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想象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我特别提倡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中充分张扬自我、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束缚,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最经济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想象力培养
所以说,想象,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做好引导铺垫,领略实质内涵
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语言修养等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是鸿沟。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铺展心灵的纽带,让学生走进作者,融入文本,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以及内涵上的领悟。
比如被学生形象地称为“第二外语”的文言文,其学习的难度是公认的,往往一节课下来,结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会大打折扣。基于这种情况,每次讲文言文时,我都不会先急着去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倒装句等知识点,那样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下马威”,使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望而却步。我尽量先挖掘学生的“兴趣点”,然后慢慢地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一起领略其精彩的思想内容,最后才筛选重点字词句。
二、展开想象,读活作品,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固然都是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文学长廊而言只是一家之言。教育的任务之一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创新。所以,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飞扬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比如《荷塘月色》(课外阅读课)中,学生对作者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的分析,我提倡百花齐放,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毕竟都不是朱自清本人,他在写《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到底是个什么情绪,我认为谁都无法真正去解读。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有同学认为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是他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作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散文的写作时间,这个观点能说得通;也有同学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文章结尾写到“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同学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与彷徨;还有同学经过课下搜集资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因为其家庭生活的不和谐等等。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见仁见智。而且正因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阅读名篇名作的乐趣,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读活作品、彰显个性的阅读。
三、还原文字的活力,创设新形象
语文课本呈现给学生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能只是毫无生命力的抽象概念,而无鲜活生动的知识,学生就不可能走进作品,领悟知识。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提到:“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透过语言领悟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生活中或电视中所见,把荷叶与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在朦胧的月光之下,满眼繁茂的田田荷叶,因为出水很高,很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碧绿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而优美。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四、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马克思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规,只有想出常人想不出的东西,才可能干出常人干不出的事情。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为他们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解开束缚,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啟发性的。它的外延与内涵都应该是广泛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千个读者眼睛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本人应该脱去陈旧的外衣,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深入的思考,不能仅停留在教参的某些粗浅的解读和大致概括上。只有教师的理念新,才能用行动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允许学生充分思考,有自己见解的同时,对学生思维的偏差给予及时的纠正。我经常训练他们多用“为什么?”“还有没有反弹琵琶的想法?”“假如……”等句来思考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生活本来就是五彩缤纷的,语文也不该失去它应有的斑斓色彩。在语文的天地里,我要让学生放飞思绪,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想象力培养
所以说,想象,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做好引导铺垫,领略实质内涵
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语言修养等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是鸿沟。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铺展心灵的纽带,让学生走进作者,融入文本,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以及内涵上的领悟。
比如被学生形象地称为“第二外语”的文言文,其学习的难度是公认的,往往一节课下来,结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会大打折扣。基于这种情况,每次讲文言文时,我都不会先急着去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倒装句等知识点,那样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下马威”,使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望而却步。我尽量先挖掘学生的“兴趣点”,然后慢慢地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一起领略其精彩的思想内容,最后才筛选重点字词句。
二、展开想象,读活作品,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固然都是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文学长廊而言只是一家之言。教育的任务之一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创新。所以,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飞扬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比如《荷塘月色》(课外阅读课)中,学生对作者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的分析,我提倡百花齐放,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毕竟都不是朱自清本人,他在写《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到底是个什么情绪,我认为谁都无法真正去解读。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有同学认为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是他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作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散文的写作时间,这个观点能说得通;也有同学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文章结尾写到“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同学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与彷徨;还有同学经过课下搜集资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因为其家庭生活的不和谐等等。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见仁见智。而且正因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阅读名篇名作的乐趣,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读活作品、彰显个性的阅读。
三、还原文字的活力,创设新形象
语文课本呈现给学生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能只是毫无生命力的抽象概念,而无鲜活生动的知识,学生就不可能走进作品,领悟知识。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提到:“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透过语言领悟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生活中或电视中所见,把荷叶与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在朦胧的月光之下,满眼繁茂的田田荷叶,因为出水很高,很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碧绿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而优美。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四、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马克思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规,只有想出常人想不出的东西,才可能干出常人干不出的事情。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为他们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解开束缚,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啟发性的。它的外延与内涵都应该是广泛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千个读者眼睛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本人应该脱去陈旧的外衣,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深入的思考,不能仅停留在教参的某些粗浅的解读和大致概括上。只有教师的理念新,才能用行动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惟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允许学生充分思考,有自己见解的同时,对学生思维的偏差给予及时的纠正。我经常训练他们多用“为什么?”“还有没有反弹琵琶的想法?”“假如……”等句来思考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生活本来就是五彩缤纷的,语文也不该失去它应有的斑斓色彩。在语文的天地里,我要让学生放飞思绪,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