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中国有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使之形成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下面我将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学校里,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当学生走出学校,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要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技术,新的挑战。这时,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继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古人早就讲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着重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面对新的问题也能泰然处之。因此,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师,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充其量是个导演,不用表演,只需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比如,上数学课时,教师应尽量少讲,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练习、去交流、去展示。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不点破,留给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解,留给学生发挥;学生能归纳的定义、性质、公式、规律等,教师不归纳,让学生去总结。教师只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进行适当的精讲点拨,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了。当然,仅靠45分钟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注重课前,课后的安排。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所以,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要教会学生预习。通過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现在不少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都利用学案进行教学,这种模式要求学生要有很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人手:一要明确预习的目标、任务,二要明确本课重难点以及知识的建构,三要尝试练习、应用知识,四要有学习笔记,随时记录预习疑问。前三个方面学案都有,学生在完成学案的时候就可以得到落实。至于在预习书本知识以及做学案时遇到疑难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并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及时解决。学案在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初期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学案的好坏直接影响预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编制学案,当然,学案的使用只是暂时的,等到学生习惯养成以后就可以丢掉这个拐杖。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自主学习好像跟合作交流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自主学习并不是在家闭门造车,合作交流也并非抄袭,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吸取经验找到不足,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从这个层面上讲,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展开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能让学生反省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剖析并作出判断,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更全面,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的精神。在教堂上,还可以让学生担任小老师,把一部分题让他们来讲解。刚开始时,他们的讲解不够流畅,思路不够严密,方法不够巧妙。但是,学生的表现欲是很强的,要想讲得精彩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即自主学习。再换个角度来看,让学生从自己的做题角度和思路出发,不仅说出思路还能说出他们的疑惑和做错的原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老师可以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两全齐美的事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昵?
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学生长期习惯于听老师讲,自已课后练,一下子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很多学生不习惯。意志力强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志力差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或考试不理想,则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任何学习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师还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习上一时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格外关怀和呵护,真正确立起“偏爱差生”的教育观念,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防止他们掉队,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注重每个细节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下面我将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学校里,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当学生走出学校,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要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技术,新的挑战。这时,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继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古人早就讲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着重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面对新的问题也能泰然处之。因此,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师,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充其量是个导演,不用表演,只需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比如,上数学课时,教师应尽量少讲,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练习、去交流、去展示。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不点破,留给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解,留给学生发挥;学生能归纳的定义、性质、公式、规律等,教师不归纳,让学生去总结。教师只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进行适当的精讲点拨,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了。当然,仅靠45分钟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注重课前,课后的安排。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所以,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要教会学生预习。通過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现在不少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都利用学案进行教学,这种模式要求学生要有很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人手:一要明确预习的目标、任务,二要明确本课重难点以及知识的建构,三要尝试练习、应用知识,四要有学习笔记,随时记录预习疑问。前三个方面学案都有,学生在完成学案的时候就可以得到落实。至于在预习书本知识以及做学案时遇到疑难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并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及时解决。学案在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初期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学案的好坏直接影响预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编制学案,当然,学案的使用只是暂时的,等到学生习惯养成以后就可以丢掉这个拐杖。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自主学习好像跟合作交流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自主学习并不是在家闭门造车,合作交流也并非抄袭,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吸取经验找到不足,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从这个层面上讲,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展开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能让学生反省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剖析并作出判断,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更全面,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的精神。在教堂上,还可以让学生担任小老师,把一部分题让他们来讲解。刚开始时,他们的讲解不够流畅,思路不够严密,方法不够巧妙。但是,学生的表现欲是很强的,要想讲得精彩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即自主学习。再换个角度来看,让学生从自己的做题角度和思路出发,不仅说出思路还能说出他们的疑惑和做错的原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老师可以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两全齐美的事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昵?
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学生长期习惯于听老师讲,自已课后练,一下子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很多学生不习惯。意志力强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志力差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或考试不理想,则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与自信心。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任何学习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师还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习上一时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格外关怀和呵护,真正确立起“偏爱差生”的教育观念,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防止他们掉队,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注重每个细节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