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通感”透出的美学价值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kta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现象是有心理依据的。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五官各司其职,但是人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某一事物感觉十分强烈之时,大脑皮层就会产生感觉神经的相互沟通,使人超越某种感觉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印象,这是通感的生理基础。正如高尔基所说:“你一面读,一面想象色彩、气味、声音、感觉,非常鲜明地想象这一切,在一首诗里体味活的形象。”(高尔基《论文学续集》)。
  通感的手法,古而有之。最早提出我国诗歌中存在通感修辞手法的是钱钟书先生。他的《通感》就是论析这一修辞手法的专文。钱钟书对其解释:“寻常眼、耳、鼻三觉亦每通有无而忘彼此,所谓‘感受之共产’;即如花,其入目之形色,触鼻之气息,均可以以音响以揣称之。”(钱钟书《管锥篇》第二卷)如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典型的例子,单单从视觉感受来写红杏,还不能写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就凭借属于听觉感受的“闹”字来表现。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盛赞其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认为因用了一个“闹”字,把红杏蓬勃、争相竞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现。再如杜甫《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该句初看起来,令人费解。香有浓淡之分,而无阴暗之别。“暗香”由构词来看,好似不合情理,但从通感手法来看,视觉的明暗可以沟通嗅觉的浓淡,这就不难理解。“暗香”其实是一种淡淡的香气,是用来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梅枝横斜,梅朵疏淡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与朦胧的月色交织,还有缕缕清香飘浮其间,这是多么静谧的意境!正是这“暗香”,这两句诗成为千古绝唱,它将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写绝了!
  “通感”在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是多样化的。有以形状声的感觉转换,如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两句唱词:“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其中“燕语”“莺歌”都诉诸听觉,而“剪”是器物,“圆”用于形状,都属视觉范围,怎么“燕语”会像“剪”,“莺歌”会成“圆”呢?原来人们可以从“剪”的形状上得出锐利、轻快的联想,从“圆”的形态上获得珠圆玉润的启示。也有以色写声的感觉转换,如清代诗人严遂成《满城道中》的“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声”明明是听觉,“绿”属视觉,怎么“声”会变绿呢?因为风拂柳絮,婆娑有声,柳丝飘动,宛如一道绿帘散开,从这柳丝里发出的声音也似乎染了绿色。“绿”在这里,既点染了色美,同时又作了轻巧宜人的声美的同义词。当然还有视觉与听觉相互转换的。“鸟抛软语丸丸落”该句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的感受,将鸟儿活泼、动听而流畅的叫声,通过珠丸的抛落尽显出来。读后,那珠丸抛落时清脆的声音,尤然在耳。“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该句以“桃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象征了笙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特别是“疑”字,更能给人以缥缈的感觉,不愧为神来之笔。
  古诗“通感”手法运用实例不胜枚举,为什么通感受到诸多诗人的青睐呢?这主要是通感手法有其重要的美学价值。
  
  (一)运用通感手法使诗句构成多感性的语言。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单独地感知事物是较低的动能,而通感则能刺激多种感觉体现艺术的更大力量。古典诗歌中写声音的作品很多,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就用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描写看不到、摸不着的音乐: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于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韩愈在这里描述琴声,用了很多“听声类形”的通感手法,如“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以勇猛的将士挥戈铁马冲入敌阵的视觉形象,表现琴声骤变的昂扬激越的听觉感受。“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以轻飘的柳絮在天空中飞扬来形容轻柔的琴声在空中弥漫等等。
  
  (二)运用通感手法能酿出浓郁的诗味。
  通感手法的运用,在诗中能增强诗意、深化意境。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前二句是写实景,后二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将色和香洒满关山,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即是通感手法的运用。
  
  (三)运用通感手法能使语言创新。
  如王维《山中》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摸到。“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能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觉,一种心灵上的快感。这诗中的“湿衣”是幻觉与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而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遮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可见,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古诗中的通感所透出的美学价值仅罗列三点,然足以证明,能很好地运用“通感”手法,就会使诗歌增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魅力。
其他文献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收入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其注释有个别地方似可商榷。兹略呈管见,一得之愚,就教大家。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课文注释:“[必]倘若,假如。”“必”的这一义项,《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都作此解,把“必”界定为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笔者认为,这个“必”是副词,表示“一定、确实”的意思,“必”没有假设义
有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世界最激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时代需要的人才,除了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过程中担负重要使命的语文教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语文理念,其中关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
本文试借鉴萨特、波伏娃、克尔凯郭尔等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思想分析《菩萨凝视的岛屿》中的存在主义意蕴。存在主义哲学意蕴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在四个方面:女性与男权社会的关系;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热芯盒制芯工艺的特性及其概况、热芯盒树脂及固化剂的开和应用情况、常用热芯盒树脂在化剂的特性,还介绍了与之有关的原砂性能控制、混砂工艺及其设备的要求
【正】 16~17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地理大发现带来大量的白银输入,使欧洲各国普遍以白银为主要货币材料,先后铸造银币,以适应日益扩张的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白银的广
高三年级的作文训练,应具有省时间、周期短、效率高的特点。针对学生学习忙碌、往往只注重大量习题的练习而轻视写作训练这一现实,笔者配合大作文写作,总结出三种补充训练方式,在几届的毕业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事实证明,不过多占用学生时间,不搞高强度训练,只要巧作设计、持之以恒,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便能事半功倍。    一、课后题作文化训练    高中语文课本后面一般都附有思考练习题目,除少数的客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介绍了超高功率电弧炉炉体结构的变化,对原有确定电弧炉炉型尺寸的方法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其方法不但适合高功能电弧炉,也适合普通功能的小型电弧炉。
中学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使中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对于语文课程来说,除了学好书本知识,还应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国家教育部门为此也指定了不少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
含钒0.45%~0.60%的铸铁,在碳当量为3.7%~4.6%时,抗拉强度提高100MPa~120MPa。当增加铸铁的碳当量时,相应地增加含钒量,则强度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