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痛、扭挫伤的伤湿止痛膏(以下简称伤湿膏)是家庭的常备药品,除具有活血止痛、祛风散寒、强筋健骨的功效外,近年来还发现它有不少新用途。
头痛、牙痛:头痛时,可将伤湿膏剪成边长2~3厘米的方块,贴在两侧太阳穴上;牙痛时,贴在与牙龈肿胀处相对应的脸上,一般15~30分钟疼痛即可缓解并逐渐消失。
伤风感冒:用热水洗双脚,擦干后将小块伤湿膏贴于脚心涌泉穴。若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再贴一块儿在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直至痊愈。
气喘:将伤湿膏贴于背部肺俞穴,有缓解哮喘的作用。
腮腺炎:将伤湿膏贴于肿胀的腮部,每日换1次,配合其他治疗,一般3~6日可愈。
咽喉炎:将伤湿膏贴在廉泉穴,24小时换1次,连贴3次。慢性咽炎也可贴在天突穴,隔日换1次,共贴3次,能使咽部充血迅速消失。
晕车晕船:乘车船或飞机头晕目眩者,乘坐前将伤湿膏贴于脐中或内关穴,可防头晕、呕吐。
胃痛、腹痛:胃痛将伤湿膏贴在剑突下方上腹部偏左处,或贴在压痛点及中脘穴,可缓解疼痛。原因尚不明确或受凉引起的腹痛者,可将伤湿膏贴于神阙穴,如在肚脐放少量胡椒填满,疗效更佳。
婴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轻型病例,可把伤湿膏剪成边长4厘米的方块贴在患儿脐中,半天换1次;止泻后再贴2天以巩固疗效。也可贴在两侧小腿足三里穴上。
蛲虫病:每晚睡前解大便1次,然后用温开水将肛门及四周洗净、擦干,取伤湿止痛膏1张,贴于肛门上,次日早上揭去烧掉,连用7天。
神经性皮炎:温水洗净患处,贴上伤湿膏,3天换1次,一般2~3周后痊愈。若患处先涂地塞米松软膏,待吸收后再贴此膏,效果更佳。
输液引起注射部位红肿疼痛:将伤湿膏贴于红肿患处,可解除血管痉挛,减轻疼痛。
冻疮初起:局部贴上伤湿膏,24小时换1次,连贴3次,红肿硬块及痒感可逐渐消退。
除刺:毛虫刺刺入皮肤,可将伤湿膏紧贴被刺部位,然后用力揭去。手上扎进鱼刺,用棉球蘸上醋放在有刺部位,贴上伤湿止痛膏,刺会自行软化消失。如不小心扎进仙人掌之类的植物软刺,以伤湿膏贴在扎刺部位,在电灯泡下烘烤一下,然后快速将伤湿膏揭去,刺就会被拔出。
头痛、牙痛:头痛时,可将伤湿膏剪成边长2~3厘米的方块,贴在两侧太阳穴上;牙痛时,贴在与牙龈肿胀处相对应的脸上,一般15~30分钟疼痛即可缓解并逐渐消失。
伤风感冒:用热水洗双脚,擦干后将小块伤湿膏贴于脚心涌泉穴。若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再贴一块儿在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直至痊愈。
气喘:将伤湿膏贴于背部肺俞穴,有缓解哮喘的作用。
腮腺炎:将伤湿膏贴于肿胀的腮部,每日换1次,配合其他治疗,一般3~6日可愈。
咽喉炎:将伤湿膏贴在廉泉穴,24小时换1次,连贴3次。慢性咽炎也可贴在天突穴,隔日换1次,共贴3次,能使咽部充血迅速消失。
晕车晕船:乘车船或飞机头晕目眩者,乘坐前将伤湿膏贴于脐中或内关穴,可防头晕、呕吐。
胃痛、腹痛:胃痛将伤湿膏贴在剑突下方上腹部偏左处,或贴在压痛点及中脘穴,可缓解疼痛。原因尚不明确或受凉引起的腹痛者,可将伤湿膏贴于神阙穴,如在肚脐放少量胡椒填满,疗效更佳。
婴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轻型病例,可把伤湿膏剪成边长4厘米的方块贴在患儿脐中,半天换1次;止泻后再贴2天以巩固疗效。也可贴在两侧小腿足三里穴上。
蛲虫病:每晚睡前解大便1次,然后用温开水将肛门及四周洗净、擦干,取伤湿止痛膏1张,贴于肛门上,次日早上揭去烧掉,连用7天。
神经性皮炎:温水洗净患处,贴上伤湿膏,3天换1次,一般2~3周后痊愈。若患处先涂地塞米松软膏,待吸收后再贴此膏,效果更佳。
输液引起注射部位红肿疼痛:将伤湿膏贴于红肿患处,可解除血管痉挛,减轻疼痛。
冻疮初起:局部贴上伤湿膏,24小时换1次,连贴3次,红肿硬块及痒感可逐渐消退。
除刺:毛虫刺刺入皮肤,可将伤湿膏紧贴被刺部位,然后用力揭去。手上扎进鱼刺,用棉球蘸上醋放在有刺部位,贴上伤湿止痛膏,刺会自行软化消失。如不小心扎进仙人掌之类的植物软刺,以伤湿膏贴在扎刺部位,在电灯泡下烘烤一下,然后快速将伤湿膏揭去,刺就会被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