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门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杰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自由学习的条件。”因此,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谈谈几点体会。
一、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自主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在教师的有效帮助下,形成他自己的思维方法与实践途径,并逐步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对教师而言,应当充分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研究者。为了使学生能主动探索学习,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克服不足,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尊重学习的主动性;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
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经过调查、实践,以下几个方面能很好地体现:(1)开放学生学习范围,放飞心灵的空间。课前允许学生超前学习,让学生自己检验是否看懂下节课知识,课堂上可与大家分享学习心得及理解过程,课后再检查最初认知,然后才做作业,从而学会验证、推理自醒的学习方法。(2)开放传统座位,寻找同慧伙伴,现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很注重小组、同桌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教师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组织由学生组成的各种形式的同伴团体,如由教师组织划分的固定的小组,或由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结成的学习小组。教师则在学生中间参与讨论、倾听,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用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是自主地寻找学习伙伴,往往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二、创设良好情境,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实质是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如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鼓励学生也用“切拼祛”试着去探讨圆柱的体积公式,让学生小组一起操作学具,讨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凑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最后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让学生从原有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新知。
许多课例表明,善于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这就要求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揭示知识的内涵,通过问题、放事等途径造成是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人数学的情境中去,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小红今年12岁了,可她只过了三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等学完这节课,你们就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了。”学生马上被这样出乎他们经验之外的问题吸引了,自然会产生很想知道答案的动机,从而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就这样,一堂原本很普通的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心理产生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课堂气氛自然和谐,学生学习活跃,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从被动地接受知识,逐步变成主动的学习者、知识的探究者。
三、多给学生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要有参与的机会。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和肯定。而要做到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时,都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备课时不光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上课时要尽可能多给学生读、思、问、论、练的时间,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觉变“厌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例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从认识面积、区分“面积与周长”和认识面积单位,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认识,如让学生说说各种物体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动手摸摸书包、课桌面、铅笔盒面等,比l匕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可让学生亲自用重叠的方法比_匕两个图形的大小等。认识比较“面积与周长”时,先出现长弓-形的镜框,再安上镜片,然后让学生用手亲自去摸摸,说兑哪儿是面积,哪儿指周长。这样通过让学生“说说、摸摸、比比”使学生在全面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深刻理解面积的含义,获得成功的喜悦,心里产生争取下一次参与的机会,既让学生自主学会知识,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操作活动,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即使到了高年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仍带有具体形象性,特别是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概念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主动动手操作才是有效的。然而,数学教学中的“操作”并不是简单的动手,它是调动学生手、眼、口、耳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的一种方式,不但包括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动眼观察等外部操作活动。还包括学生动脑思维这些内部思维操作活动。因此,优化操作活动,必须在明确认知目标的前提下,积累动态表象,达到内外活动结合的操作目的。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在学生完成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什么图形?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其中的一个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又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什么?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引导学生再现刚才操作情境,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必然有助于推导和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做到目标明确,通过动态表象,达到内外活动结合,从而优化了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到“易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五、优化反馈评价,消除学生自主学习的恐惧感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角,学是核心,导是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活动的精心设计,而且还体现在处理反馈评价上的应变能力,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解题情况获取反馈信息,因人而畀地进行点拨、引导、表扬,促进学生从未知到认知的转化。切忌因学生没有完整回答问题或偏离自己备课意图,而立即打断学生的发言,另叫他人回答;或者冷落答错的学生,更不能因学生的答题偏离、错说而挖苦学生。这样不仅课堂设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这些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削弱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使其他学生从心理感到恐惧感,产生“厌学”的心理,其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学法。尽可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多给机会,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自己能动手操作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去获取知识,尽量给学生有学习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通过正确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自主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在教师的有效帮助下,形成他自己的思维方法与实践途径,并逐步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对教师而言,应当充分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研究者。为了使学生能主动探索学习,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克服不足,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尊重学习的主动性;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
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经过调查、实践,以下几个方面能很好地体现:(1)开放学生学习范围,放飞心灵的空间。课前允许学生超前学习,让学生自己检验是否看懂下节课知识,课堂上可与大家分享学习心得及理解过程,课后再检查最初认知,然后才做作业,从而学会验证、推理自醒的学习方法。(2)开放传统座位,寻找同慧伙伴,现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很注重小组、同桌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教师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组织由学生组成的各种形式的同伴团体,如由教师组织划分的固定的小组,或由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结成的学习小组。教师则在学生中间参与讨论、倾听,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用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是自主地寻找学习伙伴,往往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二、创设良好情境,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实质是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如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鼓励学生也用“切拼祛”试着去探讨圆柱的体积公式,让学生小组一起操作学具,讨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凑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最后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让学生从原有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新知。
许多课例表明,善于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这就要求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揭示知识的内涵,通过问题、放事等途径造成是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人数学的情境中去,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小红今年12岁了,可她只过了三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等学完这节课,你们就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了。”学生马上被这样出乎他们经验之外的问题吸引了,自然会产生很想知道答案的动机,从而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就这样,一堂原本很普通的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心理产生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课堂气氛自然和谐,学生学习活跃,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从被动地接受知识,逐步变成主动的学习者、知识的探究者。
三、多给学生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要有参与的机会。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和肯定。而要做到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时,都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备课时不光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上课时要尽可能多给学生读、思、问、论、练的时间,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觉变“厌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例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从认识面积、区分“面积与周长”和认识面积单位,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认识,如让学生说说各种物体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动手摸摸书包、课桌面、铅笔盒面等,比l匕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可让学生亲自用重叠的方法比_匕两个图形的大小等。认识比较“面积与周长”时,先出现长弓-形的镜框,再安上镜片,然后让学生用手亲自去摸摸,说兑哪儿是面积,哪儿指周长。这样通过让学生“说说、摸摸、比比”使学生在全面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深刻理解面积的含义,获得成功的喜悦,心里产生争取下一次参与的机会,既让学生自主学会知识,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操作活动,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即使到了高年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仍带有具体形象性,特别是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概念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主动动手操作才是有效的。然而,数学教学中的“操作”并不是简单的动手,它是调动学生手、眼、口、耳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的一种方式,不但包括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动眼观察等外部操作活动。还包括学生动脑思维这些内部思维操作活动。因此,优化操作活动,必须在明确认知目标的前提下,积累动态表象,达到内外活动结合的操作目的。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在学生完成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什么图形?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其中的一个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又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什么?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引导学生再现刚才操作情境,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必然有助于推导和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做到目标明确,通过动态表象,达到内外活动结合,从而优化了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到“易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五、优化反馈评价,消除学生自主学习的恐惧感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角,学是核心,导是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活动的精心设计,而且还体现在处理反馈评价上的应变能力,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解题情况获取反馈信息,因人而畀地进行点拨、引导、表扬,促进学生从未知到认知的转化。切忌因学生没有完整回答问题或偏离自己备课意图,而立即打断学生的发言,另叫他人回答;或者冷落答错的学生,更不能因学生的答题偏离、错说而挖苦学生。这样不仅课堂设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这些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削弱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使其他学生从心理感到恐惧感,产生“厌学”的心理,其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学法。尽可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多给机会,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自己能动手操作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去获取知识,尽量给学生有学习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通过正确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