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电视媒体在报道典型、弘扬正气方面实现了诸多突破,对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周刊》的具体新闻报道为例,探讨了电视媒体如何提高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力的策略,以期对电视媒体更进一步深化"走转改"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走转改";《新闻周刊》;主流价值观;引导力
目前,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摒弃传统完全依靠消息类电视新闻的传播模式,强化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深度解读国家政策、引导舆论走向、传播正能量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提高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润物细無声的传播效果。
一、加强道德引导,承担媒体指责
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伦理学是最为完善和最为发达的。传统伦理通过对社会关系的梳理、总结,构建了我国的道德观念体系,并以非常完备的礼仪规范加以确保,然后利用各种文化媒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普及和传承。而在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时,主持人该如何实现对社会道德引导,如何实现媒体的社会职责呢?
比如在2014年4月5日中有关"'公共'的空间"的报道,讲述人们面对广场舞的噪音,采取以噪制噪的"大事件",面对网友激烈的反响,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这样讲道:"'依法治国'不仅仅是惩罚,更是规范和清晰边界。只有这样,让人快乐的舞会才不会变成剑拔弩张的武林大会。"
作为主持人,其影响力通常要比媒介自身的影响力要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主持人不仅属于节目,而且还属于社会。树立社会责任理念,肩负起媒体社会职责,已经成为主持人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润物细无声传播的重要前提。
二、注重人际传播,实现无形引导
在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中,主持人作为人际传播的关键要素,必须树立人际化传播理念,摒弃传统刻板传播模式,尽量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节目所传播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新闻周刊》通过现有的素材资源,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事件起因、人物命运发展、社会背景因素等进行串联,站在社会主流价值层面上综合、全面地加以审视和评论,让受众看到新闻背后与之关联的所有因子以及相关因子对新闻事件有何影响。
《新闻周刊·人物回顾》的评论关联性特征是最显著的,每个新闻人物受到社会关注的原因都不同,尽管有些新闻人物原本就是公众人物,但是《新闻周刊》总是能够精准地把握住事件的本质,力求做到一切以新闻事件为着眼点展开评论。每个新闻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命运轨迹、不同的生活背景,但主持人总是能够关联性地将其串联起来,而这个串联的纽带就是深层次的人性、情感、集体荣誉、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等,一旦找到不同新闻人物之间的共同点,受众对人物回顾中所出现的新闻人物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也能够寻求到新闻事件与自身生活的关联点,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社会主流价值观润物细无声传播的效果。
三、坚持深度报道,提高引导效果
目前,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全面提高,受众需要的不是你告诉他何为对何为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受众对传统的"灌输式"新闻传播模式已经产生厌烦,对"一面说"的传播方式已经不"感冒",而是更喜欢"两面说"的报道方式。受众倾向于看媒体客观、公正、全面地再现事件真相,他们认为自己在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进行正确的自我判断。
如2014年6月28日有关"玉林狗肉之争"的报道,主持人白岩松这样讲道:"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灾难,都是由自以为真理在握而胡来,或不切实际造成的,这教训该吸取,哪怕仅仅为劝说更多的人不吃狗肉,也该先与人为善,然后选择更有效的方式。谈判,是一种双方妥协的艺术,只有双方妥协才能共同前进,才会双赢。双方准备好了这样的谈判了吗?"
受众在听到这段评述后,不由自主地开始反思,开始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重新审视这一件事情,双方的妥协不代表两败俱伤,而是双方共赢,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与人为善,如此一来,在客观解说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复杂的媒介生态环境下,要想更好地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受众传递正能量、关注主旋律,各大电视新闻节目就必须坚持以受众为本的理念,充分满足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加强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与改革,充分发挥不同类型电视新闻节目的联合优势,取长补短,优化整合,资源共享,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才能取得社会主流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良好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宣. "走转改"践行传统媒体新闻坚守[J]. 中国报业,2014,(18)
[2] 郑苏. 从"走转改"看如何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09)
[3] 刘江雪. 在"走转改"中传播社会正能量--基层媒体如何改进典型报道[J]. 青年记者,2014,(23)
【关键词】 "走转改";《新闻周刊》;主流价值观;引导力
目前,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摒弃传统完全依靠消息类电视新闻的传播模式,强化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深度解读国家政策、引导舆论走向、传播正能量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提高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润物细無声的传播效果。
一、加强道德引导,承担媒体指责
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伦理学是最为完善和最为发达的。传统伦理通过对社会关系的梳理、总结,构建了我国的道德观念体系,并以非常完备的礼仪规范加以确保,然后利用各种文化媒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普及和传承。而在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时,主持人该如何实现对社会道德引导,如何实现媒体的社会职责呢?
比如在2014年4月5日中有关"'公共'的空间"的报道,讲述人们面对广场舞的噪音,采取以噪制噪的"大事件",面对网友激烈的反响,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这样讲道:"'依法治国'不仅仅是惩罚,更是规范和清晰边界。只有这样,让人快乐的舞会才不会变成剑拔弩张的武林大会。"
作为主持人,其影响力通常要比媒介自身的影响力要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主持人不仅属于节目,而且还属于社会。树立社会责任理念,肩负起媒体社会职责,已经成为主持人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润物细无声传播的重要前提。
二、注重人际传播,实现无形引导
在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中,主持人作为人际传播的关键要素,必须树立人际化传播理念,摒弃传统刻板传播模式,尽量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节目所传播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新闻周刊》通过现有的素材资源,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事件起因、人物命运发展、社会背景因素等进行串联,站在社会主流价值层面上综合、全面地加以审视和评论,让受众看到新闻背后与之关联的所有因子以及相关因子对新闻事件有何影响。
《新闻周刊·人物回顾》的评论关联性特征是最显著的,每个新闻人物受到社会关注的原因都不同,尽管有些新闻人物原本就是公众人物,但是《新闻周刊》总是能够精准地把握住事件的本质,力求做到一切以新闻事件为着眼点展开评论。每个新闻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命运轨迹、不同的生活背景,但主持人总是能够关联性地将其串联起来,而这个串联的纽带就是深层次的人性、情感、集体荣誉、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等,一旦找到不同新闻人物之间的共同点,受众对人物回顾中所出现的新闻人物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也能够寻求到新闻事件与自身生活的关联点,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社会主流价值观润物细无声传播的效果。
三、坚持深度报道,提高引导效果
目前,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全面提高,受众需要的不是你告诉他何为对何为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受众对传统的"灌输式"新闻传播模式已经产生厌烦,对"一面说"的传播方式已经不"感冒",而是更喜欢"两面说"的报道方式。受众倾向于看媒体客观、公正、全面地再现事件真相,他们认为自己在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进行正确的自我判断。
如2014年6月28日有关"玉林狗肉之争"的报道,主持人白岩松这样讲道:"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灾难,都是由自以为真理在握而胡来,或不切实际造成的,这教训该吸取,哪怕仅仅为劝说更多的人不吃狗肉,也该先与人为善,然后选择更有效的方式。谈判,是一种双方妥协的艺术,只有双方妥协才能共同前进,才会双赢。双方准备好了这样的谈判了吗?"
受众在听到这段评述后,不由自主地开始反思,开始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重新审视这一件事情,双方的妥协不代表两败俱伤,而是双方共赢,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与人为善,如此一来,在客观解说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复杂的媒介生态环境下,要想更好地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受众传递正能量、关注主旋律,各大电视新闻节目就必须坚持以受众为本的理念,充分满足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加强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与改革,充分发挥不同类型电视新闻节目的联合优势,取长补短,优化整合,资源共享,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才能取得社会主流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良好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宣. "走转改"践行传统媒体新闻坚守[J]. 中国报业,2014,(18)
[2] 郑苏. 从"走转改"看如何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09)
[3] 刘江雪. 在"走转改"中传播社会正能量--基层媒体如何改进典型报道[J]. 青年记者,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