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在英汉互译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来源 :安家(校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r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隐喻学类专著为理论框架,探析本学期语法隐喻在本学期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现阶段,语法隐喻理论视角下,深入研究英汉互译语篇翻译中的隐喻应用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隐喻;语法隐喻;翻译;语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最早关注隐喻翻译的西方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彼得,他认为隐喻是人们根据观察程序,认识两种事物或过程的相似性,在语篇构建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此外,他对隐喻翻译策略的理解基于语言形式和语言语义的对等,他仅阐述在词汇层面的隐喻和翻译,并没有进一步研究隐喻在语篇和文本构建中的功能和翻译。韩礼德于1985年首次提出了“语法隐喻”这个概念,在之后改版专著中认为语法隐喻由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马丁给予确定)。我国早期没有隐喻的专门概念,在文献中出现的是泛指比喻的“譬”、“辟”、“比”等词语,直到南宋的陈骙在汉语比喻理论上有重大突破,他第一次明确提出“隐喻”。与西方理论相比较,陈骙的简喻相当于“a是b”式,这是对隐喻的最基本的描述,是他与体系中的直喻(即明喻)相对而言的。后来,直到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1932/1979)发表,新时代开始了。[1]因此,在隐喻学理论指导下,探析英汉互译中隐喻的应用,对我们今后的翻译实践有一定启示作用。
  二、语法隐喻理论简介
  语法隐喻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而是用一种语法类别和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种语法类别和语法结构的语言表达形式。[2]这两个类别分别代表了同一概念的两种表现形式,即一致式和隐喻式。在一致式关系里,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过程,名词用来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参与者,形容词用来表示事物的具体特征。[3]而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却发生了变化,常常出现名词动词化,形容词也可能转变为名词,句子与词组之间互相转换等情况,则把这种语法表达的形式称之为隐喻式。
  韩礼德在1996年论著中把语法隐喻分为“元功能”和“层次”两个方面。如下图元功能可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在概念隐喻中他显示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随着过程的转换,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可互相隐喻化,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如短语和词类等)隐喻为另一个形式。[1]简而言之,就是及物性隐喻和名词化。而在人际隐喻中,则区分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前者变现为情态的体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如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而语气可以有多种言语行为互相转换。马丁增加了语篇(元)功能,本文暂且只讨论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
  三、语法隐喻在汉英互译语篇翻译中的运用
  1、及物性隐喻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语言应用者通过合理使用及物性系统中的各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来表现他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概念(元)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经验功能指通过语言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各种发生的事情、涉及的人或物、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因素。及物性就是体现经验功能的主要系统。[4]因此,概念隐喻的其中一类可称之为及物性隐喻。每一种过程可通过隐喻转化为另一种过程,如关系过程可转换为行为过程,行为过程可转换为物质过程等。下面从翻译实践中举例分析(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
  例1:
  原文:Few people would disagree that modern society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the course of only a few decades.(出自Confronting Modern Lifestyles(Excerpt))
  译文1:许多人都赞同现代社会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译文2:人人都会觉得现代社会在过去几十年里急剧变化。
  分析:原文是一个简单复合句,即物质过程小句,物质过程通过“changed”体现,小句中有一个参与者,即动作者“modern society”。原文最直接的意思就是译文2所示,但译文1,把动词译为名词,改变了原来的物质过程。“changed”译为“发生了...变化”更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
  例2:
  原文:而一旦伤害形成,它又挺身而出进行治疗。(出自《文化的原始使命(节选)》)
  译文1:Once there exists harm,there goes culture to heal.
  译文2:once the harm is done,it steps forward to heal.
  分析:原文是一个物质过程小句,译文1译为存在过程小句,由“exists”来体现存在过程,过程存在物为参与者,即伤害。译文2采用被动式,并没有改变物质过程。个人认为两者都可以理解,译文1相较译文2更为灵活,更为客观。
  例3:
  原文: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理念。(出自《春节,让世界感知中华文化》)
  译文1:Culture is not only life styles,but also spiritual ideas.
  译文2:Culture is more like a kind of spirit than a type of lift style.
  分析:原文其实是把文化比喻成生活方式和精神理念,属于归属关系过程小句。译文1简单处理为关系过程小句。译文2用“like”直接突显原文中的比喻。两者都在处于隐喻中的显性翻译,保留原文中的主體和喻体的相似点,尽可能地保持原来喻体不变。   2、名词化
  韩礼德认为,科技语篇语法隐喻化的趋势在语法上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1]马丁也有类似的观点,即高层次的名词化是抽象的书面英语的特征,特别是在科技、人文和政府部门等文体风格较正式、严肃的语篇中。(Martin,1992:138)。下面将从本学期《汉英翻译基础》课程中二级笔译真题进行分析。
  例4:
  原文: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在人权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译文1: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70 years ago,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human rights.
  译文2:Since New China has been found for 70 years,sh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ause of human rights.
  分析:“成立”在源语中作为动词,译文1用名词化来表达动作的概念,是一个概念隐喻,也避免了动作的施事者:the Chinese people,达到了简洁的效果。汉语是动态式语言,动词使用频繁,而英语属于静态式语言,多使用名词。相比较译文2处理为动词的被动式,译文1更符合政治语篇的特点。
  例5:
  原文:中国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写入了宪法,社会和谐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译文1:China put the principle of“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in the Constitution,which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译文2:China has written the principle of”respect for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into the Constitution,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分析:“尊重”和“保障”在源语语法意义上是表示动词,“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个整体在源语中可视为一专有名词,所以在译入语中,译文1和译文2采取不同方式都处理为名词化形式,前者为动名词做名词,而后者则该动词的名词形式(英文中动词转化名词形式可以是本身也可以加相应的后缀变为名词)。这种名词化处理达到了严谨的效果。
  例6:
  原文:80年代起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民居建筑正在大量减少。
  译文1:Since early 80s’,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traditional residences was decreasing hugely in amount.
  译文2:Since the 1980s,urbanization has speeded up,causing massive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分析:漢语注重意合,而英语注重形合,所以在汉译英过程中需要注意词汇、语法形式上的转化。译文1把“减少”作为主动词,则把“加快”名词化,而译文2把加快作为主动词,就“减少”处理为名词。“名词化”结构一定程度上摆脱动作执行者的影响,以及保证一个英语长句只有一个主动词,从而增加了行文的客观性。
  3、情态隐喻
  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者者常常采用人际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身份、态度、动机以及对事物的推断和评价等。[5]人际隐喻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由于本学期的翻译实践并没有涉及小说人物对话的翻译,所以这里只分析翻译实践中的情态隐喻。韩礼德指出,决定每一种情态意义如何体现是情态的取向系统。情态取向分为主观取向和客观取向,两种取向又可分为四种,显性主观、隐性主观、显性客观和隐性客观。[6]其中隐性主观和隐性客观是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副词以及谓语的延伸部分来实现的,是情态意义的一致性表达。而显性主观和显性客观是以小句的形式呈现的隐喻表达,如“It seems that...”,“I think...”,“It’s likely...”之类的句型。
  例7:
  原文:It is clear,even from this cursory overview,that no simple overriding“good”or“bad”trend emerges from this complexity.(出自Confronting Modern Lifestyles(Excerpt))
  译文1:即使从如此粗略的概述中,也能够清楚地看到,在这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没有出现任何单纯的“好”或“不好”的趋势,去统摄全局。
  译文2:显然,即使从粗略的概述来看,这种复杂体也不会出现任何简单的压倒性的“好”或“坏”趋势。
  分析:“it is clear that”是显性客观情态隐喻,目的是使说话者的断言更加客观化,突显命题的客观性,弱化了说话人的主观情绪。原文中只是一个客观的表达,就是从粗略的概述中,清楚看出一个客观现象。译文1运用隐喻显性翻译,保留情态隐喻形式,译文2把原文中的小句形式的隐喻表达转为副词“显然”。,放在句首很直观。
  例8:
  原文:We could also identify some of the social effects that accompanied these changes.(出自Confronting Modern Lifestyles(Excerpt))   译文1:我们还可以确定伴随这些变化的一些社会影响。
  译文2:我们还可以发现伴随这些变化的一些社会影响。
  分析:“We could also identify”是显性主观表达,其意义是为了表达说话者对所说命题负责。译文1和译文2差不多,只是对“identity”的翻译不同而已,都是在译文中体现了原文的显性主观情态隐喻,表达观点。
  例9:
  原文:那么,我们也许就可以避免一些原可避免的家庭破裂的悲剧了。(出自《家》)
  译文1:Then,we may be able to avoid some of the tragedies of family breakdown that could have prevented.
  译文2:Then,the tragedy of broken family would be avoid.
  分析:原文“也许”在汉语中表示一种揣测,译文1用显性主观情态隐喻来表达这种揣测。英文中常用客观或无灵主语作主语,译文2则把悲剧作文主语,以被动形式呈现,用情态动词“would”表揣测。
  四、结语
  基于本学期读过的隐喻学类专著加上阅览其他研究隐喻学的论文,笔者以本学期的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语法隐喻在英汉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事实。但是对于语法隐喻翻译的标准尚未明确,很难从语言意向、含义、交际功能等方面进行精确判断。因此,隐喻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与作者达成认知的一致性、结合上下文达到文化语境可以让隐喻翻译在英汉翻译中达到想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8-193.
  [2]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85-189.
  [3] 曹慧君,王朝轶.概念语法隐喻视角下的英汉翻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04):140-144.
  [4] 程晓堂,梁淑雯.及物性理论对英汉翻译中转译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
  [5] 许亦静,王雅琪:汉语政治语篇翻译中语法隐喻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6):42-43.
  [6] 馬晓华,于莉.美剧《摩登家庭》中人际隐喻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16):96-98+102.
  作者简介:邱灵(1997-03)女,汉族,浙江宁波,研究生在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方向:翻译笔译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在小学阶段要掌握的词汇量有所增加。因此,一线教师必须在教法上有所创新,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记忆和使用单词。自然拼读法是目前比较简单且高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法。笔者将自然拼读法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课堂中,通过“实践—观察—发现—总结—实践”法、歌曲歌谣法、绘本阅读法等教学策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效率,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自然拼读;小学中高年级
摘要: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学习得更加生动有趣,感受学习内容的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将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本中去解决一些不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去解决课内课外的各种难题。老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初中化学是一门比较需要逻辑思维的学科,很多学生可能在学习中会有一些困难,这就需要学生要具备创新思维。老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多采
摘要:随着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全面培育,通过以往教学设计的思路,让学生以全面性活动思维来进行日常的学习,因此在班级教学中教师需要科学有序地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活动的精心设计,从而使学生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摘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高效率的积累知识,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够畅通无比,但小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制力和阅读基础,使学生在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无法自主掌控合理的阅读方式、方法,也无法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加以引导,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下,主动展开阅读,并在良好的阅读方法中,获得汲取信息知识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知识面,从而达到阅读习惯
摘要:随着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多彩动人。同样的,社会也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来丰富我们所处的世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促进祖国新生一代的发展,就要使其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以及培养自我责任感的观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这是如今课堂教育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因此要丰富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完全不同的美术体验,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
摘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有助于其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因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教学,帮助学生合理选择课外书籍,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重要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重要部分,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单单需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内容,也需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知识内容创新与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课堂的质量,还能让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本文通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渗透进行深度探究,并提出相对应策略,为之后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有效地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摘要:人事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对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标准,推动人事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是相关人员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内容。该文则是对学校新时期人事管理工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人事管理工作;新时期;影响因素;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学校作为人才孵化的主要基地,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摘要:高中政治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密切相关,但是高中政治的教学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本研究分析了议题式教学的特点,提出了议题式教学是构建高中政治新课堂的一种有效方法,选取生活化的场景提炼议题,注重议题的层次性和教育意义,展开议题式教学,提高学生政治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以教材为主,执行的
摘要:在进行建筑专业课程的传授中,笔者看到,很多学生在作业完成上,以及一些方式探究上都没有太大的突破。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在这门课程的表现并不突出。笔者认为,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以尝试融入现下时代背景的元素,也可以将其他学科中的一些理论思维加入其中,能够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扩充,使得他们在进行这门课程学习中,有着较为创新的想法。笔者发现,数学教学中利用的一些方式,能够使得建筑课程的传授也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