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学前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主要围绕幼儿的阶段性发展,以游戏形式为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发展与游戏是否能够正确开展、科学开展具有极大的关联。由此,本文基于学前教育实际教学中所获经验,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从科学教育的方向展开讨论,分析教师应如何引导幼儿科学游戏,使幼儿从游戏中获得更多知识,健康成长。
【关键词】科学游戏;学前教育;引导
在学前教育中,游戏与教学往往是相辅相成、结合密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与游戏是相同的。游戏是教学的展开方式之一,是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儿活泼好动、自主行为相较其他阶段的学生而言更具有变化性,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展开的教学活动更易引起其注意,相较于说教而言更有利于幼儿学习。游戏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重点在于既要使幼儿能够从游戏中获得快乐,收获知识,亦可提升其自主性,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一、引导幼儿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人”
一般情况下的游戏行为中,幼儿通常呈现出较为愉悦、轻松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出现与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有关,亦与其行为特点具有一定关联。幼儿的游戏行为与其想法具有较强的关联,亦不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但在游戏,尤其是一些科学游戏中,具有较强的规则,此时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不仅教学无法有效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幼儿原本在游戏中所拥有的轻松、愉悦心态亦会被扰乱,导致幼儿在不喜欢游戏的前提下应教师要求展开游戏,学习效果事倍功半。作为教师,此时因逐渐引导幼儿接纳这些游戏中包含的“规则”,并通过大多数幼儿的遵循规则来引导那些较为“固执”的幼儿,随后给予其更多的游戏材料、游戏自主权利,使幼儿明白,遵循规则能够获得更多玩具、更为自由,以牺牲一部分“自由”的前提来交换更大的自主权利、更为丰富的游戏材料,实现教师引导下的科学学习,科学游戏。
二、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科学、全面地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多以游戏展开,而这些游戏多为重复的操作,有一些游戏看起来更像是幼儿一直在“摆弄”教学材料。教师应注意这一类现象,并且在教学游戏环节中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导幼儿通过这些重复的“摆弄”锻炼肢体灵活性,引导幼儿逐渐由重复的动作转变为操作中的探索性行为。
以实际为例,在学前教育课程中常常包含对颜色、体积的认知内容,一般来说游戏材料多为积木、颜色鲜艳且柔软的球状材料、对人体无害的安全颜料等。以颜色认知的课程为例,幼儿投身到游戏中的主要动因是“好玩”,而如何将“好玩”转变为学习,还需教师的不断引导。幼儿在摆弄教学材料时能够有效锻炼自身肢体灵活性,此为生理上的发展,而对颜色的感知、对色彩的认知与理解,还需教师加以科学引导,基于科学教学的理念展开教学工作。当幼儿对颜色所包含的、所导致的变化产生兴趣时,教师应加以进一步引导,从简单的动手操作转变为引导幼儿亲自认知各类颜色能够产生的变化,如使用颜料进行混合,混合后产生完全不同的颜色。此时,幼儿能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产生较强的印象,且此类操作较为独立,能够提升其认知能力,较教师领导下的逐步操作更具有灵活性,更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引导与组织领导结合,使游戏科学而多变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幼儿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像“引路人”多过“领路人”,将游戏引上科学的正轨,随后放手的同时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不同表现,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保持兴趣并具有较高的专注力。
以实际为例,在游戏进行前,教师为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将注意力放在即将到来的游戏上,可采取语言引导、动作引导的方式,告诉幼儿“接下来我们要去玩一个很好玩的游戏,谁能听老师把这个游戏的名字说完,猜猜游戏是做什么,谁就能参与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并且会积极交流,参与到猜游戏是怎样玩的过程中,以较为积极的心理期待加入游戏。此时,引导工作便充分完成,教师待所有幼儿均集中注意力后,便可宣布游戏内容,使幼儿了解游戏的具体过程,如何“玩”好游戏。为了保证所有幼儿均能参与到游戏中并获得发展,教师可先向幼儿展现游戏的具体操作流程,尤其是在一些环节要求与游戏最终呈现效果具有 关联的科学游戏中。此时,教师可将游戏内容进行到一半便截止,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过程中组织幼儿观看具体工具的操作方式即可,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在这种情况下,引导与组织领导幼儿的工作能够更为潜移默化地展开,使教学游戏能够科学地展开,幼儿亦可通过个体想法,展开更多的自主行为。
四、引导过程中关注并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幼儿的个体差异较其他学段的儿童而言更强,这是由于幼儿天性决定的。在幼儿階段中,幼儿的性格、语言能力、动手能力与其所处环境、家庭状态具有直接关联,因此也决定了幼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各个方面具有强烈的个体差异。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以获取知识之外,还需注意实际过程中的幼儿变化,从行为洞悉幼儿心理,基于实际了解其出现行为的根本,在游戏环节中尊重幼儿的个体特点,客观地展开科学游戏、实现科学教学的目的。
如以实际为例,在幼儿日常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发现身体协调性较其他幼儿稍差一些的幼儿,这类幼儿在游戏活动,尤其是户外的游戏活动中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与关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面对此类幼儿时,可采取将标准稍微降低,针对其制定特定标准的游戏活动,引导其他幼儿不要以歧视眼光对待此类幼儿,在游戏中多关注此类幼儿,并表扬与其一同游戏的幼儿,通过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激励需求感引导幼儿科学游戏,全面发展。除此以外,在游戏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幼儿不愿进行游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从幼儿不愿进行游戏的行为展开分析,了解幼儿不愿参与游戏的原因,尊重其个体差异的同时逐渐引导其参与到游戏中,客观辩证地针对事实采取对应方式,将教学面对全体幼儿展开,以身作则地引导幼儿。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在学前阶段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育,此阶段中的幼儿认知与理解需成年人引导,具有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作为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在以游戏为教学主要手段的教学过程中还需切实对幼儿展开引导,科学游戏、有效游戏,以发展为主要目的,关注每一位幼儿,提升其素养,为日后幼儿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昌琴.关于学前教育中科学游戏应用的新思考[J].东西南北:教育,2019(8):391-391.
[2]刘艺婷.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科学游戏的有效应用[J].湖北农机化,2020,245(08):73-73.
[3]吕品一.浅析科学游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读书文摘(中),2019(1):0257-0257.
【关键词】科学游戏;学前教育;引导
在学前教育中,游戏与教学往往是相辅相成、结合密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与游戏是相同的。游戏是教学的展开方式之一,是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儿活泼好动、自主行为相较其他阶段的学生而言更具有变化性,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展开的教学活动更易引起其注意,相较于说教而言更有利于幼儿学习。游戏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重点在于既要使幼儿能够从游戏中获得快乐,收获知识,亦可提升其自主性,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一、引导幼儿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人”
一般情况下的游戏行为中,幼儿通常呈现出较为愉悦、轻松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出现与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有关,亦与其行为特点具有一定关联。幼儿的游戏行为与其想法具有较强的关联,亦不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但在游戏,尤其是一些科学游戏中,具有较强的规则,此时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不仅教学无法有效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幼儿原本在游戏中所拥有的轻松、愉悦心态亦会被扰乱,导致幼儿在不喜欢游戏的前提下应教师要求展开游戏,学习效果事倍功半。作为教师,此时因逐渐引导幼儿接纳这些游戏中包含的“规则”,并通过大多数幼儿的遵循规则来引导那些较为“固执”的幼儿,随后给予其更多的游戏材料、游戏自主权利,使幼儿明白,遵循规则能够获得更多玩具、更为自由,以牺牲一部分“自由”的前提来交换更大的自主权利、更为丰富的游戏材料,实现教师引导下的科学学习,科学游戏。
二、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科学、全面地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多以游戏展开,而这些游戏多为重复的操作,有一些游戏看起来更像是幼儿一直在“摆弄”教学材料。教师应注意这一类现象,并且在教学游戏环节中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导幼儿通过这些重复的“摆弄”锻炼肢体灵活性,引导幼儿逐渐由重复的动作转变为操作中的探索性行为。
以实际为例,在学前教育课程中常常包含对颜色、体积的认知内容,一般来说游戏材料多为积木、颜色鲜艳且柔软的球状材料、对人体无害的安全颜料等。以颜色认知的课程为例,幼儿投身到游戏中的主要动因是“好玩”,而如何将“好玩”转变为学习,还需教师的不断引导。幼儿在摆弄教学材料时能够有效锻炼自身肢体灵活性,此为生理上的发展,而对颜色的感知、对色彩的认知与理解,还需教师加以科学引导,基于科学教学的理念展开教学工作。当幼儿对颜色所包含的、所导致的变化产生兴趣时,教师应加以进一步引导,从简单的动手操作转变为引导幼儿亲自认知各类颜色能够产生的变化,如使用颜料进行混合,混合后产生完全不同的颜色。此时,幼儿能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产生较强的印象,且此类操作较为独立,能够提升其认知能力,较教师领导下的逐步操作更具有灵活性,更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引导与组织领导结合,使游戏科学而多变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幼儿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像“引路人”多过“领路人”,将游戏引上科学的正轨,随后放手的同时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不同表现,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保持兴趣并具有较高的专注力。
以实际为例,在游戏进行前,教师为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将注意力放在即将到来的游戏上,可采取语言引导、动作引导的方式,告诉幼儿“接下来我们要去玩一个很好玩的游戏,谁能听老师把这个游戏的名字说完,猜猜游戏是做什么,谁就能参与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并且会积极交流,参与到猜游戏是怎样玩的过程中,以较为积极的心理期待加入游戏。此时,引导工作便充分完成,教师待所有幼儿均集中注意力后,便可宣布游戏内容,使幼儿了解游戏的具体过程,如何“玩”好游戏。为了保证所有幼儿均能参与到游戏中并获得发展,教师可先向幼儿展现游戏的具体操作流程,尤其是在一些环节要求与游戏最终呈现效果具有 关联的科学游戏中。此时,教师可将游戏内容进行到一半便截止,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引导过程中组织幼儿观看具体工具的操作方式即可,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在这种情况下,引导与组织领导幼儿的工作能够更为潜移默化地展开,使教学游戏能够科学地展开,幼儿亦可通过个体想法,展开更多的自主行为。
四、引导过程中关注并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幼儿的个体差异较其他学段的儿童而言更强,这是由于幼儿天性决定的。在幼儿階段中,幼儿的性格、语言能力、动手能力与其所处环境、家庭状态具有直接关联,因此也决定了幼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各个方面具有强烈的个体差异。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以获取知识之外,还需注意实际过程中的幼儿变化,从行为洞悉幼儿心理,基于实际了解其出现行为的根本,在游戏环节中尊重幼儿的个体特点,客观地展开科学游戏、实现科学教学的目的。
如以实际为例,在幼儿日常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发现身体协调性较其他幼儿稍差一些的幼儿,这类幼儿在游戏活动,尤其是户外的游戏活动中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与关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面对此类幼儿时,可采取将标准稍微降低,针对其制定特定标准的游戏活动,引导其他幼儿不要以歧视眼光对待此类幼儿,在游戏中多关注此类幼儿,并表扬与其一同游戏的幼儿,通过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激励需求感引导幼儿科学游戏,全面发展。除此以外,在游戏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幼儿不愿进行游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从幼儿不愿进行游戏的行为展开分析,了解幼儿不愿参与游戏的原因,尊重其个体差异的同时逐渐引导其参与到游戏中,客观辩证地针对事实采取对应方式,将教学面对全体幼儿展开,以身作则地引导幼儿。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在学前阶段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育,此阶段中的幼儿认知与理解需成年人引导,具有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作为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在以游戏为教学主要手段的教学过程中还需切实对幼儿展开引导,科学游戏、有效游戏,以发展为主要目的,关注每一位幼儿,提升其素养,为日后幼儿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昌琴.关于学前教育中科学游戏应用的新思考[J].东西南北:教育,2019(8):391-391.
[2]刘艺婷.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科学游戏的有效应用[J].湖北农机化,2020,245(08):73-73.
[3]吕品一.浅析科学游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读书文摘(中),2019(1):0257-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