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观察身边人和事,写出“自我”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认真地观察生活,用心去体会、感悟生活的真谛,才能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作文来。
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养成对自己身边人和事勤观察、善体会、细感悟的习惯。这就是写好个性化作文的最佳途径,也是解决学生没东西可写的一种有效方法。
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是我辅导学生写个性化作文最有效的突破口。母亲应该说是学生最熟悉的人了。可学生认为天天见妈妈,就是一个样,没什么好写。我知道这并不是没什么好写,而是学生没用心去观察,没掌握观察人物的要领。我从观察人物要抓住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教会学生怎样对人物进行观察。我启发学生说:妈妈有什么特点?他们都笑了,不约而同地回答:爱唠叨。这说明了他们都抓住了母亲这一群体性格的共同特征。“那么每个同学的妈妈一定是有不相同的‘唠叨’,同学们以‘爱唠叨的妈妈’为题,回家好好地观察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唠叨的,完成作文。”我最后说。
从教学目的来讲,这是指导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从教学的手段来讲,这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就教会学生怎样在共性中去寻找个性,这是学会对人物的进一步观察。没想到几天后,交上来的作文,都真真实实地反映了每个学生“不同”的妈妈。
二、不同的观察角度,写出不同个性的文章
老师在指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时,还要注意生活的不同角度,这样会观察出不同的主题来。这也是教学生写出充满个性的作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可以说生活是一面多棱镜,你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味就会有不同的生活感受。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去领悟生活的真谛。这样同一个题材就能写出不同个性的文章来。
春节拿压岁钱可以说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春季学期一开学,我就从压岁钱入手,问学生对压岁钱有什么感想。学生由于没有用心去观察、体会,每年只想着能拿多少的压岁钱,根本没去想压岁钱还有什么含义。我让学生从自己拿压岁钱的角度与家长给压岁钱的角度来进行换位观察思考。这样学生就对压岁钱产生不同的理解,就不会只顾得向家长要压岁钱了。
果然,学生交上来的以“压岁钱”为题材的作文,就表现了不同的人生感悟。一位学生写道:压岁钱被爸爸妈妈“收缴国库”,心里很是不满,但想到明天外婆一家还会给压岁钱的便有些安慰。没想到第二天,二姨、姨丈却因每年都要为压岁钱而烦恼,提出从今年开始将这一旧俗免掉。这位学生这才真正体会到了,原来压岁钱真的像爸爸说的那样,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给小孩辟邪、保平安了,而是多了许多大人交往的成分了。最后她写道:二姨举起了酒杯说道:“来,来,没有压岁钱我们照样干杯!”我也举起了酒杯往嘴里品了一口,忽然感到这酒有了别样的味道……”
可以看出,这位学生通过角度的变化,真正体会到了压岁钱的不同含义,写出了充满个性的作文来。
三、动力作文教学魅力无穷
个性化作文的源泉在于生活。学生只有不断地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观察,进行人生的感悟,才能形成写好个性化作文的思维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即动力作文教学法来启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一书这样写道:2000年版《教学大纲》的写作教学思想的背后是一种强调写作动力(真情实感、写作创意、写作习惯)、写作思维操作的写作教学观念。应该说,这是一种真正的面向21世纪的崭新的写作教学思想观念,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大潮中的必然产物。动力作文教学是当代中学作文教学的一项新成果。对工作在中学一线的教师来说,谁能够在教学中把住动力这根脉,谁就能够在短时期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动力作文教学时,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提供的作文题产生兴趣。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写作构思、想象、行笔表述的过程中,行为能力、知识智能是生成、生长的,是主动的、自由的,自然地生成着。这样在他们主动的行文下,产生不少好的文章来。我在教学中就体验了“动力”在个性化作文写作中的魅力。前面讲的“爱唠叨的妈妈”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巧妙地运用动力作文教学法,使学生由原来的没东西写,变成了自己想写。这就是动力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学的作用。
初中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已有所发展,他们能够理解客观事物中一些复杂的关系和联系。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老师简单的说教,喜欢索隐猎奇、追根刨底。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是我们老师教学的心理依据,也为“动力写作法”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心理条件。
学生的不满足和好奇,喜欢追根溯源,正好与动力教学的“写前兴趣”相吻合。“写前兴趣”就是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作文训练的题目、写作内容的写作兴趣,一定要将学生置于想说、想表达、想写的心理状态去。再说写“爱唠叨的妈妈”,就是抓住学生想追根妈妈为何唠叨的心理,促使学生对原来认为的“妈妈天天一个样,没什么好写”转变成很想写自己的妈妈。因为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妈妈的唠叨与对自己的爱是分不开的。于是,产生了写作的欲望,酝酿了写作的心境。
应该说对中学的作文教学探讨,还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还有待于广大同仁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 韦 雄)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认真地观察生活,用心去体会、感悟生活的真谛,才能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作文来。
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养成对自己身边人和事勤观察、善体会、细感悟的习惯。这就是写好个性化作文的最佳途径,也是解决学生没东西可写的一种有效方法。
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是我辅导学生写个性化作文最有效的突破口。母亲应该说是学生最熟悉的人了。可学生认为天天见妈妈,就是一个样,没什么好写。我知道这并不是没什么好写,而是学生没用心去观察,没掌握观察人物的要领。我从观察人物要抓住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教会学生怎样对人物进行观察。我启发学生说:妈妈有什么特点?他们都笑了,不约而同地回答:爱唠叨。这说明了他们都抓住了母亲这一群体性格的共同特征。“那么每个同学的妈妈一定是有不相同的‘唠叨’,同学们以‘爱唠叨的妈妈’为题,回家好好地观察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唠叨的,完成作文。”我最后说。
从教学目的来讲,这是指导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从教学的手段来讲,这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就教会学生怎样在共性中去寻找个性,这是学会对人物的进一步观察。没想到几天后,交上来的作文,都真真实实地反映了每个学生“不同”的妈妈。
二、不同的观察角度,写出不同个性的文章
老师在指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时,还要注意生活的不同角度,这样会观察出不同的主题来。这也是教学生写出充满个性的作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可以说生活是一面多棱镜,你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味就会有不同的生活感受。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去领悟生活的真谛。这样同一个题材就能写出不同个性的文章来。
春节拿压岁钱可以说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春季学期一开学,我就从压岁钱入手,问学生对压岁钱有什么感想。学生由于没有用心去观察、体会,每年只想着能拿多少的压岁钱,根本没去想压岁钱还有什么含义。我让学生从自己拿压岁钱的角度与家长给压岁钱的角度来进行换位观察思考。这样学生就对压岁钱产生不同的理解,就不会只顾得向家长要压岁钱了。
果然,学生交上来的以“压岁钱”为题材的作文,就表现了不同的人生感悟。一位学生写道:压岁钱被爸爸妈妈“收缴国库”,心里很是不满,但想到明天外婆一家还会给压岁钱的便有些安慰。没想到第二天,二姨、姨丈却因每年都要为压岁钱而烦恼,提出从今年开始将这一旧俗免掉。这位学生这才真正体会到了,原来压岁钱真的像爸爸说的那样,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给小孩辟邪、保平安了,而是多了许多大人交往的成分了。最后她写道:二姨举起了酒杯说道:“来,来,没有压岁钱我们照样干杯!”我也举起了酒杯往嘴里品了一口,忽然感到这酒有了别样的味道……”
可以看出,这位学生通过角度的变化,真正体会到了压岁钱的不同含义,写出了充满个性的作文来。
三、动力作文教学魅力无穷
个性化作文的源泉在于生活。学生只有不断地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观察,进行人生的感悟,才能形成写好个性化作文的思维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即动力作文教学法来启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一书这样写道:2000年版《教学大纲》的写作教学思想的背后是一种强调写作动力(真情实感、写作创意、写作习惯)、写作思维操作的写作教学观念。应该说,这是一种真正的面向21世纪的崭新的写作教学思想观念,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大潮中的必然产物。动力作文教学是当代中学作文教学的一项新成果。对工作在中学一线的教师来说,谁能够在教学中把住动力这根脉,谁就能够在短时期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动力作文教学时,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对老师所提供的作文题产生兴趣。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写作构思、想象、行笔表述的过程中,行为能力、知识智能是生成、生长的,是主动的、自由的,自然地生成着。这样在他们主动的行文下,产生不少好的文章来。我在教学中就体验了“动力”在个性化作文写作中的魅力。前面讲的“爱唠叨的妈妈”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巧妙地运用动力作文教学法,使学生由原来的没东西写,变成了自己想写。这就是动力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学的作用。
初中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已有所发展,他们能够理解客观事物中一些复杂的关系和联系。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老师简单的说教,喜欢索隐猎奇、追根刨底。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是我们老师教学的心理依据,也为“动力写作法”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心理条件。
学生的不满足和好奇,喜欢追根溯源,正好与动力教学的“写前兴趣”相吻合。“写前兴趣”就是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作文训练的题目、写作内容的写作兴趣,一定要将学生置于想说、想表达、想写的心理状态去。再说写“爱唠叨的妈妈”,就是抓住学生想追根妈妈为何唠叨的心理,促使学生对原来认为的“妈妈天天一个样,没什么好写”转变成很想写自己的妈妈。因为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妈妈的唠叨与对自己的爱是分不开的。于是,产生了写作的欲望,酝酿了写作的心境。
应该说对中学的作文教学探讨,还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还有待于广大同仁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