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文化的过程。长期以来,英语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偏重对其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文化知识教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的现象。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紧扣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克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实际教学有所帮助。
一、在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帮助学生避免受母语的干扰
语法作为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实现多元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不同的民族文化其语言的语法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如汉语语法多重意而轻形,英语语法则注重以形统意。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容易受母语表达的影响,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出现一些不符合语法规则的错误, 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如将“他穿着黑色的外套 ”表达成The man dresses a black coat,将“第二天”表达成the second day。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知识,让学生多接触、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避免受母语的干扰而出现语用错误,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教师在讲解某些语法结构时,不仅要讲解语法的基本规则,而且要介绍其语意和交际功能,加深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的理解,帮助其掌握和运用。如“What a lovely day, isn’t it?”形式上是特殊疑问句,实际是无疑而问,是一句客套话,是西方人引出话题的一种方式,相当于中国人习惯询问别人“吃了没?”。
二、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涵义。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时,教师在讲解某一单词时,不能单纯地讲解词汇的表层含义,而应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讲解词汇的深层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发现文化的差异,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运用词汇的能力。如“dragon”(龙)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凶险邪恶的象征,然而,在中国人眼中,龙是神圣、高贵的,龙有升腾向上之势,寓意前途顺达。学子高考,无不期望“跳跃龙门”。“dog”(狗)在我国文化中大多含有贬义,如“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但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可爱的朋友和伙伴,在英语口语中,dog指人很普通,如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颜色系列的单词“red”(红色)在西方文化中通常是贬义,意味着流血、危险、暴力,如red revenge (血腥复仇),在商业英语中,in the red则代表着 “亏损、负债”。但在汉民族文化中却是褒义,“红色”寓意“喜庆、吉祥”,人们把热闹、兴旺称为“红火”,把分到合伙经营的利润称为“分红”等。由此可见,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注意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既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词汇的含义、正确掌握它的用法,又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获得不仅要靠掌握语言知识和做题技巧,文化因素的干扰也十分明显。现行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蕴含了大量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增加对西方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牛津7A Unit 3 Let’s celebrate的阅读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猜测文章中生词和短语的含义,扫除基本的语言知识障碍。然后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Halloween(万圣节)以及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对Halloween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万圣节,即每年公历的11月1日。源于基督教。人们认为这一天是夏天的终结、冬天的开始,是一年的重要标志。同时,这一天各种恶鬼会出没,死去人的灵魂也会离开其身体,在世间游走,因而这一天也被称为“鬼节”。在万圣节前夜,小孩子会穿上各种奇异服装,装扮成各种鬼怪,提着用南瓜雕成的灯,戴着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从此,节日装扮、讲鬼故事、看恐怖电影、欣赏各类街头表演成为了万圣节的时尚。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What is Wendy’s favorite festival? What game do children play? What do they often make for Halloween? 最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向朋友介绍万圣节。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一、在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帮助学生避免受母语的干扰
语法作为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实现多元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不同的民族文化其语言的语法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如汉语语法多重意而轻形,英语语法则注重以形统意。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容易受母语表达的影响,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出现一些不符合语法规则的错误, 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如将“他穿着黑色的外套 ”表达成The man dresses a black coat,将“第二天”表达成the second day。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知识,让学生多接触、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避免受母语的干扰而出现语用错误,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教师在讲解某些语法结构时,不仅要讲解语法的基本规则,而且要介绍其语意和交际功能,加深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的理解,帮助其掌握和运用。如“What a lovely day, isn’t it?”形式上是特殊疑问句,实际是无疑而问,是一句客套话,是西方人引出话题的一种方式,相当于中国人习惯询问别人“吃了没?”。
二、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涵义。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时,教师在讲解某一单词时,不能单纯地讲解词汇的表层含义,而应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讲解词汇的深层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发现文化的差异,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运用词汇的能力。如“dragon”(龙)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凶险邪恶的象征,然而,在中国人眼中,龙是神圣、高贵的,龙有升腾向上之势,寓意前途顺达。学子高考,无不期望“跳跃龙门”。“dog”(狗)在我国文化中大多含有贬义,如“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但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可爱的朋友和伙伴,在英语口语中,dog指人很普通,如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颜色系列的单词“red”(红色)在西方文化中通常是贬义,意味着流血、危险、暴力,如red revenge (血腥复仇),在商业英语中,in the red则代表着 “亏损、负债”。但在汉民族文化中却是褒义,“红色”寓意“喜庆、吉祥”,人们把热闹、兴旺称为“红火”,把分到合伙经营的利润称为“分红”等。由此可见,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注意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既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词汇的含义、正确掌握它的用法,又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获得不仅要靠掌握语言知识和做题技巧,文化因素的干扰也十分明显。现行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蕴含了大量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增加对西方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牛津7A Unit 3 Let’s celebrate的阅读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猜测文章中生词和短语的含义,扫除基本的语言知识障碍。然后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Halloween(万圣节)以及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对Halloween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万圣节,即每年公历的11月1日。源于基督教。人们认为这一天是夏天的终结、冬天的开始,是一年的重要标志。同时,这一天各种恶鬼会出没,死去人的灵魂也会离开其身体,在世间游走,因而这一天也被称为“鬼节”。在万圣节前夜,小孩子会穿上各种奇异服装,装扮成各种鬼怪,提着用南瓜雕成的灯,戴着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从此,节日装扮、讲鬼故事、看恐怖电影、欣赏各类街头表演成为了万圣节的时尚。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What is Wendy’s favorite festival? What game do children play? What do they often make for Halloween? 最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向朋友介绍万圣节。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