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内人才资源共享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分析了京津冀人才资源共享的意义,阐明了三地人才资源的差距,进而提出了京津冀人才资源共享的策略。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资源共享;人才差距
随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才资源协同发展越来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是各类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人才资源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人才资源共享是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更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的意义
京津冀区域地理位置相临、文化传承相同和相融、资源禀赋互补、交通网络发达。2015年4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核心问题是促进区域内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包括物资、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源等。而在各类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重要的资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原始动力,是促进其他各类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京津冀三地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形成了不用的人才资源结构,天津和北京拥有更多的优质人才资源,河北则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随着产业的协同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必然伴随着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加快京津冀三地人才资源的合作和共享机制的构建,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2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的差距
2.1 京津冀人才资源分布呈不均衡状态
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特别是体制上的原因,导致三地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京津两地对各类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国内外大量高端人才集聚到京津地区。特别是北京,人才素质和档次明显高出周边地区。河北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京津两市要低,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尤其是河北省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端人才与京津两市相比差异较大,明显低于北京、天津地区的数据。
2.2 京津冀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差距较大
北京、天津两市较早开始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从教育层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养。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搭建人才创业平台,为人才的开发、培养、发展以及人才的创业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成功助推了人才的聚集与提升。而河北省的教育投资力度较小,教育设施落后,教育资源配置较低,配备人员科技经费有限,人才的教育环境较差。
2.3 京津冀人才发展的政策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在人才资源利用、人才服务、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流动等人才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三地人才市场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的分割状态,人才的具体政策制度缺乏协调和配套,阻碍了三地区域间的人才交互合作与人才自由流动,致使区域间人才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三地的户籍、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有效对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3 加快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的策略
3.1 发挥政府统筹全局的作用,优化人才资源共享的宏观环境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在人才资源共享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打破行政束缚,消除区域内各地各自为政和地方保护的局面,消除人才资源共享的行政障碍,是京津冀人才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政府应合理规划区域产业的发展,在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高端人才的共享提供财政支持,特别是加大河北省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均衡京津冀三地的资源分配,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3.2 利用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人才弹性流动
由于长期的不均衡发展,京津两地的人才需要接近饱和,整个社会的资源有限的,大量人才集聚京津,无论在就业、养老、医疗和教育等各方面都出现严重的资源紧缺,造成生活和工作成本增高。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会起到作用,市场会引导资源向天津北京周边流动,包括人才资源,各类人才通过利弊权衡,一部分会转向河北发展。人才弹性流动就是打破传统的户籍、档案等人才管理制度束缚,在不改变人才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经过协商,双向选择,将人才以“长租短借”、周末借用等灵活方式共享,以充分利用各类人才价值,实现“智力流动”。
3.3 健全京津冀区域性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人才资源共享的体制障碍
北京和天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于河北,在交通、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生活和工作方面都为人才提供了最优质的资源,河北省虽为人口大省,却没有充足优惠的吸引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京津冀区域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才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没有后顾之忧,这是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去年6月,河北省试点京津冀医疗服务一体化,打破区域束缚,京津冀三地医疗资源的强强联合,这对在医疗卫生领域实现三地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疏散北京和天津的医疗养老压力,弥补河北的医疗养老缺口是人才合作的重要保障。加大对河北省的教育投入力度,共享教育资源,将京津的优质资源引入河北,将河北的人口资源转换为人才资源。
3.4 加强各部门协调力度,建立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
京津冀应该加强统筹协同的力度,建立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搭建统一开放的人才交流信息平台,使区域内的人才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整体考虑区域未来人才需求总量,确立人才开发的重点、统筹考虑人才引进、培养的分工合作,实现人才结构的错位布局。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人才流动表现出新的流动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信息化流动,人才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等手段,将其智力和知识等无形资源转化为信息形式传递到另一个地方,从而实现“才”与“人”相对分离的流动。只有加强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桂昭明.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人事天地,2011(08):23-28.
[2]陈丽敏,史玉明.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的创新性研究——以河北为例[J].科技信息,2014(05):99-100.
课题项目:唐山市科技局2015年项目(15140201a)“京津冀人才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阶段成果。河北省教育厅2015年重点项目(SD151063)“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资源共享;人才差距
随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才资源协同发展越来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是各类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人才资源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人才资源共享是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更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的意义
京津冀区域地理位置相临、文化传承相同和相融、资源禀赋互补、交通网络发达。2015年4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核心问题是促进区域内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包括物资、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源等。而在各类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重要的资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原始动力,是促进其他各类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京津冀三地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形成了不用的人才资源结构,天津和北京拥有更多的优质人才资源,河北则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随着产业的协同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必然伴随着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加快京津冀三地人才资源的合作和共享机制的构建,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2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的差距
2.1 京津冀人才资源分布呈不均衡状态
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特别是体制上的原因,导致三地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京津两地对各类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国内外大量高端人才集聚到京津地区。特别是北京,人才素质和档次明显高出周边地区。河北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京津两市要低,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尤其是河北省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端人才与京津两市相比差异较大,明显低于北京、天津地区的数据。
2.2 京津冀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差距较大
北京、天津两市较早开始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从教育层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养。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搭建人才创业平台,为人才的开发、培养、发展以及人才的创业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成功助推了人才的聚集与提升。而河北省的教育投资力度较小,教育设施落后,教育资源配置较低,配备人员科技经费有限,人才的教育环境较差。
2.3 京津冀人才发展的政策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在人才资源利用、人才服务、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流动等人才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三地人才市场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的分割状态,人才的具体政策制度缺乏协调和配套,阻碍了三地区域间的人才交互合作与人才自由流动,致使区域间人才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三地的户籍、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有效对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3 加快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的策略
3.1 发挥政府统筹全局的作用,优化人才资源共享的宏观环境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在人才资源共享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打破行政束缚,消除区域内各地各自为政和地方保护的局面,消除人才资源共享的行政障碍,是京津冀人才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政府应合理规划区域产业的发展,在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高端人才的共享提供财政支持,特别是加大河北省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均衡京津冀三地的资源分配,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3.2 利用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人才弹性流动
由于长期的不均衡发展,京津两地的人才需要接近饱和,整个社会的资源有限的,大量人才集聚京津,无论在就业、养老、医疗和教育等各方面都出现严重的资源紧缺,造成生活和工作成本增高。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会起到作用,市场会引导资源向天津北京周边流动,包括人才资源,各类人才通过利弊权衡,一部分会转向河北发展。人才弹性流动就是打破传统的户籍、档案等人才管理制度束缚,在不改变人才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经过协商,双向选择,将人才以“长租短借”、周末借用等灵活方式共享,以充分利用各类人才价值,实现“智力流动”。
3.3 健全京津冀区域性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人才资源共享的体制障碍
北京和天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于河北,在交通、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生活和工作方面都为人才提供了最优质的资源,河北省虽为人口大省,却没有充足优惠的吸引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京津冀区域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才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没有后顾之忧,这是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去年6月,河北省试点京津冀医疗服务一体化,打破区域束缚,京津冀三地医疗资源的强强联合,这对在医疗卫生领域实现三地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疏散北京和天津的医疗养老压力,弥补河北的医疗养老缺口是人才合作的重要保障。加大对河北省的教育投入力度,共享教育资源,将京津的优质资源引入河北,将河北的人口资源转换为人才资源。
3.4 加强各部门协调力度,建立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
京津冀应该加强统筹协同的力度,建立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搭建统一开放的人才交流信息平台,使区域内的人才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整体考虑区域未来人才需求总量,确立人才开发的重点、统筹考虑人才引进、培养的分工合作,实现人才结构的错位布局。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人才流动表现出新的流动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信息化流动,人才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等手段,将其智力和知识等无形资源转化为信息形式传递到另一个地方,从而实现“才”与“人”相对分离的流动。只有加强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桂昭明.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人事天地,2011(08):23-28.
[2]陈丽敏,史玉明.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的创新性研究——以河北为例[J].科技信息,2014(05):99-100.
课题项目:唐山市科技局2015年项目(15140201a)“京津冀人才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阶段成果。河北省教育厅2015年重点项目(SD151063)“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