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满天作雪飞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dgfhd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转变教育研究观念,实现教育研究常态化
  
  在新课改开始阶段,淄博市的教育科研多半是挂在嘴上的,存在着教育教学研究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的客观现实。出现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地区,也不是教育界的新闻。这种现象里面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广泛的文化背景和系统的制约因素。
  不难看出,出现这样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对教育研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每当谈到教育研究,就往往联想到立项、开题、鉴定等程式,让普通教师望而却步;每当提及教育实践,不少人想到的是写不完的教案、讲不完的课、批不完的作业,扑面而来的是无奈和单调。
  理想状态的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应当是珠联璧合的统一体。由于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领域,出现了不和谐的“两张皮”现象。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的分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通过分化才能发展,分化的主观目的是使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相得益彰和深入发展,客观上却存在着二者相互脱节和背离的危险性。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理应密不可分的关系被人为地拉大了,彼此产生了隔阂。
  解决教育实践庸俗化倾向的根本方法要来自于教育实践自身,只能通过教育实践自身的发展来解决。教育的评价机制、教师的管理体制、学校的办学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都是制约教育实践庸俗化的根本原因,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教育内部改革措施才能奏效。就教育实践自身而言,教育实践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在现阶段的教育实践中,围绕如何确立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采取许多措施增加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和反思的成分,让教师的工作增添情趣和挑战,不断开拓教育实践的新局面。
  在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不协调中,教育研究当属主要矛盾,应当承担主要责任。我们应当主动采取措施,促进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协调发展。解决教育研究贵族化的方法有多种。正是看到了教育研究的贵族化现实,淄博市许多区县的教育部门一度采取一了百了的简单措施,纷纷取消了教育研究机构,这是不足取的。教育研究自身也有一个产生、成长、成熟的过程。教育研究贵族化,不是教育研究本身自命不凡、好高骛远的结果,而是教育科研自身需要探索、尝试和发展。教育研究自身也在反思。教育研究在改变观念、思路和方法方面,存在巨大空间,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对教育研究,我们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斩草除根,而是要望闻问切,辨证施治。
  几年来,我们为了矫正教育实践的庸俗化倾向和教育研究的贵族化倾向,丰富研究内涵,反思教育实践,通过实现教育研究常态化拉近了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距离,找到了科研兴教的立足点。
  第一,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工作。
  教育理论也存在“丛林现象”,良莠并存。学习教育理论,首先要选择教育理论。当教育实践面对教育理论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元思维”,即面对教育理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经过多年的教育理论学习,我们的体会如同韩愈对晚春中杨花和榆荚的体味。在《晚春》中,韩愈写道:“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满天作雪飞。”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中,我们不应再左顾右盼,而是要把握住这样几个基本点:教育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教育研究的阵地在学校,教育研究的问题来自于教育教学现实,教育研究的结果和成效要落实和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基于这样的思考,近几年来,淄博市广大教师在认真学习关于新课改的有关文件和理论的基础上,反求诸己,通过探索实践、交流心得,理论素养得到了长足进步。
  第二,增强教育实践中的研究含量。
  我们认真开展了教学反思活动,努力让反思成为教师的习惯。可选择的反思形式有很多,课后小结、评课、集体备课、学期总结、撰写教学文章都是反思的具体形式。学校和教师根据自身特点采用适合自己的形式反思教学,让自身素质在反思中成长。例如,听课时,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指名让学生回答。这样的分组教学合适吗?临淄区的边希春老师进行了课后调查,学生告诉她:“小组一起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很快就能得出答案,可是一到自己思考问题时就怎么也找不到方法了。”看来这样做很容易养成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不利于独立思考。于是,边老师重新设计了分组教学的流程:教师提出问题,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一番后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去讨论。
  我们还引导教师开展专题教育研究。我们看到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教师很多,但教师对专题教育研究普遍存有畏难情绪,认为课题研究高不可攀,往往敬而远之,裹足不前。是搞研究比写文章、站讲台更难吗?是搞研究比写文章、站讲台更专业吗?不是。发表文章,工作成就理应是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而研究,不过是为了取得这些成果的实施过程。这样的分析判断说明了教师们对课题研究持有的畏难态度源于对研究范式的陌生。于是,我们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密切教师与专家的沟通和联系,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帮助教师尽快熟悉了教育科研的方式方法和操作范式,“科研情节”浓厚起来了。对此,桓台县一位小学校长深有感触道:“转动的是一个把手,推开的是一扇门,进入的是一片新天地。”通过进行课题研究,这位校长的思路宽了,办法多了,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活了。
  第三,促进教育研究面向教育实践。
  我们首先在课题指南上做文章。在课题研究中,课题指南由于涉及面广,对具体问题往往语焉不详,给选择研究课题的教师增添了诸多不便。我们针对教师的要求,对研究课题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增强了操作性。当看到课题指南中“家访研究”、“学习障碍研究”、“学习状况调查”等内容时,教师们喜出望外,研究的热情油然而生。
  我们倡导有利于教师实际操作的研究方法。一度盛行的统计分析法、比较实验法,让教师们一头雾水。而今,我们积极倡导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校本研究,降低了研究的门槛,受到教师们的欢迎。教师们发现所谓研究工作同日常工作没有大相径庭,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如果说有区别的话,就在于有心和无心之间。有位教师用《孟子》中的一段话表明自己对研究和普通工作的理解:“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善与利之间也。”舜帝与盗跖的区分在于善与利,研究与日常工作的区分在于有心与无心。“做教育研究的有心人”让教师们找到了研究与工作的结合点。
  我们鼓励教育科研人员积极深入教学第一线。对话、交流是沟通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必要环节。教育科研人员深入教学第一线的过程,是一个指导教师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转变观念的过程。例如,我的各个区县的同事们对“问题即课题”的提法有反对和支持两种意见。支持者看到了从问题过渡到课题的捷径,认为这样的提法降低了课题选择的难度,简单明了,亲切自然。反对者看到了问题与课题的区别,认为这样的提法模糊了问题与课题的界限,研究尚未开始,就失去了应有的严谨态度。2006年秋,“两派”研究者来到周村区一所小学与教师们座谈。教师们绘声绘色地谈到在日常教学中,课堂上、校园里的新气象、新鲜事,可是当尝试把这些新气象、新鲜事归纳成为问题时,却望洋兴叹,困难重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这位小学教师的教育心得同大科学家的探索体验感同身受。从这所学校回来,大家心潮澎湃,我们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应该在哪儿呢?是来自书本上的望文生义,还是取自实践?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二、推动教育技术进步,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
  
  “吾尝跑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是荀子《劝学篇》中的话,用来说明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再合适不过了。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仿佛是“致千里”之“舆马”,“绝江河”之“舟楫”。教育技术是衡量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学技术包括硬件设施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硬件设施的配备和实践应用的质量代表着教育技术的整体水平。不同的教育技术代表了不同的教育发展阶段。推进教育技术进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平台的信息量之大、效率之高,是传统的粉笔黑板无法比拟的,犹如“登高而招”与“望望”之别。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我们必须走在这场革命的前列。信息化要先行,否则教育就要落后。
  基于以上共识,淄博市政府为教育技术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1995年,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发展经济,教育先行;发展教育,计算机教育要先行”的指导思想;1998年淄博市成为全国15个首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之一;1999年全国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工作研讨会在淄博市召开;2000年起淄博市政府连续三年分别将市属学校上网工程、“校校通”工程、区域宽带网工程列为当年度政府重点工作;2001年率先在山东省实现中小学“校校通”,信息高速公路贯通了全市的上千所中小学。近几年来,市政府每年拨出300万元为学校配备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学校教育技术水平得以持续提高。
  政府的支持增强了教育部门的责任感。教育部门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技术的进步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其实还是一个突出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断改变习惯、不断挑战传统的过程。如果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话,那么,教育技术的应用过程就是一个摒弃习惯过程。所以说,教学技术的推进过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是一个克服惰性心理的过程,需要营造一个鼓励求新求变的良好环境。因此,在推动教育技术进步、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方面,我们具体采取了三项措施。
  第一,营造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舆论氛围。1999年以来,淄博市教育局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大型教育技术学术报告会,把握教育技术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保持认识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为教育信息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例如,2006年4月淄博市与教育部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以“探索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路径”为主题,联合举办了“课堂教学信息化发展论坛”,共1200多人与会。中央电化教育馆王晓芜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台湾“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等应邀作主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王鹏远等教师代表展示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精彩案例。与会嘉宾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信息化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展开讨论,探讨了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多元化实现途径,带来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最新的理论和前沿信息。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教师们眼明心亮、求新求变的氛围渐趋形成。
  第二,推介最先进的教育技术进入校园。博客技术登陆淄博的最早时间是2003年9月。那时,在“博客中国”等网站上注册了第一批淄博教师博客。2005年,《关于推进淄博教育博客发展的意见》(试行)出台,教育博客有了科学有序的规划,具体的做法是:淄博教育博客依托淄博教育网,以高中学科博客建设为主,并辐射学前教育博客和职业教育博客;区县依托各自的教研部门和教育信息中心,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博客建设为主;学校要积极探索教育管理博客的建设与应用。力争用一两年时间,把博客平台建成全市教学资源的平台、教师自我学习的平台、全市教师互助的平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生命质量的支持平台。随后“新课程网络教研”博客平台迅速建立起来了,“博客助我成长”征文、优秀教育博客评选等活动陆续开展起来了,全市的教师博客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跻身全国先进行列。2005年年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中国教育报》连续发表两篇署名文章报道淄博的教师博客盛况,《中国电化教育》、《上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脑教育报》等多家教育专业报刊都登载了淄博市有关信息。目前,淄博教育网已经建立起了语文、数学、英语等10余个学科的博客平台,注册博客900多个,日志5000多篇,评论3000多篇。
  在推广博客的过程中,我们又及时锁定了电子白板技术。从2005年开始,淄博市电教馆的同志就关注交互电子白板技术,多次组织“交互电子白板推进课堂教学信息化”研讨会,跟踪技术进步,等待时机成熟。一年之后,经过研讨论证,大家一致认定:交互电子白板是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的有效手段和关键技术,为课堂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成熟的技术平台,应该积极推广。在随后举行的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活动中,交互电子白板成为信息技术课的一大亮点。不胫而走的消息让名不见经传的交互电子白板迅速成了教师教学的宠儿。如今,一打开淄博教育网,交互电子白板的有关信息就应接不暇:淄博市电教馆承担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专项课题——“交互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张店三中应用交互电子白板的录像课获省一等奖;“电子白板进课堂”研讨会召开……
  当黑板等传统媒体依然故我的时候,电化教学已经悄然而致了;在“多媒体教学”方兴未艾的时候,有人对博客已经驾轻就熟了;当有人对博客还懵懵懂懂的时候,人们已经青睐电子白板了。从黑板到电子白板,教育技术走过了属于自己的路程,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教育技术在进步,跟进教育技术的步伐就不会歇息。淄博市教育局张洪亮局长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要求:“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工具,可以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大家都可以关注!”
  第三,让先进的教学设施融入教学之中。技术最终要由人来控制,技术水平的发挥依赖于人的水平。淄博市45岁以下的教师已经全员参加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初级、中级培训。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为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深度开发打下了基础。
  对于课件制作、网络资源共享等多媒体技术而言,教师们可以说是熟能生巧了。
  利用博客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学科教研,教师们可以说是熟练了。已经有一大批教师通过网络与专家、同行开展网上交流,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借助博客,信息技术真正融入了教师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
  现在,许多工具软件,如几何画板、思维图(概念图)软件、课堂录像分析器、敏特英语学习系统等技术也已经开始有选择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如淄川区太河中学的教师们使用概念图软件进行备课、授课、评课;博山区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用概念图软件写作文、记日记、学知识、组织课外活动,作品多姿多彩,奇思妙想,富有童趣和个性;高新区南石小学利用教学录像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行为矫正,教学艺术有了明显提高。
  教师们的探索实践得到了社会认可。2002年,淄博市获得了13个全国优秀信息化教学设计奖(最高奖)中的2个,16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获得优秀作品推荐奖;2003年在南京举办的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172件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获奖,其中有21件是淄博教师的作品;2004年,在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主题网站评选中我市推出的5个主题学习网站获一等奖,在全国教育技术协会举办的教育叙事报告评选中获得了3个一等奖。
其他文献
一幅好画,胜如一首好诗、一篇好文章。一幅好画,发自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经典之作,充满着哲理,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与其产生发心灵上的共鸣。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术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因而,高中美术欣赏在教学中以美育人、寓美育人就尤显重要。高中美术欣赏课能够让形象的、直观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美术欣赏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
期刊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它融“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于阅读教学。在研究性阅读的实施中,深读阶段的研读若能突出重点,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集中问题情境,将有效引领学生进行研究性的阅读,从根本上摆脱以冗长的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堂中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烦琐进程,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去自读、自探和合作学习。而这些问题情境也就是“研读专题”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有机统一起来。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更加
期刊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思想品德教学应以弘扬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思想品德课不能压抑人的天性,不能成为奴役学生的工具。要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达到“新、活、实、精”的效果,就必须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请学生为课堂教学“点菜”,是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的有效探索。    一、学习新知时,请学生“点菜”    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先列出学习目
期刊
徐飘是同学们公认的“漂亮班长”,也有人叫她“冷公主”。的确,徐飘长着一张俊俏的瓜子脸,一双透着灵气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总爱扎着高高的马尾辫,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充满青春的朝气与活力。  进入小学毕业阶段,我发现这位漂亮的班长常常眉头紧锁,显得心事重重。一向活跃、乐观的她变得少言寡语,班级工作较被动,而且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成绩开始下滑。我不动声色地悄悄观察,通过对其他同学的了解,得知徐飘竟是许多男
期刊
小学生正处于幻想最丰富、精力正旺盛的时期,他们如果喜欢自己的班级,一定是班集体给了他自我表现的机会。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该保留一块“空白”,让学生自由学习,不要干预过多;让学生自由体验,不要说教太多;让学生自由探究,不要束缚太多。下面笔者就班级管理中的留白艺术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班级管理留白的含义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当人们观看一个不完满既有“空白”的现状时会情不自禁产生一种“内驱力
期刊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当今社会的财富已不仅仅是物资产品和自然资源,还包括应用和掌握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更需要掌握探究知识的技能。对人才的要求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正是新型人才观对新一轮课
期刊
教育部:教材不因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改变  据悉,一度备受争议的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于北京时间7月8日凌晨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中国长城、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基督像、印加马丘遗址、奇琴伊查库库尔坎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泰姬陵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由于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结果与以往广为流传的世界七大奇迹有所不同,各类出版物是否会因此改变相关内容也备受关注。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7月8日下午
期刊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主旨和目的。比较普通高中的其他课程,政治课教学的意义、目的有其矛盾特殊性,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的。在本文中,笔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政治课教学的意义、目的和要素整合问题作进一步的解读。  1.政治课教学的意义、目的在于塑造灵魂,即在教育对象的心田里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指标中,价值观层次
期刊
回归的十年,是历史上香港教育改革最剧烈的十年。在回归之初,香港特区政府便着力规划如何改进香港的教育。于2000年正式提出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其中课程更是改革的重心。与以往的改革不一样的地方,是这次改革所提出的措施,不少学校基本上都落实了,不过,从2004年开始,慢慢地浮现质疑教改的声音。到了2006年初,更有众多教师集会,表达对教改有关方面的质疑。究竟香港的课程改革出了什么问题呢?本文尝试从课程本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