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位教师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在讲台上认认真真的讲着课,可讲台下的学生却不以为然,漫不经心的说着玩着。说他几句,还不如不说,让你气愤,让你无奈。而经历了无奈之后,我们都会有所反思,怎样做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之中呢?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课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呢?我在苦恼中无数次的琢磨过这个问题。
几年前有一次看电视,偶然看到厨师炖鱼比赛。同样的鲜鱼,不同的方法,炖出来的鱼却味道不同。比赛结束后,一位记者采访大赛冠军,问他有什么高明之处,这位冠军只简单的说了一句话:“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只是在炖鱼的汤中加了一点点别人没有的小作料。”厨师的一句平淡之语,给了我极大地启发。我想:如果我能在授课过程中,给它加上一点点小“作料”,是否能如炖鱼一般,使之产生特别的效果。为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着从三个方面入手,给课堂加“作料”,果然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 我就来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1一句名言一个故事——让每一堂课都精彩
为了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选择的第一个“作料”就是课前讲述一个名言或一个小故事,诱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
如开学初讲《在山东那边》一课时,我首先展示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在讲解了这句名言后,我又给学生讲了马克思如何刻苦学习的故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课后,学生结合马克思这句名言来理解课文,加深体会了课文中“山”“海”的比喻意义,畅谈了学习本课的体会,表示了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开学第一课上得异常精彩,为今后的上课开了个好头。
课间穿插名句及故事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古诗《论诗》时,我问学生:“江山代有才人出,”你们能不能说出我国历代名人?你们能否说出我们当地的名人?学生可以说出一部分历史名人,但对当地名人知之甚少,我便给学生讲了当地晚清时期著名学子李龙石的故事,并讲解了李龙石的名句“季札高风三尺剑,匏庵事业百成书”的历史典故。不仅让学生多学了历史知识,还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课后,学生和我说:“老师,我特别想多学一些历史知识,尤其是文学方面的,能在语文课上学到这些,我真高兴!”
我不仅自己查资料,找“作料”下锅,还让学生针对下一篇课文自查名言锦句和故事,在课上讲给大家听。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家找着、讲着、学着,课堂上十分活跃,课课精彩,。学生们都能在有趣、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没有了厌烦,老师没有了无奈,有的是为学生不断进步而喜悦。
2学生成主人——你说我说解难题
在运用名句故事引入兴趣的基础上,我给课堂加入的第二道“作料”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人人参与,你说我说大家说,齐心合力解难题。
美国著名教育家萨奇曼曾指出:“在教育过程中,应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如此这般的发生?然后由学生解开疑问,合乎逻辑地获得资料和加工资料,并形成一般的理智策略,找到为什么就像现在这样的答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萨奇曼的话: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与策略,教师利用学生天生的探究精神,通过训练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探究,从而掌握探究的技能,提高探究能力。基于上述分析与理解,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三是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四是要有研究精神。将这些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我也曾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上得很热闹,但缺少真东西,面子活太多,水分太大,学生的活动都是些表面化的东西,而精神的培养欠力度。别人的失利,对自己也是经验和教训。为了切实实现教育的目标,我主要采用如下方式:1、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查找资料,做好记录,把自己的理解写成发言稿。2、小组讨论时,大家要一起沟通、交流,人人有一种积极认真的合作态度,在合作中培养一种和谐情绪,在争论中享受快乐。3、看谁有新发现、新观点,对这些同学及时表扬,给与鼓励,跳动学生的创新激情。4、发现了问题,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要有不畏难的研究精神,鼓励学生研究和探索。例如在学习《出师表》一课时,我给学优生设题:通过查找资料和读课文,你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设题有深度)。给学困生设题:正确译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一句,再说一说历史上还有哪些这样的人物 (设题较肤浅)?上课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完成了一般知识学习之后,集中讨论疑难问题,除了老师设置的问题以外,学生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大家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拿出来,分别陈述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争论,求得对问题的认同。
3适时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思路宽
我给课堂增加的第三道“作料”是运用多媒体。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吸引学生有很大的作用。我在设计教案时,适时设计富有情趣的课件,通过视听结合,让学习的内容通过形和声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记忆率和学习效率,而且使课堂增加了活力,形成了向心力。例如我在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我按照作者行文思路,制作了“柳宗元游小石潭”的课件,画面上有竹子、有小路、有清潭、有游鱼、有小鸟等,声音有风吹竹叶声、有溪水流淌声、有游人赞叹等。声情并茂,再加上播音员的优美朗诵,令学生心绪愉悦,兴趣大增,教学效果非常好。
我根据每节课内容的特点,尽量制作有吸引力的课件,以求最佳教学效果。当然,也并不是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而是有选择地用。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感受到:利用好多媒体授课,对学生会产生更极大的感染力,不仅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扩展思路、增强兴趣、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自己努力学习与探索,千方百计地抓好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让课堂产生磁石般的吸引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语文课,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力争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我所执教的班级语文成绩大幅度提高,在多次统考和竞赛中,成绩都名列前茅。我的多篇论文在省、市、县语文学会上发表,均取得优秀论文证书,所指导的学生在全国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自己决心继续努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让语文教学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几年前有一次看电视,偶然看到厨师炖鱼比赛。同样的鲜鱼,不同的方法,炖出来的鱼却味道不同。比赛结束后,一位记者采访大赛冠军,问他有什么高明之处,这位冠军只简单的说了一句话:“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只是在炖鱼的汤中加了一点点别人没有的小作料。”厨师的一句平淡之语,给了我极大地启发。我想:如果我能在授课过程中,给它加上一点点小“作料”,是否能如炖鱼一般,使之产生特别的效果。为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着从三个方面入手,给课堂加“作料”,果然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 我就来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1一句名言一个故事——让每一堂课都精彩
为了吸引学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选择的第一个“作料”就是课前讲述一个名言或一个小故事,诱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
如开学初讲《在山东那边》一课时,我首先展示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在讲解了这句名言后,我又给学生讲了马克思如何刻苦学习的故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课后,学生结合马克思这句名言来理解课文,加深体会了课文中“山”“海”的比喻意义,畅谈了学习本课的体会,表示了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开学第一课上得异常精彩,为今后的上课开了个好头。
课间穿插名句及故事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古诗《论诗》时,我问学生:“江山代有才人出,”你们能不能说出我国历代名人?你们能否说出我们当地的名人?学生可以说出一部分历史名人,但对当地名人知之甚少,我便给学生讲了当地晚清时期著名学子李龙石的故事,并讲解了李龙石的名句“季札高风三尺剑,匏庵事业百成书”的历史典故。不仅让学生多学了历史知识,还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课后,学生和我说:“老师,我特别想多学一些历史知识,尤其是文学方面的,能在语文课上学到这些,我真高兴!”
我不仅自己查资料,找“作料”下锅,还让学生针对下一篇课文自查名言锦句和故事,在课上讲给大家听。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家找着、讲着、学着,课堂上十分活跃,课课精彩,。学生们都能在有趣、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没有了厌烦,老师没有了无奈,有的是为学生不断进步而喜悦。
2学生成主人——你说我说解难题
在运用名句故事引入兴趣的基础上,我给课堂加入的第二道“作料”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人人参与,你说我说大家说,齐心合力解难题。
美国著名教育家萨奇曼曾指出:“在教育过程中,应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如此这般的发生?然后由学生解开疑问,合乎逻辑地获得资料和加工资料,并形成一般的理智策略,找到为什么就像现在这样的答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萨奇曼的话: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与策略,教师利用学生天生的探究精神,通过训练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探究,从而掌握探究的技能,提高探究能力。基于上述分析与理解,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三是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四是要有研究精神。将这些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我也曾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上得很热闹,但缺少真东西,面子活太多,水分太大,学生的活动都是些表面化的东西,而精神的培养欠力度。别人的失利,对自己也是经验和教训。为了切实实现教育的目标,我主要采用如下方式:1、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查找资料,做好记录,把自己的理解写成发言稿。2、小组讨论时,大家要一起沟通、交流,人人有一种积极认真的合作态度,在合作中培养一种和谐情绪,在争论中享受快乐。3、看谁有新发现、新观点,对这些同学及时表扬,给与鼓励,跳动学生的创新激情。4、发现了问题,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要有不畏难的研究精神,鼓励学生研究和探索。例如在学习《出师表》一课时,我给学优生设题:通过查找资料和读课文,你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设题有深度)。给学困生设题:正确译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一句,再说一说历史上还有哪些这样的人物 (设题较肤浅)?上课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完成了一般知识学习之后,集中讨论疑难问题,除了老师设置的问题以外,学生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大家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拿出来,分别陈述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争论,求得对问题的认同。
3适时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思路宽
我给课堂增加的第三道“作料”是运用多媒体。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吸引学生有很大的作用。我在设计教案时,适时设计富有情趣的课件,通过视听结合,让学习的内容通过形和声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记忆率和学习效率,而且使课堂增加了活力,形成了向心力。例如我在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我按照作者行文思路,制作了“柳宗元游小石潭”的课件,画面上有竹子、有小路、有清潭、有游鱼、有小鸟等,声音有风吹竹叶声、有溪水流淌声、有游人赞叹等。声情并茂,再加上播音员的优美朗诵,令学生心绪愉悦,兴趣大增,教学效果非常好。
我根据每节课内容的特点,尽量制作有吸引力的课件,以求最佳教学效果。当然,也并不是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而是有选择地用。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感受到:利用好多媒体授课,对学生会产生更极大的感染力,不仅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扩展思路、增强兴趣、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自己努力学习与探索,千方百计地抓好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让课堂产生磁石般的吸引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语文课,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力争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我所执教的班级语文成绩大幅度提高,在多次统考和竞赛中,成绩都名列前茅。我的多篇论文在省、市、县语文学会上发表,均取得优秀论文证书,所指导的学生在全国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自己决心继续努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让语文教学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