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适应产业转型开放的需要,助力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推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产业与教育沟通的桥梁,其产权融合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本科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学院既要明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产教融合能力的本质内涵、理论依据,还要从教师发展的上、中、下游阶段(环节)提出发展规划和具体举措,更加有效地培育和提升教师产教融合意识和能力.
【机 构】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产业转型开放的需要,助力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推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产业与教育沟通的桥梁,其产权融合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本科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学院既要明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产教融合能力的本质内涵、理论依据,还要从教师发展的上、中、下游阶段(环节)提出发展规划和具体举措,更加有效地培育和提升教师产教融合意识和能力.
其他文献
教师教研共同体的内生式发展关系着教研共同体的持久运作,也影响着教研共同体研讨成果的创新、扩展和深化.但是在实践中教研共同体的内生式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缺乏明确的目标引领,成员关系也相对松散,成员参与比较被动,凝聚成员思想的文化建设缺乏.针对以上问题,内生式发展的教师教研共同体建设需要设定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的组织愿景,形成内生式发展的向心力;建构促进教师信任关系的组织机制,促进多个成员的抱团发展;打造释放教师个性自由的组织模式,促使成员全心投入组织;建设引领教师团结合作的组织文化,形成组织积极向上的风气.
作为乡村中知识分子的乡村教师,兼具双重本质属性:专业性和公共性.然而,在社会变迁中,乡村教师渐渐丧失了其公共性的身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塑乡村教师的公共性身份对乡村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乡村教师以“新乡贤”的身份重返公共生活,应兼顾历史维度和现实向度,才能全面明晰公共性身份衰落的根源和现实困境.乡村教师公共性身份消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关涉国家制度改革、城镇化的形成、教师专业化体制的加强以及教师文化权威的降低.未来乡村教师公共性身份的复归与塑造需要培育乡村教师的内在贤能,守护乡村教育的公共性,构建乡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作业政策经历了关注单一化、融合信息化、改革多元化、管理聚焦化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中小学作业政策关注点不同.我国中小学作业政策的主要特点为:重视减负与身心健康,持续控制作业数量;注重作业内容质量,作业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推进五育共同发展,作业目的由应试转向素质提升;关注电子产品使用,作业载体进一步得到规范;制定专门化作业政策,推进作业管理精准化.未来,我国中小学作业政策制定需要广泛征集意见,借助培训与规范助力政策执行,同时要加强各部门实施监管以及构建多方力量参与的支持体系等.
“校长国培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的实施是对教育家办学的回应,指向乡村教育振兴,但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培训者的任务取向对于乡村教育家成长目标的偏离、参训者的重在参与之心对于教育家成长之心的置换、培训内容的通识取向对于乡村教育话语的遮蔽,致使乡村教育家未能迅速长成.要实现“农助工程”助力乡村教育家成长,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培训者的培训,标定“靶心”,精准实施“农助工程”;加强培训前的调查与研究,按学理之需与参训者的主观之需供给培训资源;推进培训中的启蒙,帮助参训者建立乡村教育家成长
教学胜任力是中学教师生命价值的本真体现,是在“观念—行动—反馈”三环节连续发展下的动态演变和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纵向连续的视角对中学教师教学胜任力进行演绎分析发现,教师教学胜任力内涵是教师教学认知的深刻化过程、教学实践的最优化过程和教学反思的自觉化过程,其能力结构是由教学认知力、教学实践力与教学反思力构成的“三维一体”的综合能力.中学应通过多角度引导教师认知教学,培育中学教师的教学认知力;多途径拓展教师教学实践,提升中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力;多渠道深化教师教学反思,促进中学教师的专业更新力,进而发展教师的教学胜
增值评价是目前较为科学准确的衡量学校效能的方法.采用简洁的田纳西多因变量模型对广州市299所学校进行施测和增值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运用增值评价方法能反映学校的增值情况,学生层面变量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影响大于学校层面变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是造成学生成绩差距的主要原因.实证研究的启示是:注重诊断,将增值评价引入学校评估;审慎问责,将增值评价引入政府决策参考;科学有效地提高增值评价方案选择的适切性;协同创新,提高增值评价实施的专业化水平.
教研工作的深度开展是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最鲜明的特色.进入新时代,无论是更高质量育人模式的建构,还是更有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诉求,或者学校办学整体效益的提高、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无一不对高品质的教研活动给予了更为急迫的呼唤,对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广谱性、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云”背景下的“0尺度”精准教研模式探索实践,旨在打破时空阻隔,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教师发展为目标、以课例研讨为载体,以教、学、研为手段重建教研新生态,致力于为广大基层学校、教师,特别是农村一线
名师工作室是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有力支撑平台.教师对名师工作室的接受度如何及其受何种因素的影响是探究教师参与网络研修行为的关键.通过构建的教师参与网络研修行为的假设模型,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收集了1162份样本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假设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条件是影响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关键因素;性别、教龄和经验在教师参与网络研修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不同因素对教师参与网络研修行为影响存在差异,可通过改善网络研修平台等策略,制定科学合理政策引导,拓展培训渠
班级制度调控着每一位学生的班级日常生活实践,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下,师生形成一定的观念定势或习惯,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标准,塑造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师在实施班级制度的过程中应把握公共德性与个体权利之间的张力、有序生活与道德生活之间的张力、显性制度与隐性制度之间的张力、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张力、过程育人与结果育人之间的张力、民主与集中的张力,这样才能激发制度活力,让制度成为塑造学生积极价值观、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养成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载体.
通过对广东、湖南、河北、内蒙古等7个省份15所高职院校1062名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学历、毕业院校、专业、用工方式、所带学生数、职称、薪酬满意度和不同地区的辅导员在职业认同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学院因素和个体因素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较为显著.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学校层面要构建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不断完善辅导员的选聘和评价机制;学院层面要促进不同专业辅导员融合成长,发挥二级学院环境育人功能,为辅导员提供成长平台;个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