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人性与温情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aI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搭石》是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语言清新,画面优美。作者刘章是来自河北农村的乡土诗人。《搭石》一文向读者介绍了中国乡村的美好景色以及人性的纯粹。这篇文章之所以多次被选入教材,就在于文中的许多地方都能使我们感受到“美”,这种“美”有看得见的自然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美。
  一、摆搭石——勤快自律
  在《搭石》一文中,作者描写的第一幅画面是“秋凉之后摆搭石”,但作者的着墨并不多,只有两句话。但从“早早地”这个词语可以看出在这个季节摆搭石已经成为了村民的一种习惯,各种准备工作已经到位,不用人叮嘱催促,不用人安排。俗话说“三勤一懒,想懒不得懒”,从人们摆搭石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在村民多数人的影响下,人人自律、勤快,这已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习惯。“当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的时候,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谴责”用在这儿给人一种很严厉的意味,充分表明了村民虽然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他们对“懒”是非常反感的,正是这朴实的民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使他们养成了自觉摆搭石的习惯。
  二、调搭石——无私奉献
  在“赶路老人调搭石”这部分内容的描写中,作者主要运用了“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些词语来表现老人在摆搭石的时候认真细致、自然连贯的动作,赞扬了老人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调整搭石的村民有许多,这些老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一定会放下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这在他们看来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可就是从这些事情的描写中可以充分看出纯朴乡亲们的美好品质。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抓住这一系列的动词来感受山民纯朴的人性与自然形成的优秀品质。
  三、过搭石——和谐相处
  “协调有序过搭石”,在这儿,作者用了一句俗语作为开头,并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把村民的美好品德融为一体,不仅给人以一种意境之美,还给人一种节奏之美。村民们是怎样配合的呢?“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村民们在过搭石的时候不拥不挤,协调有序,浑然天成,无须刻意地进行训练,也无须呵斥。在这儿,作者表达了对这种协调有序过搭石情景的赞美。读着这些句子,仿佛那走在搭石上的就是自己,协调有序,仿佛也就是在创造美。“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读着这样的句子,不仅会让你感到沉浸其中,眼前浮现出美丽的画面,还仿佛听到了那轻快的、有序的节奏给自己带来的美感。另外,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这些句子的描写可以看出,乡亲们在过河时做出这些礼让的动作,不是出于利益的考虑,而是根植于灵魂的自然流露,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做了一件最为平常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在《搭石》一文中流露出的人性是温情的,没有慷慨与激昂,有的只是默默的付出。这种美好的人性正是看不见的“美”之所在。因此,在朗读这些句子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稍作停留,以读出文中留给我们的无限回味之感。
  作者是谦逊的,在《搭石》這篇文章中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形容这里风景的独特,全文基调朴实自然,在文中我们虽然没有看到山民们的音容笑貌,可是我们的眼前却能浮现出山民们那美好的精神品质。《搭石》一文的美,不仅美在“任人走,任人踏”,还美在家乡五村六庄的、山水之间的连绵不断的人性与温情。因此,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细细品味中感受其文字背后的人性之美,并从中受到熏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文本的教学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天地人》是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对于渗透传统文化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篇课文作为无注音识字的第一课,共有6个生字:“天、地、人、你、我、他”,这6个生字分两行排列,“天、地、人”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你、我、他”是“人”的三个代称。背景是国画《一望大江开》,画面近景是岩石松枝,中间是大片留白,远处空旷无垠,咫尺之间
主题性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立足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主题性群文阅读中关注学生习作视角的多样化结合,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遵循在常态中找非常态、在偶然中找必然、在对比中发现闪光点等,选择有探讨价值的习作视角组织教学,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温儒敏教授强调要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最管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新时期教学应该在
在“学为中心”的背景下,阅读教学提倡要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处于低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好玩也是天性使然,因此在教学中开展适当的游戏,能使学生充满快乐。所以在教学中融入部分游戏元素,营造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从而有效促进他们阅读素养的提升。  一、借助趣味游戏,深化语言积累  语言知识的积累非一朝一夕之事,若让学生每天
写景抒情类文本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进入中年级之后就开始大量出现,这一类文本借助对景物特点的描绘抒发作者情感,展现景物特质,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欣赏美景,陶冶情操,还要能够从表达视角积累写景抒情的策略。但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没有能够从学生学情和文体特点入手,合理制订课堂教学的目标,导致教学效益不佳。笔者结合《荷花》一文的教学谈谈写景抒情类文本在目标制订时的常见误区及对应策略。  
情境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对教材内容产生深刻理解,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在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从而发展其心理机能。这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所创设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开始接触生字学习和普通话学习时,首先就需要借助拼音这一语文工具。但是一年级学生常会在认知抽象的拼音字母时感到有难度,加上教师采取的反复读背的方式,势必会导致学生丧失兴趣。针对拼音教学,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三,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一个学生跑进来慌张地说道:“王老师,你快去看看,黄小青又在教室里发疯了。”我立马来到教室,只见教室里一片狼藉:此时的小青像一头发怒的雄狮,双拳紧握,心中的怒火正熊熊燃烧,上课教师正忙于疏散其他脸色吓得铁青的学生。我急忙上前拉住小青,说道:“小青,有什么事出来和王老师说吧。”可是,小青竟然咆哮着喊出“滚”,我惊愕了—— 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竟然敢用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可以流畅地进行人际交流。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年的磨砺,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语言行动上,较以往都有了很大的改变。那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得到提升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依纲扣本,用教材教  编者对教材中每单元安排的口语交际
小古文是指篇幅比较短小的文言文,以其不朽的魅力流传了下来,成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统编本教材的使用,小古文开始进入小学生的视野。教材中所选的小古文浅显易懂、有情有趣。小古文群文阅读是指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阅读较多的小古文,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阅读效率,提升语文素养。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课标的召
身处信息时代,学生的思维更易被激活,知识面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广。一些教师认为查资料总有好处,便让学生频繁地查资料,但有很多学生并不太善于查资料。我们布置学生查资料时要结合实际,既要考虑教材的实际、课堂的实际,也要顾及学生的实际,使材料真正发挥作用。我觉得应关注如下的问题:  一、查有价值的资料  “查”是为“用”服务的。有用的资料才查,用处不大的资料要少查,甚至不查。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用
“小古文”是指适合学生阅读的小文言文,具有篇幅短、浅显易懂、故事趣味性强等特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很大部分是通过文言文形式传承下来的,而小古文就是其中的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内容丰富而生动。学生阅读小古文有助于提高综合素养,感悟中国古典文化之美。但在现实教学中,小古文并不特别受学生欢迎,在学生眼中,古文就像是一个老者,既严肃无趣,又晦涩难懂,且古文中的生僻字更易让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