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实施,这将激发起课程结构、教学理念、教师角色、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学校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习型教师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是更新教师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
我校分科组设立教研专柜,摆放各种教育刊物及相关资料。例如《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教师》、《广州教学研究》、《中小学教材教法》等,供教师自由阅读,并要求每周至少阅读一期教育刊物,写一篇读书心得。此外我们定期或不定期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目和教育刊物上的文章篇目,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同时把每周三下午第三节定为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集中进行理论培训或实录观摩。
(二)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我校经常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市、区、镇教研室和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到我校深入课堂听课,并作出专题讲座。同时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教师出外听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讲座、报告和观摩课例。以2001年4月我校成为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研究首批实验学校为契机,多次组织教师到深圳、长沙、南海等地参加全国性课题研讨会。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教师们大开眼界,从而不断自我完善。
(三)信息交换与专题研讨相结合
我校通过展示教师读书心得、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组织集中学习后交流体会,让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传经验、谈体会、谈收获等,促进教师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同时组织教师一起对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探讨,鼓励教师们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意见,在研讨中每位教师把内心的看法自由表达出来,并把支持自己意见的前提假设和条件摆在众人面前,以便接受别人的提问或向别人提问。例如我们曾开展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掘教材的创新点”、“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等专题研讨。
二、创设行动研究的氛围,培养实践型教师
创设行动研究的氛围,开展科研课题研究,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自身教学特色,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和核心。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营造“人人齐参与”的课题研究氛围,深入、扎实开展研究工作。
(一)敢于尝试
领导与教师一起学习理论后,要求教师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课题研究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二)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进行学习,它以追求实践的合理性为目标,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而且是深究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策略和效果等。因此我们要培养教师善于反思的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三个一”,即“每课一记”,教师教案上专门辟有“教学后感”一栏,要求教师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得与失,不要求十分详细,切中利弊便可,把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然后慢慢整理,使之成为教学中积累的素材,为把经验和方法上升为理论打下基础。同时进行“每月一小结”,要求教师每月结合“每课一记”,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问题进行小结。“每学期一总结”要求教师在学期末结合“每月一小结”,对本学期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自选一课例进行案例评析,做到既有总结又有实例。同时在教师业务档案中建立教学反思专栏,期末开展教学反思评比活动。
(三)乐于交流
我校不但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而且充分发挥科组的群体作用,努力营造一种“研讨场”让教师在场中进行自主对话与交流。
互相听课。学校领导和科组长经常进行随堂听课和专题听课,及时获得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值得提倡的教法等信息为研讨活动提供共同的话题,同时要求教师间进行相互听课,每周不少于1节,并要有课后交流。科组长期末做好节数统计。相互听课既促使教师们重视每堂课的质量,又能激发教师们上好每堂课的积极性。
相互研讨。我们在每周五第三节开展课例研讨或专题研讨活动,推出每周的校内公开课,例如:新教师汇报课、特色教师展示课、实验教师课题研讨课、示范课等。进行科组评课,要求上课教师要有课前说课、书面教案和课后反思,在交流中大家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课例的优点与不足,并改变以往执教者只听不讲的做法,鼓励评课者与执教者进行协商式对话,让教师们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习型教师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是更新教师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
我校分科组设立教研专柜,摆放各种教育刊物及相关资料。例如《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教师》、《广州教学研究》、《中小学教材教法》等,供教师自由阅读,并要求每周至少阅读一期教育刊物,写一篇读书心得。此外我们定期或不定期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目和教育刊物上的文章篇目,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同时把每周三下午第三节定为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集中进行理论培训或实录观摩。
(二)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我校经常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市、区、镇教研室和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到我校深入课堂听课,并作出专题讲座。同时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教师出外听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讲座、报告和观摩课例。以2001年4月我校成为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研究首批实验学校为契机,多次组织教师到深圳、长沙、南海等地参加全国性课题研讨会。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教师们大开眼界,从而不断自我完善。
(三)信息交换与专题研讨相结合
我校通过展示教师读书心得、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组织集中学习后交流体会,让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传经验、谈体会、谈收获等,促进教师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同时组织教师一起对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探讨,鼓励教师们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意见,在研讨中每位教师把内心的看法自由表达出来,并把支持自己意见的前提假设和条件摆在众人面前,以便接受别人的提问或向别人提问。例如我们曾开展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掘教材的创新点”、“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等专题研讨。
二、创设行动研究的氛围,培养实践型教师
创设行动研究的氛围,开展科研课题研究,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自身教学特色,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和核心。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营造“人人齐参与”的课题研究氛围,深入、扎实开展研究工作。
(一)敢于尝试
领导与教师一起学习理论后,要求教师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课题研究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二)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进行学习,它以追求实践的合理性为目标,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而且是深究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策略和效果等。因此我们要培养教师善于反思的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三个一”,即“每课一记”,教师教案上专门辟有“教学后感”一栏,要求教师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得与失,不要求十分详细,切中利弊便可,把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然后慢慢整理,使之成为教学中积累的素材,为把经验和方法上升为理论打下基础。同时进行“每月一小结”,要求教师每月结合“每课一记”,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问题进行小结。“每学期一总结”要求教师在学期末结合“每月一小结”,对本学期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自选一课例进行案例评析,做到既有总结又有实例。同时在教师业务档案中建立教学反思专栏,期末开展教学反思评比活动。
(三)乐于交流
我校不但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而且充分发挥科组的群体作用,努力营造一种“研讨场”让教师在场中进行自主对话与交流。
互相听课。学校领导和科组长经常进行随堂听课和专题听课,及时获得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值得提倡的教法等信息为研讨活动提供共同的话题,同时要求教师间进行相互听课,每周不少于1节,并要有课后交流。科组长期末做好节数统计。相互听课既促使教师们重视每堂课的质量,又能激发教师们上好每堂课的积极性。
相互研讨。我们在每周五第三节开展课例研讨或专题研讨活动,推出每周的校内公开课,例如:新教师汇报课、特色教师展示课、实验教师课题研讨课、示范课等。进行科组评课,要求上课教师要有课前说课、书面教案和课后反思,在交流中大家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课例的优点与不足,并改变以往执教者只听不讲的做法,鼓励评课者与执教者进行协商式对话,让教师们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