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导学单,凸显实效性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z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讲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发,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以生物为师,进行发明创造。根据文本的特点,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体会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二是了解构段的特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借助导学单,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写法,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1.借助导学单,了解人类从哪些“老师”身上得到启示,有了哪些发明(创造)。
  2.通过合作学习,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文章的构段特点。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语言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产生疑问,了解引号作用
  1.板书课题,理解“老师”的含义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介绍事物之间联系的科学小品文,它的题目是《人类的“老师”》。
  师:看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问题:为什么加上引号?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 (板书:生物)
  2.介绍文中两个加了双引号的词
  出示:“流线体”“薄壳结构”。
  (介绍这两个词是科学术语,重点读准“薄”“壳”的读音)
  二、自主走进文本,理清文章内容
  1.自由读课文,完成导学单
  师:人类从哪些“老师”身上得到启示,有了哪些发明(创造)?
  (1)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导学单。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导学单。
  2.小组合作,明确句式
  出示句子:科学家们研究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出示句式:科学家们研究了 ,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发现了) 。
  (1)依据导学单内容,运用句式,自由练说。
  (2)把自己选的内容说给组员听。
  (3)组员认真倾听,关注语言是否准确,提出意见。
  (4)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师小结:是啊,科学家研究了自然界的生物,有了许多发明和创造。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自然界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有一门科学研究的就是人们如何模仿生物进行发明、创造,这门科学就是——仿生学。(板书)
  三、品味关键词句,感受语言魅力
  师:用语准确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深入字里行间去体会科学小品文语言的魅力。
  1.大屏幕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第2、3、4自然段,找找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圈画关键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阅读体会
  教学预设:
  A.学习“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
  (1)生读,自己说理解。
  (2)出示:
  请学生对比朗读,说体会。
  B.学习“流线体”。
  (1)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
  (2)出示“鲸”的图片,画图理解“流线体”。
  C.学习“薄壳结构”。
  (1)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图片出示:悉尼歌剧院、水立方。
  D.抓住关联词体会。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一填关联词。
  (2)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关联词运用的准确性。
  四、深入特色段落,了解写作思路
  1.理清写作思路
  师: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完成导学单。
  (1)学生默读,完成导学单。
  (2)小组讨论、交流导学单,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及时提升、板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拓展阅读,总结写法
  师:默读下面这段话,想一想: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介绍的?
  (1)生自由默读资料,思考这段话的写作思路。
  (2)汇报: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介绍的?
  师总结:科学研究就是这样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疑问与解疑中有所收获。
  五、课后拓展练习,激发探索兴趣
  师: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将会在生物的启示下有越来越多的发明创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这节课能成为同学们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开始。
  六、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仿生学》。
  (2)选择一个人类的“老师”,模仿课文第3自然段写一写。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介绍仿生学内容的科学小品文,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易于学生自读自悟。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自主走进文本,理清文章内容;品味关键词句,感受语言魅力;深入特色段落,了解写作思路”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自主走进文本,理清文章内容”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填写导学单,了解文中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在“老师”的启发下,又有了哪些发明和创造,从而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模仿“科学家们研究了_________,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初步了解“仿生学”。
  科普类文章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点,笔者在“品味关键词句,感受语言魅力”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流线体”“薄壳结构”两个科学术语,通过出示图片和借助简笔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另外,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文中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文章的第3、4自然段构段清晰,都是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学生容易模仿。因此,借助导学单,引导学生理清这两段的构段方式之后,笔者又补充了课外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写作思路,为课后作业中的仿写作了铺垫。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322000)
其他文献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日本著名动物小说作家椋鸠十。文章讲了佣人从山里捉来一只小狐狸,老狐狸想方设法来救小狐狸;正当老狐狸要用自己的力量救出小狐狸时,小狐狸却让别人带走了,正太郎在去追回小狐狸的路上不小心滚下山,老狐狸救了正太郎;最后,正太郎把小狐狸要了回来,和爸爸一起到山谷里把它放了。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基于预习,梳理人物关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摘 要】写人记事类文章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大,具有叙述生动、形式灵活的特点。阅读教学此类文本时,教师可结合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创设文境、课境,引导师生、生生有效对话,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表达、感悟积累、模仿运用,从而提高他们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口语表达 阅读教学 写人记事  写人记事类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最大,它构思精巧,选取典型事件,加上合适的描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以儿童为线索推荐了四本书——《神笔马良》《七色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愿望的实现》,旨在从学生熟悉的视角切入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其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关于大头儿子的一系列短小故事的合集,贴近儿童生活,有趣温馨。大头儿子活泼可爱的形象尤其为学生喜欢。《神笔马良》《七色花》《愿望的实现》里的儿童或善良懂事,或顽皮可爱,却都
【摘 要】古典文学名著是学生语文学习与阅读积累的重要素材,众多戏曲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经典。将“戏”与“文”相融合,通过教师的导引与推动,从对比荐读到全面深读,能有效实现从“一篇”到“一本”,为学生打开名著共读的新窗口。  【关键词】戏曲;古典名著阅读;整本书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施行,丰富而优质的阅读必将作为学生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摘 要】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适切,往往直接影响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基于阅读目标制订的现状,从“把握起点,设计目标”“有的放矢,凸显要素”“收集反馈,调整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核心目标的建构、实施与优化调整,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促进学科素养落地,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要素;阅读核心目标;目标建构;目标实施  阅读教学能否充分发挥每篇课文应有的教学价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
浙江省教研厅教研室在2009年出台了《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30条》,其中的第六条指出:“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体验作业……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  于是乎,为了达到这8分钟的作业时间,大量机械的、重复的、无效的练习被搬进了课堂,课堂俨然变成了“练习”的战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对于这条建议的理解仍停留在数量层面,而忽视了建议中提出的
【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交流美食(3分钟)  (生进教室,师播放世界各地的美食短片)  师:大家好!同学们辛苦啦,先来个课间餐吧。  (生开心地看视频,指出自己喜欢的美食)  师:嗨,这名同学从头到尾都在欢呼,眼睛都发光啦!  师:这份见面礼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特别诱人。  (交流课前问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师:虽然我们才刚刚见面,但通过课前小小的问卷,我对大家已经有了一丁点的认识
【摘 要】游记类散文的教学应围绕文本体裁展开。教学时应该将文本当作范本,引领学生探析游记类散文的特点及语言表达的秘妙所在:既要明晰文章的结构,厘清叙述的线索,又要把握游记的特点,强化语言运用,以此发展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体特征;语言运用;阅读能力;语文素养  《记金华的双龙洞》(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叶圣陶先生的经典之作。作为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文章语言简洁而凝练,脉络层
人们常说“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读书,以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的教学,笔者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一、一篇课文也能折射出语文的价值  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
我让5个孩子试读《羽毛男孩》,并且提醒他们要坚持把这本小说读完。  强调“坚持”,是因为我感觉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会中途放弃。读《羽毛男孩》为什么会让我有这样的担忧呢?  1.故事的开头真的有点啰唆,“忽左忽右,就像一个普通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十二岁男孩子在给你讲一个故事”。故事到了11页左右,才渐入佳境。  2.很多时候,小说靠人物的对话推动情节,而对话的跳跃性又很强。如果你不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