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解释的一次主题教学实践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h4975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主题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以标语式、展板式、口号式居多,课堂的地位被矮化。笔者就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在主题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进行了尝试,在实践中落实让历史解释素养落地。
  关键词:历史教学;主题教育;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1-051
  每到吴健雄博士诞辰纪念日前后,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基层学校都会举办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弘扬健雄科学精神。作为吴博士家乡的一位历史老师,我一直在考虑:学科教师该组织参与类似的主题教育。为此我尝试着以“从科技发展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为课题,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融于教学活动中,做一次基于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主题教学实践。活动有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通过史料呈现、问题设计与讨论、史料分析等几部分展开,对当时的科学政策、科学技术、科学意识、科学态度进行解读分析,进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一)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康熙帝的了解应该说还是不少的,但是从我先前与学生接触后感觉康熙帝是以一个“高大全”的形象留在学生的心里。当时政府的科技政策如何,科研环境怎样,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积累,或者说少的可怜。
  为此我设计了教学环节一:从康熙帝学科技看清政府的科学政策
  材料1——“南京观象台上的天文对话”
  1689年二月康熙到南京后,派人向天主堂远西学士法国人洪若翰、意大利人毕嘉询问“南极老人星,江宁(南京)可能见否?出广东地平几度?江宁几度?”毕、洪等一一计算,又观看天象,验老人星出地平度数,详察明白,呈文送上。康熙得知详情以后,登上南京观象台,据随侍的李光地回忆:既登,余与京江(即张玉书)相攀步上,气喘欲绝。上颜色赤红,怒气问余:‘你认得星?’余奏曰:‘不晓得,不过书本上的历法抄袭几句,也不知道深处,至星象全不认得。’上指参星问云:‘这是什么星?’,答以参星。上云:‘你说不认得,如何又认得参星?’,奏云:‘经星能有几个,人人都晓得。至于天上星极多,别的实在不认得。’上又曰‘那是老人星?’余说:‘据书本上说,老人星见,天下太平。’上云:‘甚幺相干,都是胡说。老人星在南,北京自然看不见,到这里自然看得见,若再到你们闽广,连南极星也看见,老人星那一日不在天上,如何说见则太平?’上问淡人(高士奇):‘李某学问如何?’曰‘不相与,不知。’”李光地本来是想讨好康熙,结果适得其反,遭到了康熙的责备。但从上述对话中,康熙说福建、广东一带连南极星也能看见,又反映出他的天文知识不够深入。(事实上,在福建、广东一带,南极星是看不见的。)南京观象台上的这场天文对话,完全是个预谋,由此就可以看出他学习天文的目的是什么了,并不是发展科学,而是一种“利用”,用来炫耀自己,批评别人,梁启超的论断是对的。——转引自刘旭《中国古代火炮史》
  问题1:你认为康熙帝的天文知识水平如何?他向西人学习天文知识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2——“1713年康熙与皇子们的对话”
  “尔等惟知朕算术之精,却不知我学算之故。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人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E18“断人之是非”既是康熙学习科学的出发点,也是目的。——轉引自刘旭《中国古代火炮史》
  问题2:康熙帝学习科学的出发点是什么?
  材料3——“1944年邵力子先生精彩的论述”
  “对于西洋传来的学问,他(指康熙)似乎只想利用,只知欣赏,而从没有注意造就人才,更没有注意改变风气;梁任公曾批评康熙帝,‘就算他不是有 窒息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据我看,这‘窒塞民智,的罪名,康熙帝是无法逃避的。”
  问题3:请结合前三段材料分析邵力子或梁启超的观点是否正确?
  康熙帝对科技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政府对科技的政策,康熙帝对科技的重视范围至多局限于宫内,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上是他在臣子们面前炫耀的资本,是他独尊的表现而已。“是在东西方相遇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传统的政治行为”(王龙《天朝向左 世界向右》)。学生由此认识的康熙依然是一个传统的君主。他对中国的进步起的是反作用。当时的中国政府对西方先进科技是冷漠的。
  (二)
  在冷兵器时代,中国的武器制造技术水平是较高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较早地将火药使用在军事上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时至清朝,当时我们的武器制造技术水平怎样呢?与西方相比水平如何?毕竟这直接影响着战场的局势。
  为此我设计了教学环节二:从炮弹制造技术看当时清朝的科技水平
  材料4——康熙帝时的制炮技术
  在制炮过程中,经过多方努力,(当时)先后研制成功了“连珠火铳”“子母炮”等,特别是“连珠火铳”,实际上就是现代机关枪的雏形,在当时世界上还属首创
  南怀仁接旨后,为清政府“依洋式铸造新炮,从康熙十四年即1675年起,清政府便大量制造火炮。”
  ——刘旭《中国古代火炮史》
  问题4:概括当时中西方的技术水平
  材料5——鸦片战争时的炮弹
  鸦片战争时,英军使用了一种名为Shrapnel Shell的球形空心爆炸弹,此弹之内填满小弹和火药,且有一引信在炮弹落地前引爆火药,将其中的小弹炸散开来,杀伤力十分大,而当时仍沿用实心圆弹的中国军队,对此“多骇为神奇,不知如何制造”,稍后,林则徐虽仿制成功,但却少有人知道早在康熙二十九年铸成的“威远将军炮”上,即配置了概念相类的炮弹,可惜其形制在中国罕见流传,连同其所匹配的“威远将军炮”一直都被尘封于武库之中。
  ——黄一农《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以火炮测准技术之演变为例   至鸦片战争时,清军的许多火炮没有抛家,只是固定的。一些炮架只能调整高地夹角而不能左右活转,限制了射击范围。已设的抛家,大多用粗劣木材制成,演放后,炮架震松,难以使用。让人吃惊的是,清军的许多火炮竟瞄准器具,或只有“星斗”(用以确定射击的方向)而没有“炮规”(用以确定高低夹角),士兵们主要靠经验来瞄准。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问题5:概括当时清军作战的水平。
  问题6:请从材料中找出时人对洋炮的态度?
  两种材料读罢,学生发现康熙帝时中国的火炮技术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往后的百年间,中西方的技术差距日益显现。各种原因大可让学生讨论,或许学生的答案不仅完善合理,但是学生在比较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科技力量在战场上作用有多大,造成科技落后的原因有人为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三)
  教学环节三:从当时的御敌之术看时人的科学意识
  材料6——杨芳的退兵之术
  参赞大臣杨芳抵达广州,“所在欢呼不绝,官亦群倚为长城”(《夷氛闻记》第2卷)。经过一番所谓的调研之后,他认为:“夷炮恒中我,而我不能中夷。我居实地,而夷在风波摇荡中。主客如此,安能操券若此,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夷氛闻记》第2卷)。于是便传令收集妇女用过的马桶为“压胜具”,“纸扎草人,建道场,祷鬼神”(《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2期)。又令准备竹排木筏无数,每排放大木桶20个,内盛棉絮,浸洒毒药、桐油,上面盖上稻草,一齐排列于乌涌口一带省河两旁,等潮退英兵来犯时,让这些物件顺水漂下,迎烧英船。
  问题7:概括杨芳的御敌特点,你相信这个场景是真的吗?为什么?
  在西方的近代火炮面前,杨芳的应对招数,确实哄住了当时的中国军民,因为大家相信这一套,这套把戏也确实在许多场合灵验过,但是在西方的近代炮火面前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历史的调侃。因为科学技术不相信迷信,科学技术正是在与愚昧的斗争中才显现其价值的,杨芳的举动再一次证明了科技力量的巨大。
  作为著名的民族英雄,面对英国的侵略林则徐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但是作为封建士大夫他又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种科学观。
  (四)
  教学环节四:从林则徐的表现看主流社会的科学态度
  材料7——林则徐的私信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以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尔。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这是他的私函,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不敢做出实质性的一部,在西式科技面前望而止步了,可以想象,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
  ——林则徐致友人信中语,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问题8:林则徐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望而止步”?
  林则徐的禁烟、再度出山及他给友人的信件,其实有传统士大夫精神贯穿其中,这是当时社会的写照,他们都为利益活着,作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代表,其操守与灵魂都希望礼教的清王朝“千秋万代”。可以想见,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尚且如此——不敢将个人的观点公开,那么更多的学人们,他们的思想开放性会有几何,他们的科学意识会有多少,有几人会充分表达。而恰恰是这种保守的思想无不制约着中国的进步。
  几个人、几个物件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冷漠的科学政策、落后的科学技术、愚昧的科学意识、保守的科学态度,更折射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病态,一种传统农业社会的病态,当时的中国被打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近代仁人志士在挨打的过程中寻找着出路,医学救国、科技救国、实业救国、革命救国思潮也就在不断探索中形成潮流。
  对本节课,我做了如下教育反思:
  1.教学立意:要深刻理解教育主题的内涵,寻找历史课堂的教育切口
  学校教育的着力点在课堂,课堂是体现学校教育价值的主阵地。如何通过课堂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意识,体验科技的力量是历史教师的职责。笔者选取这一课,是源于吴博士父亲吴仲裔先生的经历。面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大批仁人志士纷纷走上探索之路,作为同盟会会员的吴老先生秉承科技救国理想,在家乡兴办新学,扶植桑梓,毅然将女儿送上海外求学之路,以实现自己的科技救国之梦。我以此为切口,选取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科技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近代中国的落后程度,更深切地感受到近代仁人志士救国至心切,真正体现学科教学在主题教育中的作用。
  2.教學设计:要注重历史细节的育人价值,发挥历史课堂的学科特点
  历史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思维品质。笔者面对的是高一学生,对近代史有点滴的知识积累,尤其是对康熙大帝、民族英雄林则徐等有所了解。对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通过大量材料展示,在一系列的认识碰撞中逐渐建立起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如盛气凌人的君主,无奈与自保的儒者大臣。以人物言行、器物构造等可塑与可造的直观手段,对当时的科学政策、科学意识、科技水平、科技人才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对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科技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从而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3.教学策略: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学生行为,品味主题活动的真实美感
  简单地将某些结论展示给学生,空洞地说教,这不是真正的主题教育,这是对主题教育的一种讽刺。我把教学过程中设计成4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是通过材料的比较、知识的碰撞,重新进行知识建构。具体实施时,通过师生合作与文本对话,研读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表现,学生在惊讶、叹息声中品味落后的枪炮在先进文明之前的无奈,真切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体验到科技的力量,理解中国人重新站起来的艰难。
  简言之,在主题教育活动中,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即把握主题内涵,找寻历史教学的切口;聚焦细节过程,实现历史课堂的回归;透析史实真相,凸显历史课堂的价值。
  (作者单位: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太仓215400)
其他文献
摘要: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可把抽象的政治知识形象地呈现给高中生,让高中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与掌握所学习的政治知识;可把微观的政治知识用视频或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现,以利于高中生从宏观上进行学习;可使高中生选择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的相关微课,多次反复进行观看,而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微课在高中政治课中的有效应用,激发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参与激情,提升了教与学的效率,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摘要:提问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一种常用的手段,有效提问的进行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得到更好地集中。但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在问题的设计和提出上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提问的开展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教学实际从多个方面设计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提问;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9-0
摘要:初中化学对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如何在初中化学复习课堂当中采用更为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是化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初中化学复习课;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7-047  初中化学不太需要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更多的是依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来进行学习,复习课也
摘要:提升阅读能力,拓展阅读视野是初中生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且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实现高效阅读、深度阅读,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如何让阅读更高效,如何让阅读中心更明确,如何让学生在众多阅读材料中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思维的发散,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从核心素养入手,开展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以期达到有效整合,高效阅读的教学效果。 
摘要:“十字交叉法”是化学计算中广泛使用的解题方法之一,它具有形象、直观并且简洁的特点。但是往往学生不容易理解使用这种方法解题的原理。本文从我国古代名题“鸡兔同笼”问题出发分析“十字交叉法”的原理并加以运用。  关键词:鸡兔同笼;十字交叉法  中图分类号:G63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087-1      一、原理分析  “鸡兔同笼
摘要:通过对地理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其他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4-069-1  地理是一个涵盖生产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学科。初中学生的地理教育可以提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行,社会各界愈发注重对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教师在教学高中英语时,也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技巧和能力,为他们以后生活以及学习奠定基础。本文拟从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究入手,多视角多维度论述语言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初中物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还要保证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既能使学生在实际参与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又能让师生进行更多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合作学习概念入手,从合理分组,互补教学;明确目標,共同进步;科学评价,巩固
摘要: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段,德育教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德育分层目标的实施,让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处,促进了孩子健康成长。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实际情况探讨了德育分层目标的实践与策略,相信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德育教育;分层目标;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9-119  新时代的中学生,价值观也
摘要: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来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发挥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来丰富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进行改善。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道德与法治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