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祠堂,古代又称“家庙”,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建筑。在历史上它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继承传统、团结家族的一个重要的聚集场所。有了祠堂,就有了祠堂文化。祠堂文化是一个姓氏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和生产、生活素质的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基础。祠堂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民俗文化,其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充满福运祥和和纯朴的真情。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已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流芳百世。
一、挖掘祠堂文化资源,为学校德育注入新元素
1. 传承祠堂孝文化,开展感恩教育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忠孝仁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祠堂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孝道的重要场所,这里的“孝道”包含“生孝”和“追孝”。“生孝”主要指赡养父母和尊敬长辈,“追孝”实际上是对“生孝”的延续和扩展,是对已故祖先的祭祀。祠堂进行的主要是“追孝”教育,通过盛典祭祀已故祖先以示其在后世子孙中地位,并使后世子孙敬仰之。如今学校的祠堂虽然再没有祭祀的功能,但是每学期初,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到祠堂进行孝道教育,通过参观祠堂,了解祠堂的由来历史,学习黄族先人的守孝、尽孝、追孝的故事,进行默哀、鞠躬等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孝道。接着,我们会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动:给父母写一封家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各班组织学生利用早读课诵读感恩诗文;各班出一期以“感恩社会见行动”为主题的黑板报;每个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自己的爱;布置爱心家庭作业;讲一个感恩故事,看一部感恩影视作品,如《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评选孝心少年等等。孝道在祠堂文化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祠堂的存在,为我们进行青少年孝道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2. 弘扬族人爱国精神,开展爱国爱乡教育
一直以来,学校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黄氏宗亲侨胞黄景文先生、黄柏超先生、黄成广先生等人,不忘家乡人民,热心公益事业,捐资重修祠堂、兴建教学楼等。学校祠堂内记载着他们的事迹,以此纪念这些功勋卓越、爱国、爱家乡的实业家,他们成为了杜小学生民族精神和开拓、进取、创新等现代精神的生动榜样。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开展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系列寻根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近家乡传统文化,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优秀的富有积极意义的乡土文化融入学生的文化生活,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聚焦祠堂文化资源,为学校德育提供新教材
族谱,又称家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一种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特殊文献。族谱世代相传,保存了大量的真实人文历史资料,其中有些成为了除族谱外任何地方找不到的珍本甚至孤本,具有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这些家谱具有教化功能,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的内容,其中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尤其突出家族中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都是难能可贵的历史资料。如果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疑是青少年人格健康教育的好教材。
据《新会县志》记载:诰赠大夫祠是黄姓后人为纪念先人而建。黄源深是杜阮黄姓的开基先祖,他是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丑科进士,先后担任江南徐州知府、御史大夫、浙江都漕运使等官职,诰封中奉大夫他的原配夫人精通医术,曾医好皇帝妃子杨氏的乳房疾病,被皇帝封为一品邦显夫人。这些资料相信很多黄氏后人都不知晓,面临着“失根”现象,因而撰写《我的根》校本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三、利用祠堂文化资源,为学校德育开拓新天地
1. 在克雍祖祠内,祠堂的左面墙壁展示了有益于学生德行养成的中华传统经典:《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祠堂居中是孔子像,展示孔子的“仁、义、礼、孝、智、信”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右面墙壁是老子、孟子等古人的经典名言。这些撞击着师生心灵的伦理道德故事和人生珍言,无不揭示着教子育人和修身齐家的智慧,激励着每一个莘莘学子和为人师表的教师们的学习和工作。
2. 在诰赠大夫祠内,还展示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学校的发展历程。学生目睹家乡的变化,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前人建校的艰辛历程,了解学校沿革和今日取得的成绩,进而激发起热爱家乡和热爱学校的情感,传承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
责任编辑邱丽
一、挖掘祠堂文化资源,为学校德育注入新元素
1. 传承祠堂孝文化,开展感恩教育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忠孝仁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祠堂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孝道的重要场所,这里的“孝道”包含“生孝”和“追孝”。“生孝”主要指赡养父母和尊敬长辈,“追孝”实际上是对“生孝”的延续和扩展,是对已故祖先的祭祀。祠堂进行的主要是“追孝”教育,通过盛典祭祀已故祖先以示其在后世子孙中地位,并使后世子孙敬仰之。如今学校的祠堂虽然再没有祭祀的功能,但是每学期初,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到祠堂进行孝道教育,通过参观祠堂,了解祠堂的由来历史,学习黄族先人的守孝、尽孝、追孝的故事,进行默哀、鞠躬等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孝道。接着,我们会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动:给父母写一封家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各班组织学生利用早读课诵读感恩诗文;各班出一期以“感恩社会见行动”为主题的黑板报;每个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自己的爱;布置爱心家庭作业;讲一个感恩故事,看一部感恩影视作品,如《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评选孝心少年等等。孝道在祠堂文化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祠堂的存在,为我们进行青少年孝道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2. 弘扬族人爱国精神,开展爱国爱乡教育
一直以来,学校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黄氏宗亲侨胞黄景文先生、黄柏超先生、黄成广先生等人,不忘家乡人民,热心公益事业,捐资重修祠堂、兴建教学楼等。学校祠堂内记载着他们的事迹,以此纪念这些功勋卓越、爱国、爱家乡的实业家,他们成为了杜小学生民族精神和开拓、进取、创新等现代精神的生动榜样。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开展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系列寻根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近家乡传统文化,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优秀的富有积极意义的乡土文化融入学生的文化生活,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聚焦祠堂文化资源,为学校德育提供新教材
族谱,又称家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一种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特殊文献。族谱世代相传,保存了大量的真实人文历史资料,其中有些成为了除族谱外任何地方找不到的珍本甚至孤本,具有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这些家谱具有教化功能,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的内容,其中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尤其突出家族中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都是难能可贵的历史资料。如果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疑是青少年人格健康教育的好教材。
据《新会县志》记载:诰赠大夫祠是黄姓后人为纪念先人而建。黄源深是杜阮黄姓的开基先祖,他是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丑科进士,先后担任江南徐州知府、御史大夫、浙江都漕运使等官职,诰封中奉大夫他的原配夫人精通医术,曾医好皇帝妃子杨氏的乳房疾病,被皇帝封为一品邦显夫人。这些资料相信很多黄氏后人都不知晓,面临着“失根”现象,因而撰写《我的根》校本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三、利用祠堂文化资源,为学校德育开拓新天地
1. 在克雍祖祠内,祠堂的左面墙壁展示了有益于学生德行养成的中华传统经典:《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祠堂居中是孔子像,展示孔子的“仁、义、礼、孝、智、信”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右面墙壁是老子、孟子等古人的经典名言。这些撞击着师生心灵的伦理道德故事和人生珍言,无不揭示着教子育人和修身齐家的智慧,激励着每一个莘莘学子和为人师表的教师们的学习和工作。
2. 在诰赠大夫祠内,还展示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学校的发展历程。学生目睹家乡的变化,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前人建校的艰辛历程,了解学校沿革和今日取得的成绩,进而激发起热爱家乡和热爱学校的情感,传承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