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诗歌玫瑰意象探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c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尔兰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在其代表作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赋予玫瑰丰富的内涵。本文旨在探讨叶芝诗歌中玫瑰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以帮助读者品读诗人借玫瑰抒情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叶芝诗歌;玫瑰意象
  作者简介:韦小岿(1974-),女,云南昆明人,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文化对比。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于1865年出生于爱尔兰小镇山迪蒙,凭借对爱尔兰文学复兴的杰出贡献,曾经获得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其诗作中,玫瑰成为频繁出现的意象之一。甚至不乏以玫瑰直接入题的作品。比如诗集中的作品《恋人述说着他心中的玫瑰》(The Lover Tells of the Rose in His Heart)、《隐秘的玫瑰》(The Secret Rose)、《玫瑰树》(The Rose Tree)等。同时叶芝也于1893著有组诗《玫瑰》。《 辞海》对意象的定义为: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互融合的心象,即诗人心中的物象,也就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意的人、事、物。显然,这位诗歌大家对玫瑰意象可谓情有独钟。
  一、以玫瑰象征民族文化复兴
  在《恋人述说着他心中的玫瑰》一诗中,开篇渲染悲凉场景:“ALL things uncomely and broken, all things worn out and old, The cry of a child by the roadway, the creak of a lumbering cart”。向读者展现万物衰败,婴儿啼哭,马车嘎吱作响。以此反衬出伊人美好形象如一朵盛放在作者心田的玫瑰。(your image that blossoms a rose in the deeps of my heart)。[1](p.171)
  从叶芝笔下,可以一睹爱尔兰的国民精神:既充满烂漫,又弥漫悲凉。万物破败的景象与盛放作者心中的一枝玫瑰,形成对读者想象力的强烈冲击。诗人的创作风格在鲜明对比的诗句中也跃然纸上。以看似充满矛盾对立的笔触,作者表现出对爱尔兰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与关注,以婴儿哭泣隐含着对祖国母亲遭受磨难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同时也可见作者的一片赤子之情。试问,当眼看祖国前途堪忧,作为国民,谁能无动于衷?谁又能独善其身?
  叶芝所处的时代,爱尔兰本土文化在英国长期殖民统治之下,已是满目疮痍,人民民不聊生,家园残破。从表层意义来看,诗人将心中的恋人比喻为永不凋谢的玫瑰,看似是在抒发对心仪女子的无限爱慕之情。结合时代背景深层次解读,可以体悟到玫瑰在这里象征着作者对爱尔兰文明的热爱与推崇,反映出作者的家国情怀,以及对民族文化复兴的决定信念。此外,娇弱的玫瑰也隐喻在英国主流殖民文化的不断渗入之下,民族文化的岌岌可危,不堪一击。
  然而他坚信在历经艰辛和重重磨难之后,本土文化会如玫瑰一样,重新绽放,焕发生机与活力。借助诗歌的如实呈现,作者抒发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意在勉励民众正视民族文化备受摧残的惨痛现实,并对文化复兴保留美好向往。
  二、以玫瑰象征灵魂救赎
  叶芝的《致时光十字架上的玫瑰》(To the Rose upon the Rood of Time)中,作者祈祷:伴我终生的玫瑰、骄傲的玫瑰,悲哀的玫瑰! 当我歌唱古代的生活,请走近来。(Red Rose, proud Rose, sad Rose of all my days!
  Come near me, while I sing the ancient ways:)诗人形容玫瑰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骄傲盛开同时也充满悲哀。同时诗人渴望在吟咏古代生活时,可以靠近玫瑰,欣赏它的美好姿态。借助玫瑰意象与时光的十字架这一充满悖论的意象结合,诗人启迪读者意识到:纵然美好事物宛如玫瑰一般,令人心之向往,渴望靠近,一睹芳泽。最终也难以抵御时间的磨砺与蚕食,失去昔日的芳华。同时玫瑰在此象征着人们对俗世美好事物的执着与妄想,只有读者凭借灵性的智慧之光透视,了悟娇艳玫瑰背后必然陨落的事实真相,灵魂才能获得终极解脱与救赎。也才能避免在时光的流逝中不被尘世的种种欲念不断牵引,成为时光飞逝的殉葬品。另一方面,娇美的玫瑰也象征着叶芝的理想化精神圣殿,遗世独立,卓然不群,却也容易如玫瑰般凋谢,难以得偿所愿。人在面临或者经历种种人生考验时,潜意识中会去追寻灵魂的自由和解脱。以玫瑰意象的多重含义,叶芝表现出对人性的心理关怀,在纷扰的世界中,人性犹如玫瑰,美好的方面往往容易被染污,成为匆匆时光中追名逐利的祭品。借助玫瑰,体现出诗人的高洁之志,要力图保有内心的美好,以湛然澄澈的心态,回归精神家园。
  叶芝诗歌中,频繁出现玫瑰意象,含义多元,集娇弱、美艳、高贵、不朽于一身,值得读者品读再三。玫瑰从表层意象可解读为恋人的美好、也可诠释为对美好爱情的心驰神往,或者是一切世间美妙事物的总合。从深层次体悟,玫瑰蕴含着双重的象征意义:即以玫瑰象征对爱尔兰本土民族文化复兴的憧憬,以及诗人渴望灵魂超越红尘种种束缚,获得终极救赎的出尘情懷。这些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玫瑰意象,体现出诗人娴熟的诗歌创作技巧和精深的文学造诣,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在对玫瑰的多面性品鉴中完成深刻的阅读体验。
  注释:
  [1]Yeats W B. The Collected works of W.B.Yeats[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小说,该小说发生时间为20世纪20年代,地点在纽约。小说发表于1925年,它的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内容的分析,及作品中运用的象征手法来分析美国梦出现的缘由及特点等。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摘 要:席勒作为德国18世纪的诗人、哲学家、剧作家以及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其诗歌具有反映时代特征,揭露社会现实,以及强烈的自由、平等的内心意识的抒发等特点;其诗歌语言朴素而不失深意,简洁而蕴味无穷,可以让人聆听得到一个诗人内心最真挚的声音以及整个时代的呼唤。  关键词:席勒;诗歌;语言审美特征  作者简介:战禹良(1994-),男,汉,吉林省长春市人,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  
基金项目:外研社委托项目项目名称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实践,项目编号2018091005。  摘 要:翻译理论的飞速发展对文学翻译批判带来了巨大影响,而文学翻译批评又是将翻译理论及实践衔接在一起的关键环节。落后的、经验主体的批评始终存在质疑,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理论更加需要进行理论性的批评。在大量的翻译理论中,源于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有效打破了对等翻译理论的限制,将文学批评放在了动态化的环
摘 要:安吉拉·卡特与艾丽斯·门罗都是世界著名的女性作家,并且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两者对于女性形象的书写与定位都带有女权主义的鲜明特点,但是又各自拥有独特的审美风格。通过对两人著名的短篇小说的阅读并对比发现两人对于女性话语表达上的差异表现在创作目的、两个主要女性之间的关系和小说中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上。  关键词:《染血之室》;《不一样的》;女性话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
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提出在阐释文本时,作者的作用不再重要.此观点的出现颠覆了以作者为批评中心的传统文学话语体系,使得二十世纪的文学研究开始关注文本,强调读者.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型T细胞(CD4+CD25+Foxp3+Tregs)和HO-1在EAE病程中的相关性,以及依达拉奉对EAE的保护作用,进一步确立依达拉奉对MS的治疗效应。方法:本研究采用脊
摘 要:犹太民族作为一种历经千年、底蕴丰厚的文化,其流而不散的根源在于犹太民族的宗教性,正是犹太民族的宗教性孕育了它的凝聚力,催生了犹太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唤醒了他们的集体共同记忆。本文试从海涅断篇《巴赫拉赫的拉比》中的宗教仪式层面归纳犹太民族生活的宗教性,阐述宗教性对犹太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犹太文化;宗教性;仪式  作者简介:谢曼丹,女,汉族,福建人,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德
作者简介:吴双(1994.2-),汉,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远山淡影》作为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女性为主要人物,描写了一位日本女人悦子借“自己的朋友”佐知子隐喻自己,回忆自己的移民到美国之前的经历。本文拟以女性主
期刊
学术界对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夏娃偷吃禁果的行为褒贬不一,本文通过拉康的镜像理论下的三界论来分析夏娃的形象,阐明了夏娃的自我身份构建在镜像、亚当和撒旦的多重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德里罗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206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通过对《白噪音》中由科技引发的错误消费观的讨论,指出现今社会这种消费观的弊端,通过对小说中科技引发的媒体化社会的剖析,指出人们对媒体的过度依赖。小说对现代社会的全景式描绘,是现代人道德自我完善的体现,尽显作者伦理关怀。  关键词:白噪音;德里罗;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