出可能有别于平时所说的“产出”,因为它除了资金收益外,主要是对社会的回报,而这其中出售人和买单人的重要角色主要是由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来充当。因此,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研究不能盲目进行,要在全面考察我国文化体制一直以来的历史与目前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大致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时间段。传统文化体制的诟病主要表现为:政治领导文化;文化政府办;文化生产要根据行政指令性来调节;不遵从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规律。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主流方向与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应时代背景与当代的需求,文化体制也走上了改革的特殊道路。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与特点是十六大的重点,同时,十六大也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论述与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理论的系统化与明晰化预示着实践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和整体推进阶段。在2003年6月开始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基础上,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十意见》,这表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新层面。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新疆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得到了稳步发展,各方积极探索、协调一致,积累了诸多经验,主要表现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明显改善;传媒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得到创新;创新电影和一般艺术院团等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赠。
近年来,由新疆各艺术表演团体创作的剧目如雨后春笋,其中不乏优秀剧目的出现。像《洒满阳光的新疆》(新疆歌舞团编创)、《冰山上的来客》(新疆歌剧院编创)、《木卡姆的春天》(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编创)、《阿嘎加依》(阿勒泰地区歌舞团编创)、《万方乐奏》(和田新玉歌舞团编创)等剧目,呈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充分展示了大繁荣大建设中的美丽新疆。这些精品剧目的推出为歌舞艺术院团的成名起到了巨大作用,更是极大地鼓舞了一批默默无闻的歌舞艺术院团创作的积极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前后出台了诸多能够有效促进文化发展的举措与方法。例如,斥资逾亿元人民币“购买演出”促文化惠民;下发《关于给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经费补贴的决定》等。这些对新疆文化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新疆向文化发展大区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其后,新疆各级国有文化单位也积极响应,根据各自单位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加大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调动市场机制的灵活性,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些举措在社会和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可人的成绩。
2010年5月,文化部重新研究制定了《文化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实施方案》,旨在支持新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即实施新疆文化建设的“春雨工程”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新疆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中央对新疆文化项目的资金支持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十五”期间,中央对新疆文化项目的投入资金为1531万元,2006~2008年,投入资金分别为1569万元、4743万元、12087万元,2009年达到了15033万元。同时,在实施新疆文化建设的“春雨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中央共向新疆投资144.5亿元。2011年,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正式成立,总额达1000万元,为专项扶持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文化产业项目。新疆国际大巴扎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首批获得国家和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计880万元。在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新疆代表团与广电、文化、新闻出版、旅游等多家签约文化项目,资金额达13亿元,在历届新疆代表团参加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居第一位。
新疆拥有着丰富的资源,且文化独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实力。但是,新疆文化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文化体制不完善,发展落后,文化资源优势不能完全转为产业优势。到2009年底,新疆文化产业总值19.01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3.69亿元,②与内地各省区比较,新疆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小、差距大。新疆在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签下的价值13亿元的文化项目,而其他省市少则几十亿,动辄上百亿,差距不言而喻。纵观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不难发现还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 新疆是我国民族文化最为丰富与多样的地区。据统计,新疆13个世居民族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个类别3772 项。其中,两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5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2项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这些民族遗产,我们要根据其各自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保护。如少数民族表演、传统美术与技艺等项目可以通过开展生产性保护、建设基地、发展相关传统工艺产业等方式。而有些已经采取措施保护的则可以继续加强管理。对于那些初具规模的则可优先发展。针对有发展潜力、可开发的项目,可以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然后依托这些项目发展餐饮、观光旅游及购物等相关产业,这样更加有利于新疆文化产品市场化的开拓,加快新疆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市场的步伐。④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演艺,旅游、传媒等有效结合,举办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民族歌舞与文化。此外,新疆作为旅游胜地拥有者许多史文化名城、知名风景区,可以依托這些景点,建立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覆盖吐鲁番、天池、喀纳斯等主要旅游景点的定点旅游民族演出。成立新疆演出院线联盟,通过现代网络国际传媒,将新疆的民族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亚洲地区,让全世界都了解新疆的民族文化,以及由这些民族文化衍生的文化产品。③
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的监管,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依法保护文化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严厉打击各种文化侵权与非法文化活动,确保文化市场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是新疆政府新疆文化部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当然,始终关注文化消费与文化市场的发展对新疆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引导新疆各族人们的文化消费,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推广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这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理论上不断创新,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不仅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同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文化管理机制不断成熟,不断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加强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消费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以满足市场与各族群众全面性的文化需求。建立文化产业中介组织,打破行业垄断与地区分割,建立有序、开放的文化市场体系,推进文化建设,使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努力实现新疆文化走出新疆、面向世界的文化信念。
注释:
①江泽民.中国共产党全国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11-9.
②③④新疆文化产业翻开“元年”[N].新疆日报,2011-4-6.
【参考文献】
[1]姚文遐.新疆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2(4).
[2]王晓刚.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N].南方网,http://www.southcn.c,2012-11-19.
[关键词]新疆 文化体制 文化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45-03
研究新疆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不但达到了满足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而且还加快了我国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速度。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阐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及主要任务。①党的十六大会议的召开更是进一步落实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
一、中国文化体制与新疆文化
我国的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艺术表演、群众文化、大众传媒、文化消费、文化科研门类齐全的格局,文化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由于原有的文化体制忽视了文化传播与文化生产的规律,而体现出了不少弊端,具体表现在政府参与文化、政治统领文化、利用行政指令性措施调整文化生产等方面。因此,需要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原有的文化体制。
为了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提高文化竞争力。在近代,因为政治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体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突出。全党同志必须深刻意识到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时刻准备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新疆文化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新疆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始终帮助和支持新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21世纪的今天,新疆处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大好阶段,如何进一步发挥新疆文化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需要改革文化体制。张春贤同志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区情出发,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激发新疆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党和国家始终站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战略高度来发展新疆的文化事业,毫无疑问,在改革新疆文化体制的进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探索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如何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一步梳理这些理论、探索和思路,对于更加深化了解、推进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市场经济
不断推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及改革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关键。现代文化应该是集多民族文化于一体。文化交流是各国与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合作的结果。当下,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的要求也有所增长,文化的国际化交换焕发出了蓬勃活力,取得了较大成绩。文化交流一方面是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而发展与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提高本国文化的影响力,在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方面收获利益。然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也存在较大风险,这也是对国家文化安全提出的一个挑战。表现为:文化的生态安全、市场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为了能够与各国有更深入的文化交流,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要不断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步伐。此外,我们只有不断改革文化体制才能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才能有效提高文化竞争力,有利于改善政府对文化的管理。
文化生产的自由性与创新性是文化发展或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最基本规律之一。但是,由于计划经济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它极大地阻碍了文化生产自由性的发挥,不能有效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计划经济是我国文化体制的主导,所以为了加快文化繁荣的速度就需要改革文化体制为文化生产创造条件。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建设符合文化积累与进步规律的首任。在世界文明历史上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的,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我国传统文化,直到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后,才逐渐处于劣势。资本主义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不仅是当今世界经济制度的主流,而且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我们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代文化的基本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与融合,这种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点不多,而在此基础上由自然经济所产生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整体存活的,必须根据时代精神与特点加以改进,依据要利用马克思主义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基本理念来改造、发展成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发展、创新传统文化,深化改革文化体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提,改革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文化事业单位,培育现代化的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加强文化领域的宏观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洪流中冲破层层阻碍,提高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管理方式及其文化政策,建立新中国的文化体制,这种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翻版的体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的文化体制。而这种体制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显露弊端,造成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内部结构僵化。而今天,很多文化事业单位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发展需求,甚至成了国家财政上的负担。改革开放以后,顺应社会需求,我国形成并确立了一种新的生產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的经济基础,它要求上层建筑与其协调一致,而文化体制改革则也必须与其步伐一致,改革势在必行。
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建设大繁荣提供了科学的思想与理论指导。我国的文化体制已不再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能有效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文化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弱化,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动力,不能与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等,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前提是文化体制的改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融合是为了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优势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资源优势,实际上为了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生活与精神世界,指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华民族文化、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新的辉煌。 三、新疆文化大建设与百姓生活
新疆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地方性、民族性十分突出。总结出党和国家在地方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对于推进开发、利用、保护一体化的新疆文化大建设,为建设一个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疆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新疆文化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新疆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帮助和支持新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新疆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如何发展新疆文化产业,是当前政府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明确指出,贯彻“一要积极,二要稳妥”的方针,要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着手,在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还要将经营性文化产业抓好,二者兼顾,不可偏重。创新文化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助推器”,要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转变新疆文化资源大区的现状,向文化发展大区靠拢。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多元一體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推进新疆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了解并把握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并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现实困难,研究并制定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改革政策措施,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并且有利于推动新疆文化体制改革的缝勃发展。
进入21世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自强心理,使得我们中国百姓能够自觉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病、文化体制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规律以及文化体制各参与方的相互博弈规律,从而主动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再加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化,推动我国文化体制必须进行改革。研究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我们对“文化”这个范畴深层的了解,并更进一步深思文化、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等几对重要范畴的内涵与关系。观念与观念系统是文化的本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事业”倾向,因此,政府要予以关注并采取妥当调控,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另外,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事业也同时具有“产业”倾向,事业单位也是需要“投入”“产出”的。这个产出可能有别于平时所说的“产出”,因为它除了资金收益外,主要是对社会的回报,而这其中出售人和买单人的重要角色主要是由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来充当。因此,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研究不能盲目进行,要在全面考察我国文化体制一直以来的历史与目前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大致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时间段。传统文化体制的诟病主要表现为:政治领导文化;文化政府办;文化生产要根据行政指令性来调节;不遵从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规律。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主流方向与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应时代背景与当代的需求,文化体制也走上了改革的特殊道路。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与特点是十六大的重点,同时,十六大也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论述与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理论的系统化与明晰化预示着实践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和整体推进阶段。在2003年6月开始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基础上,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十意见》,这表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新层面。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新疆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得到了稳步发展,各方积极探索、协调一致,积累了诸多经验,主要表现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明显改善;传媒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得到创新;创新电影和一般艺术院团等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赠。
近年来,由新疆各艺术表演团体创作的剧目如雨后春笋,其中不乏优秀剧目的出现。像《洒满阳光的新疆》(新疆歌舞团编创)、《冰山上的来客》(新疆歌剧院编创)、《木卡姆的春天》(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编创)、《阿嘎加依》(阿勒泰地区歌舞团编创)、《万方乐奏》(和田新玉歌舞团编创)等剧目,呈现出一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充分展示了大繁荣大建设中的美丽新疆。这些精品剧目的推出为歌舞艺术院团的成名起到了巨大作用,更是极大地鼓舞了一批默默无闻的歌舞艺术院团创作的积极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前后出台了诸多能够有效促进文化发展的举措与方法。例如,斥资逾亿元人民币“购买演出”促文化惠民;下发《关于给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经费补贴的决定》等。这些对新疆文化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新疆向文化发展大区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其后,新疆各级国有文化单位也积极响应,根据各自单位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加大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调动市场机制的灵活性,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些举措在社会和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可人的成绩。
2010年5月,文化部重新研究制定了《文化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实施方案》,旨在支持新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即实施新疆文化建设的“春雨工程”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新疆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中央对新疆文化项目的资金支持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十五”期间,中央对新疆文化项目的投入资金为1531万元,2006~2008年,投入资金分别为1569万元、4743万元、12087万元,2009年达到了15033万元。同时,在实施新疆文化建设的“春雨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中央共向新疆投资144.5亿元。2011年,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正式成立,总额达1000万元,为专项扶持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文化产业项目。新疆国际大巴扎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首批获得国家和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计880万元。在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新疆代表团与广电、文化、新闻出版、旅游等多家签约文化项目,资金额达13亿元,在历届新疆代表团参加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居第一位。
新疆拥有着丰富的资源,且文化独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实力。但是,新疆文化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文化体制不完善,发展落后,文化资源优势不能完全转为产业优势。到2009年底,新疆文化产业总值19.01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3.69亿元,②与内地各省区比较,新疆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小、差距大。新疆在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签下的价值13亿元的文化项目,而其他省市少则几十亿,动辄上百亿,差距不言而喻。纵观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不难发现还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 新疆是我国民族文化最为丰富与多样的地区。据统计,新疆13个世居民族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个类别3772 项。其中,两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5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2项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这些民族遗产,我们要根据其各自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保护。如少数民族表演、传统美术与技艺等项目可以通过开展生产性保护、建设基地、发展相关传统工艺产业等方式。而有些已经采取措施保护的则可以继续加强管理。对于那些初具规模的则可优先发展。针对有发展潜力、可开发的项目,可以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然后依托这些项目发展餐饮、观光旅游及购物等相关产业,这样更加有利于新疆文化产品市场化的开拓,加快新疆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市场的步伐。④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演艺,旅游、传媒等有效结合,举办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民族歌舞与文化。此外,新疆作为旅游胜地拥有者许多史文化名城、知名风景区,可以依托這些景点,建立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覆盖吐鲁番、天池、喀纳斯等主要旅游景点的定点旅游民族演出。成立新疆演出院线联盟,通过现代网络国际传媒,将新疆的民族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亚洲地区,让全世界都了解新疆的民族文化,以及由这些民族文化衍生的文化产品。③
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的监管,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依法保护文化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严厉打击各种文化侵权与非法文化活动,确保文化市场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是新疆政府新疆文化部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当然,始终关注文化消费与文化市场的发展对新疆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引导新疆各族人们的文化消费,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推广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这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理论上不断创新,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不仅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同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文化管理机制不断成熟,不断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加强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消费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以满足市场与各族群众全面性的文化需求。建立文化产业中介组织,打破行业垄断与地区分割,建立有序、开放的文化市场体系,推进文化建设,使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努力实现新疆文化走出新疆、面向世界的文化信念。
注释:
①江泽民.中国共产党全国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11-9.
②③④新疆文化产业翻开“元年”[N].新疆日报,2011-4-6.
【参考文献】
[1]姚文遐.新疆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2(4).
[2]王晓刚.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N].南方网,http://www.southcn.c,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