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2-122-01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学,为科学学科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营造了全新的学科教学氛围,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科学课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通过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下面就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可以为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
“技术,尤其是万维网的扩展,使得信息如此容易获得,以致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能够容易地找到有关的思想、概念和主题。网上的许多信息源都是原始数据来源,它们常常包括了和科学家使用的相同的数据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并且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环境。
2、信息技术可以为科学教学提供探究的工具与平台
参加一项科学实验或观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中的各种测量仪、电子表格与数据库等是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理想工具。随着网络通讯软件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超文本、超媒体标志语言(hmtl、xml等)的不断扩展,不仅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而且网络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日益方便和简单。网络的超链接特性、多媒体特性和交互性的结合,特别适合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国外,许多的科学教学研究组正在设计一些项目,为学生提供展开网络探究的平台。
3、信息技术对科学概念理解的支持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隐喻,具有抽象与深化的特点。可视化模拟软件、交互式多媒体软件、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供平常难以看到的科学现象。有些事物的现象可能发生得太快,或是太慢,或是很危险,或是宇观、微观现象而难以观察,技术通过创设这类事件的模拟情景,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观古今于须臾”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的策略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选择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科学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课型进行选择
新授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如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教学,在新授课时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动画情境,使抽象不易理解的磁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复习课则侧重与该知识相关的知识网络的建构,生活、生产、交通等实际应用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探究模式教学,既可以缓冲教学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现状,又可以让学生去体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探索者和主动发现者。
初中科学课程是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整合课程,其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和让学生亲手探究是课程改革后,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较完全地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操作中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教育教学条件以及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往往不能进行或者难以得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活动的课件能够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就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光学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电学中的电流概念的形成,水的电解、质量守恒定律等微观解释,对学生形成形象的概念都极有意义。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必将不断涌现,其操作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将会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广大科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教学,为科学学科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营造了全新的学科教学氛围,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科学课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通过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下面就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可以为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
“技术,尤其是万维网的扩展,使得信息如此容易获得,以致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能够容易地找到有关的思想、概念和主题。网上的许多信息源都是原始数据来源,它们常常包括了和科学家使用的相同的数据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并且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环境。
2、信息技术可以为科学教学提供探究的工具与平台
参加一项科学实验或观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中的各种测量仪、电子表格与数据库等是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理想工具。随着网络通讯软件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超文本、超媒体标志语言(hmtl、xml等)的不断扩展,不仅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而且网络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日益方便和简单。网络的超链接特性、多媒体特性和交互性的结合,特别适合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国外,许多的科学教学研究组正在设计一些项目,为学生提供展开网络探究的平台。
3、信息技术对科学概念理解的支持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隐喻,具有抽象与深化的特点。可视化模拟软件、交互式多媒体软件、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供平常难以看到的科学现象。有些事物的现象可能发生得太快,或是太慢,或是很危险,或是宇观、微观现象而难以观察,技术通过创设这类事件的模拟情景,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观古今于须臾”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的策略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选择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科学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课型进行选择
新授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如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教学,在新授课时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动画情境,使抽象不易理解的磁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复习课则侧重与该知识相关的知识网络的建构,生活、生产、交通等实际应用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探究模式教学,既可以缓冲教学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现状,又可以让学生去体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探索者和主动发现者。
初中科学课程是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整合课程,其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和让学生亲手探究是课程改革后,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较完全地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操作中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教育教学条件以及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往往不能进行或者难以得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活动的课件能够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就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光学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电学中的电流概念的形成,水的电解、质量守恒定律等微观解释,对学生形成形象的概念都极有意义。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必将不断涌现,其操作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将会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广大科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