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二十讲(二)·道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儒、道以及后起的佛教思想中,“道”均是对世间万事万物最本质特征和最高境界的概括和追求,是人们由外而内、由表及里,从关注一般现象到关注精神和心灵的一种聚焦。对于“道”的概念最早源于何时何处,已有的考证均显得缺少说服力。“道”在老子和孔子出生前的殷周时期应该已经存在了,钟鼎文字中就已有“道”这个文字和相应的最初概念了。已发现的甲骨文中虽无具体的“道”字,但相关、相近的概念已经很多。如“行”“德”“延”“用”“走”“因”“宜”“首”“从”“水”等。(甲骨文中的“首”为;钟鼎文中的“道”为)
  “道”在中国历史上是概念体系、哲学体系、思想体系中最上位的概念。随着文字和思想的发展,在基本概念定型之前,“道”分离延伸出不少相关的含义。在《辞源》《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中,对“道”有几十种解释。这正说明“道”的概念曾引起广泛的和多元视角的关注。“道”因其居于“高位”而备受百家诸子的关注,但其公认的最核心的内涵应该是“规律”“道路”“真理”“宗旨”和“方法”等。
  众所周知,《老子》五千言居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精辟且最充满哲理的著述之首,老子的学派以“道”命名,也说明了古代思想家对“道”概念的高度重视。显而易见,“道”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解释是最有哲学意味的。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说,“道可道,非常道”。认为“道”虽是反映宇宙间、人世间一切事物基本特性的第一位的概念,但却是难以简单描述和把握的,对其理解和感悟应注重在内心体会,并认识到它具有动态变化的本质规律和重要特征。
  近年来,有些“名人”在传播领域解释“道”,认为“首”上的两点是阴阳符号中的“阴”,并借此草率地演绎说,传统中国的文化或“道”具有阴柔之美。这很是可笑,而且其误导作用很大。就“道”的文字本身进行探索分析,结果会是另样的。甲骨文中虽无“道”字,但构成“道”的“首”和“辶”都已出现。“首”是人头形,上面的两点原先是三个弯曲的竖线,象征人的头发。在钟鼎文中,“道”字上的两点是三条平行的竖向曲线,是从发型明显地演化的“川”字,在此已有代表“水”的含意。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上善若水”,就是表明水流所体现的规律(由上而下、盈科而进、滋润万物、调节生态、载舟覆舟等),最明显地反映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后来,先秦诸子中的许多人(包括孔子、庄子、孟子等),大都有用“水”来论述各种规律的典型例证,佛教也曾用“月印万川”,即水对自然现象的反映,说明佛教思想普世影响和普遍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一脉相承、殊途同归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道”字由表示头脑的“首”和代表“行路”意思的“辶”构成的,说明具象的“道”(行路之意)和抽象的“道”都需要将头脑和行动结合起来。尽管在中国的古代,大多数人认为心是思想的器官(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的心脏也是思维的器官之一,有相应的功能),但是从“道”的构字来看,中国的先人也知道做事要“动脑子”才会将事情做好。据《说文解字》解释,古代的“辶”是“乍行乍止”的意思,与甲骨文中“辶”上有“正”的另一古体字是同一字,有“正行也(即走正确的路)”的意思,也包含有“道”的引申义。可见后来在“辶”上加上“首”来帮着定向,行路做事就更有把握了。这说明,中国古代“道”字的出现已经具有了思想方法和哲学方面的意蕴。
  孔子曾不避俗议向道教的创始人老子请教对“道”的看法。可见,在“道”的理解上孔子曾受过老子的影响。“道”是孔子思想中具有哲学概括、抽象提炼的重要概念。孔子在形成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思想核心后,便将这些追求也概括为“道”,并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类似木筏一样的漂浮物)浮于海”。还强调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将对“道”的追求作为自己和人类的最远大志向。而且在《论语》中,关于“道”的重要论述还有许多。
  在《论语》总计20章498段一万余字的篇幅中,共有54段82处出现了“道”的概念,而且其内涵和外延也有很大的差别,几乎涉及了人们今天使用的各种用法。据粗略的统计分析,其中有八种最基本的含义。
  第一种含义:名词,原则、宗旨、规矩;第二种含义:动词,引导、告诫、规范;第三种含义:名词,公正、天道;第四种含义:名词,真理、规律、道理;第五种含义:名词,风范、品德、道德;第六种含义:名词,学说、理论、思想;第七种含义:名词,道路、路途;第八种含义:动词,说。
  由此可见,孔子对“道”的关注和论述是充分的、多元的和多层次的,既有哲学层面的,也有具体方法和途径层面的,证明在某种程度上,“道”是可以贯通和融汇于万事万物的。与以“道”名学的道家学者相比,在孔子的思想中更注重“道”的哲学性和统领作用,并已为日后儒学融汇佛道二教的思想改造和儒学革新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儒、道之间虽然有承继关系、互动关系、交融关系,如孔子曾向老子问道;但也有相互间的争论和冲突,如在《庄子》中作者对孔子的攻击和讽刺不厌其烦,可见成见已成,势如水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百家争鸣的激烈竞争。而二者后来之所以能够互参互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两家尊崇的哲学经典系列中都包括《易经》。道教相对于儒学略显出世和超俗,像不愿关注人间烟火的没落贵族在玄谈,追求的是较为纯粹的精神世界和思辨游戏;而儒学相对而言更关注入世,希望把理想变为现实,所以在尊崇《易经》(研究变化规律的哲学)的同时,又将《中庸》(适应变化的学问)推为经典,以助学习者能够把握和应对现实的问题。
  关于对“道”论述的最早记载大约见于古代哲学著作《易经》(包括系辞。据说是西周文王在被商纣王拘押时因感悟天地变化的规律所制作的一种高深的图文解释),后来也广泛见诸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经典著作《周礼》《尔雅》《山海经》《春秋》等,包括相关的传疏之中,以及《管子》《孟子》《庄子》《孙子》《荀子》等诸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和文史作品中,如《史记》《汉书》《三国志》《国语》《世说新语》《资治通鉴》和各名家文选。除《老子》《论语》之外,几乎在所有流传至今的中国历代学者和思想家的著述中,都有对“道”的论述或涉及“道”、相当“道”的论说。
  隋唐以后,由于韩愈、李翱等人的倡导,“道”的概念在儒学与佛、道的“争衡”中被重新确立和重视起来。其作用一是提升了儒学的哲学品味;二是确立了明确的儒学传承道统;三是提供了与佛、道沟通对话的共同点。作为中国历史上“新儒学”的代表,宋明理学也称自己为“道学”。汉以后,尤其是隋唐思想界的探索与实践可以定性为“前理学”或“前道学”。显然,这些重要的变化和转折都与隋唐时代各派思想的努力分不开,体现了世间万事万物息息相关、相反相成的普遍规律。隋唐时代,一方面,“道”的概念和思想随着儒佛道三教“争衡”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传承,并主要偏重于哲学或学派的核心理念上;另一方面,又有许多文人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应该是与大众的思想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就提出了“道不远人”的思想主张,后来理学便一直顺着此“道”而发展,注重普及,绵延发展了千余年。
  《说文解字》曰,“道,所行道也”。其解释是非常直白的,而上述许多解释的引申义就更蕴含哲学和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这些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融通特点,既可以以大见小,也可以以小见大。在一定意义上也为中国“书道”研究的确立提供了文化历史和系统理论方面的依据和参考。
  令人惋惜的是,在中国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文人学者们都过于关注哲学伦理等“大道”,对道与技、与艺的相对、相通的关系认识不足,注重不够,只看到居于上位的价值观、哲学伦理等对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而忽略了这些生活在构建上位思想观念时所起的重要的支撑作用。甚至认为上位的概念才是最重要的,而具体的“书道”“茶道”等属于下位,能提纲即可以挈领,不必大做文章、深入研究。而在这方面,日本的学者和政治家就显得更加务实,他们认识并体会到,任何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可以成为通往高深精神境界的通道。在这方面他们可谓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奥旨。
  由此可以认为,在今天的中国,“道”的回归和复兴已是时代的需求,不仅是多元文化对话、融通、整合和共赢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艺复兴”式的文化再生。而由此迎来的也必定是一个文化、教育创新的大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本土文化教育的复兴和进步成为大变革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表征。在这样的背景和前提下,提倡“文道”“天(自然)道”“人道”“商道”“医道”“书道”等等,会对提升中国的文化品味和质量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与影响,在这个层面上,各“道”的融通、互补也是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瑞芳)
其他文献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基本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教师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有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经历,但是无法回避的是,更多的教师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有学者指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更多地只体现了“兴趣性”缺少了“学术性”[1];也有学者指出,在校本课程开发“繁荣”[2]的背后,缺乏的是持久的深层动力。众多论断集中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理解,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但实际上,一些学习成绩和纪律较差的后进生却常常被教师忽视。  笔者从教八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每学期都要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学习层次的后进生打交道。在与这些后进生交往的历程中,笔者也总结出了一
【摘要】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模式结构,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本文基于技工院校英语教学,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从而提升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将应用型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翻转课堂;技工院校;英语教学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又称为颠倒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起源于美国的
大学同学30周年聚会,着实让欣欣惊艳了一把:到场的20多位女同学,虽都不再年轻,但每个人都有一颗蓬勃向上的心,短短3天时间,女同学们俨然在参加一个时装发布会,有人甚至换了8套服装!而最让欣欣震动的,不是华服美衣,而是这些不再年轻的女人,展现出来的情趣和爱好,像一个个闪亮的嫁接的种子,在已经有些枯萎的花枝上,开出新的花朵。  佳佳,大学里的她像男人一样,打扮土里土气,说话怯声怯气。在商界驰骋十几年,
一、提出问题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即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科学探究课堂上表现得十分活跃,参与度很高,但同时也存在问题——在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  在教学“使用工具”这一内容时,有一个重点是通过在表格里列举“工具名称”和每种工具“可以做哪些事情”,引导学生建立“工具”的概念,然后使“简单工具”和“简单机械
九个月前我荣升为奶奶,我的孙子双眼皮,大眼睛,非常可爱。一个月大的时候抱他上医院检查,有一个妈妈也抱着一个月的孩子。她本来挺高兴的,看见我们孙子后就不高兴了,说:“瞧人家孩子多漂亮,你多难看。”我当时很难过,人家才一个月,何罪之有!比较,从一个月就开始了。我们的孩子日子是越过越难了。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被比较。上幼儿园时,孩子得了一个小红花,妈妈脸上笑了一下,问:“别人得几个啊?”“有得俩有得仨
女儿有个坏习惯,每次放学回到家不是吃东西就是找东西,从不会及时去做作业,更不用说留着时间去温习功课,巩固知识了。在厨房里做晚饭,忍不住一再留意她在客厅里忙什么,终于,当我看到她再次拿了本袖珍漫画书躺在沙发里看得有滋有味时,我发了怒。要知道在新学期每过一个月,学校就会按例举行一次测验,这学期女儿经历了重新分班,还换了新老师,我是真心希望女儿能好好学习,能通过一次次测验巩固自己在新老师眼里的好印象。 
立夏养生需“专心”。这句话几乎可以概括整个夏季养生的特点,不过这个“专心”并不是指认真,而是心脏的“心”。  中医理论中将一年划分为五季,你没看错,它们分别为春、夏、长夏、秋和冬。配以五脏,分别予以使人体阳气“生、长、化、收、藏”的重托。正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夏季养生的重点就在于养心,并注意养护阳气。  养心需要怎么养
我们老师和家长最担心的莫过于学生的早恋问题了,一旦家长和老师发现了早恋的苗头,一定会扼杀无疑。轻者,找学生或孩子敲敲边鼓,谈谈心;重者,家长、老师全动员,兵分两路苦口婆心做工作,大有不拆散鸳鸯誓不罢休的架势。然而后果会怎样呢?要么刚刚滋生的朦胧感觉由地面转入地下,要么是本来纯洁正常的同学感情被伤害得支离破碎。我们总是往坏处想,认为少男少女深交必定早恋,而早恋必定影响学习,影响学习一定没有前途,把它
有一种平凡的坚持让我们感动,她们9个人,一条心,在堆满配件的车间里你来我往,驾轻就熟,她们忙碌的身影成为现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巾帼不让须眉  在中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电机车间,有一个由9名女职工组成的天车班,她们承担着电机车间4个跨间9个班组的吊运生产任务。天车班是车间少有的纯女子班,在班长马丽的带领下,她们忠于职守,勤奋团结,是车间及公司的先进班、先进职工小家,班组建设在车间名列前茅。目前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