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以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专业为例,以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考核三方面,探究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该文认为,课程教学改革不仅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上及早地确定方向,而且应注重实用主义与系统理论的有机融合,还应在课程评价中突出实操过程。
[关键词]非线性编辑;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2 [收稿日期] 2020-04-28
2013—2016年是国内各高校新闻院系开展“部校共建新闻专业”的高峰时期[1]。2016年6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牵头,确定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广西日报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这一发展春风为新闻传播专业带来新思路,推动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向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下简称马新观)人才目标转变。这需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等多渠道联动发力,以达预期培养目标。结合广西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部校共建”中教改案例,以非线性编辑课程切入,探索新闻专业教改创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目标
此前师大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文学 新闻复合型人才。自部校共建工作推进后,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马新观两个基本点,课程教学设置与教学目标有相应调整,2015年秋,本院开设了非线性编辑、平面图像设计两门专业实验课,迈出了教学改革第一步。
最初,非线性编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音视频编辑基本流程,掌握剪辑基础。开设课程覆盖大二至大四年级,教学目标又因不同教学对象有微调。例如2012级毕业生面临毕业就业双重压力,所学专业实践课程少,需以实例为驱动,熟悉剪辑常用技巧,符合用人单位对其实操要求。对大二的2014级学生,学生心态更活泼,好奇新鲜事物,且有时间钻研,应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自主学习与创新,在完成既定任务后,鼓励自由发挥。
实践证明,此教学目标短期见效,但有缺陷。学生只在课上靠学习笔记,现学现卖。期末,10%的学生私人电脑上未安装非编软件,说明课后基本不操练。50%的学生装了剪辑软件只为课程任务。学生只有模糊非编操作印象,离应用型人才相差甚远。
2017—2018年,部校共建深入到培养计划、课程改革等领域。在实操课中,教学目标突出了应用型与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的培养。专业实践课调整到大一下或大二上学期开课,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实操技能。专业实践课程之间也具有联动效应,摄影摄像、平面设计、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课程均排在大二。学生可在大二参与专业实践环节,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专业课程配合校园电视台实践及大广赛、学院奖、微电影比赛,大幅提升了学生实操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再停留于印象式的实操,而是与课程作业、比赛相融合。
二、教学内容
首先在讲授方式上,取消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做法。原先剪辑理论占6课时,学生会迷惘于复杂的计算机语言以及各种软件的简介。在理论讲授中,突出非编常用的软件,如Premiere相关理论(Premiere以下简称PR),将课安在机房,让学生跟随老师打开软件,形象记忆相关理论。学生可感受PR软件的界面。当学生在音视频轨上随意拖动素材时,序列被打破又重组,非线性的原理则被学生演示出来。还可适当加入AE、AU等软件作对比。学生们在开启不同软件界面时,能形象地了解各软件在处理素材上的优劣,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讲授,实践为理论提供形象的记忆支撑。
其次,在应用型技能培养上,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小任务,每次课由一个小任务来引领,小任务之间以最终课程考核为线串起,形成完整的链条型结构。传统教学内容是分字幕、音频、视频等模块学习。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将不同模块据任务需求糅合,突出了实战特点。在非线性编辑教学中,以项目/任务引领的做法已是常用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小任务设计合理性以及应付任务而缺乏创新的问题。
在小任务设计上,教师先根据模块的难易程度进行简单排序,再根据模块习得时长分入小任务之中,例如字幕、音频、视频的练习比例在首个小任务中占比为5/2/3,那么下次根据实操情况,将任务中各模块训练强度与难度进行调整,减少熟练掌握的模块,巩固尚未熟悉的模块。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以完成任务为首,依葫芦画瓢,缺乏创新意识。为改善此现象,首先,不能安排过满,学生们完成小任务后,还有时间进行作品修改与欣赏,同学间互评互助;其次教师多提出开放性问题,抛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挑选多样案例进行示范,开拓学生视野与思维;再次,鼓励学生自主展示课堂作品,介绍作品创作始末,再由师生点评。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可以让学生主动掌握更多的专业实操能力,最终实操目的还是要回归马新观人才目标。教学内容上,非线性编辑课程看似与马新观风差得远,却能从剪辑角度,直观揭示主流话语是如何缝合进意识形态中。
根据学生喜好挑选了国内外电影,结合剪辑史相关视频与PPT进行讲解。作为文学 新聞专业学生,他们对电影的欣赏多局限于文学批评,接触电影剪辑语言时,需反复提醒学生注意电影语言的变化,不能沉浸于电影造梦中。通过分析好莱坞剪辑模式,如“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剪辑以及无缝剪辑在造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观影情绪如何被剪辑师煽动的。以一帧帧的解读,让学生不再盲目崇拜好莱坞的视觉奇观。再与国内影片对比,看好莱坞技巧的本土化,让学生认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视建构。
三、课程考核
作为实践课,非线性编辑以最终作品作为主要考核,占总成绩的70%;平时出勤率、课堂表现占30%。这一考核标准始于2016年,导致“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一是以最终考核的作品为主,平时表现不积极,期末考核临时突击,甚至让别人完成大部分的作品,自己只根据考试要求微调;二是随堂任务由于学生能力及机器故障等多种缘由,无法按时交齐,补交作品中混入平时缺课的学生作品;三是学生出勤率由课代表负责,容易蒙混过关。
为减少“重结果轻过程”现象,2017年后进行调整。(1)降低期末作品权重,提高平时成绩占比,引导学生注重平时课堂。(2)为降低抄袭现象,增加十分钟复习环节,由老师指定学生上台实操。指定原则须根据随堂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表现,选技能掌握不牢的学生。(3)课堂表现除了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互动,增加作品展示与点评环节,展示作品数量与质量将影响总成绩。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度,而且激励其不断打磨作品之精益求精。(4)随堂小任务的考核交由班干负责登记,教师复核并区分随堂小任务的补交情况。
新调整加重了平时工作量,以34节课时来算,随堂任务高达8—10次左右。学生每次实操课都要剪一部作品,老师也需批改成倍增长的作业。久而久之,师生均会倦怠。若将随堂小任务缩减成一学期2—4次,学习效果远达不到。大部分学生有严重的拖延症,等到要交课堂小任务时突击两下,照本宣科,粗制滥造,浪费实操机会,专业技能掌握浮于表面。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意味着课堂作业量增加,需要老师与学生充分沟通,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更离不开教师不计回报的付出。
四、余论
部校共建新闻专业的东风为我们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新闻专业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这一背景之下,真正做到培养具有马新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需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落实人才培养新目标,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考核三方面进行新思考与尝试。诚然,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有教师的辛勤付出,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各方面的配套与支持。
参考文献
[1]蔡雯,邝西曦.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热点观察—基于近五年新闻教育改革研究成果的综合检索[J].当代传播,2016(03):23-26.
[关键词]非线性编辑;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2 [收稿日期] 2020-04-28
2013—2016年是国内各高校新闻院系开展“部校共建新闻专业”的高峰时期[1]。2016年6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牵头,确定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广西日报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这一发展春风为新闻传播专业带来新思路,推动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向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下简称马新观)人才目标转变。这需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等多渠道联动发力,以达预期培养目标。结合广西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部校共建”中教改案例,以非线性编辑课程切入,探索新闻专业教改创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目标
此前师大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文学 新闻复合型人才。自部校共建工作推进后,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马新观两个基本点,课程教学设置与教学目标有相应调整,2015年秋,本院开设了非线性编辑、平面图像设计两门专业实验课,迈出了教学改革第一步。
最初,非线性编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音视频编辑基本流程,掌握剪辑基础。开设课程覆盖大二至大四年级,教学目标又因不同教学对象有微调。例如2012级毕业生面临毕业就业双重压力,所学专业实践课程少,需以实例为驱动,熟悉剪辑常用技巧,符合用人单位对其实操要求。对大二的2014级学生,学生心态更活泼,好奇新鲜事物,且有时间钻研,应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自主学习与创新,在完成既定任务后,鼓励自由发挥。
实践证明,此教学目标短期见效,但有缺陷。学生只在课上靠学习笔记,现学现卖。期末,10%的学生私人电脑上未安装非编软件,说明课后基本不操练。50%的学生装了剪辑软件只为课程任务。学生只有模糊非编操作印象,离应用型人才相差甚远。
2017—2018年,部校共建深入到培养计划、课程改革等领域。在实操课中,教学目标突出了应用型与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的培养。专业实践课调整到大一下或大二上学期开课,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实操技能。专业实践课程之间也具有联动效应,摄影摄像、平面设计、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课程均排在大二。学生可在大二参与专业实践环节,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专业课程配合校园电视台实践及大广赛、学院奖、微电影比赛,大幅提升了学生实操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再停留于印象式的实操,而是与课程作业、比赛相融合。
二、教学内容
首先在讲授方式上,取消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做法。原先剪辑理论占6课时,学生会迷惘于复杂的计算机语言以及各种软件的简介。在理论讲授中,突出非编常用的软件,如Premiere相关理论(Premiere以下简称PR),将课安在机房,让学生跟随老师打开软件,形象记忆相关理论。学生可感受PR软件的界面。当学生在音视频轨上随意拖动素材时,序列被打破又重组,非线性的原理则被学生演示出来。还可适当加入AE、AU等软件作对比。学生们在开启不同软件界面时,能形象地了解各软件在处理素材上的优劣,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讲授,实践为理论提供形象的记忆支撑。
其次,在应用型技能培养上,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小任务,每次课由一个小任务来引领,小任务之间以最终课程考核为线串起,形成完整的链条型结构。传统教学内容是分字幕、音频、视频等模块学习。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将不同模块据任务需求糅合,突出了实战特点。在非线性编辑教学中,以项目/任务引领的做法已是常用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小任务设计合理性以及应付任务而缺乏创新的问题。
在小任务设计上,教师先根据模块的难易程度进行简单排序,再根据模块习得时长分入小任务之中,例如字幕、音频、视频的练习比例在首个小任务中占比为5/2/3,那么下次根据实操情况,将任务中各模块训练强度与难度进行调整,减少熟练掌握的模块,巩固尚未熟悉的模块。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以完成任务为首,依葫芦画瓢,缺乏创新意识。为改善此现象,首先,不能安排过满,学生们完成小任务后,还有时间进行作品修改与欣赏,同学间互评互助;其次教师多提出开放性问题,抛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挑选多样案例进行示范,开拓学生视野与思维;再次,鼓励学生自主展示课堂作品,介绍作品创作始末,再由师生点评。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可以让学生主动掌握更多的专业实操能力,最终实操目的还是要回归马新观人才目标。教学内容上,非线性编辑课程看似与马新观风差得远,却能从剪辑角度,直观揭示主流话语是如何缝合进意识形态中。
根据学生喜好挑选了国内外电影,结合剪辑史相关视频与PPT进行讲解。作为文学 新聞专业学生,他们对电影的欣赏多局限于文学批评,接触电影剪辑语言时,需反复提醒学生注意电影语言的变化,不能沉浸于电影造梦中。通过分析好莱坞剪辑模式,如“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剪辑以及无缝剪辑在造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观影情绪如何被剪辑师煽动的。以一帧帧的解读,让学生不再盲目崇拜好莱坞的视觉奇观。再与国内影片对比,看好莱坞技巧的本土化,让学生认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视建构。
三、课程考核
作为实践课,非线性编辑以最终作品作为主要考核,占总成绩的70%;平时出勤率、课堂表现占30%。这一考核标准始于2016年,导致“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一是以最终考核的作品为主,平时表现不积极,期末考核临时突击,甚至让别人完成大部分的作品,自己只根据考试要求微调;二是随堂任务由于学生能力及机器故障等多种缘由,无法按时交齐,补交作品中混入平时缺课的学生作品;三是学生出勤率由课代表负责,容易蒙混过关。
为减少“重结果轻过程”现象,2017年后进行调整。(1)降低期末作品权重,提高平时成绩占比,引导学生注重平时课堂。(2)为降低抄袭现象,增加十分钟复习环节,由老师指定学生上台实操。指定原则须根据随堂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表现,选技能掌握不牢的学生。(3)课堂表现除了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互动,增加作品展示与点评环节,展示作品数量与质量将影响总成绩。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度,而且激励其不断打磨作品之精益求精。(4)随堂小任务的考核交由班干负责登记,教师复核并区分随堂小任务的补交情况。
新调整加重了平时工作量,以34节课时来算,随堂任务高达8—10次左右。学生每次实操课都要剪一部作品,老师也需批改成倍增长的作业。久而久之,师生均会倦怠。若将随堂小任务缩减成一学期2—4次,学习效果远达不到。大部分学生有严重的拖延症,等到要交课堂小任务时突击两下,照本宣科,粗制滥造,浪费实操机会,专业技能掌握浮于表面。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意味着课堂作业量增加,需要老师与学生充分沟通,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更离不开教师不计回报的付出。
四、余论
部校共建新闻专业的东风为我们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新闻专业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这一背景之下,真正做到培养具有马新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需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落实人才培养新目标,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考核三方面进行新思考与尝试。诚然,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有教师的辛勤付出,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各方面的配套与支持。
参考文献
[1]蔡雯,邝西曦.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热点观察—基于近五年新闻教育改革研究成果的综合检索[J].当代传播,2016(0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