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当前小学高段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基本情况,笔者根据一定的量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不堪入目,主要表现为:体育课堂成了纪律教育的“阵地”;体育课堂成了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机动使用的时间;体育教学没有按照课标进行,学生掌握的运动技能非常稀少,如大多数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基本投篮方法和运球技巧一知半解等;体育教师不作为,将传授基本运动技能的课堂变成了学生随意嬉戏的场所;学生对基本的运动知识(如奥运会相关项目的认知以及我国所擅长的主要体育运动项目等的了解)和安全运动常识等基本技能存在认知上的空白。这一系列异化现象,一方面为小学高段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不高提供了某种解释,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弊端。因此,要加强对小学高段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真正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必须将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取向拉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一、导学引知,丰富体育运动知识
运动技能是建立在对运动知识的全然了解基础上的有意识行为或活动产物,技能知识在运动技能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隐形指挥棒”的角色。试想,如果学生在学习篮球运动时,教师没有向学生讲解有关篮球的起源和发展、基本打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技能知识,那么学生就只能是跟着教师的示范,依葫芦画瓢,学习动作俨然成了出于动物本能的条件反射行为。
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优越期,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利用高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积极利用运动技能的训练机会,加强引导,传输技能知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激励下自主自觉地获取必备的运动技能知识。如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发展、举办规则以及中国在奥运会上的地位、成就和角色的认知;基本了解各种球类运动(篮球、乒乓球、足球、棒球、高尔夫球、羽毛球等)和田径运动的名称及其运动价值;学会观看体育比赛(如NBA、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及各种独立赛事等);能够认识到运动和锻炼的价值,并积极参与身体锻炼,且有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等。
二、习方知法,掌握体育运动技能
这里的“运动技能”不同于主题中所探讨的“运动技能”,主题中泛指的是一种运动综合技能的掌握,具体包括技能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安全技能三个维度的内容,而这里只用来专指运动技法等方法类的内容。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自身的知识技能系统也有了一定的框架模型,他们的可塑性和知识习得能力显现出特别强化的趋势,对操作类技能的学习极具好奇心。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及时关注学生的成长特征,利用学生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选取合乎小学高段学生学习的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的内容,精心创设各种环境和条件来促进学生学习,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识体育运动技能,基本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的一系列身体活动方法以及运动项目的技术组合动作等。
例如,在学习《蹲踞式跳远》时,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有关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外,如要注意动作连贯、蹬跳有力、身体协调等,还应当亲身示范助跑、踏跳、腾空和落地的所有动作和细节,再选取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反复示范,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和激励性评价,以帮助全体学生在“蹲踞式跳远”的运动技法的掌握上实现自身潜能的完全发挥。又如,在学习《篮球:行进间运球》时,为了让学生学到动作要领——五指分开,推按篮球的后半部,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进行原地示范运球教学,再分组让学生训练,最后带动学生连贯、协调地完成整套动作。
三、防危避险,提高安全运动能力
前面已探讨过,运动技能不是单纯指向身体运动的动作范畴,它除了包含具体的运动技能知识外,还包括对具体的安全运动技能的掌握。小学高段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但自控能力还远远不足,自身好动、活泼、爱玩的天性往往会使他们忘记运动背后潜藏的危险。因此,小学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安全意识和防范的知识和技能,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各种运动损伤(如扭伤、脱臼、烫伤、擦伤等)以及意外伤害(如中暑、落水、触电、中毒等),并时常为学生呈现各种危险标志,且将之列为考评的重要参照内容,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防危避险能力,加强运动的安全性。
例如,扭伤是小学高段学生在运动中常见的一种安全事故,教师应当将它作为一个运动安全普及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确:扭伤可分轻微和严重两种,学生在扭伤后应当通过试动来辨别是何种程度的伤害。扭伤后感到激烈疼痛,且运动困难的便是重伤,此时不可乱动,最好立即到医院就医;而扭伤后仍然能够正常活动的,可视为轻伤,避免激烈运动,不久便无大碍。此外,教师还应当向学生介绍冷敷和热敷以及药用的一般方法,以避免学生在不知情之下随便使用,加重病情。
总之,要改变当前小学高段体育教学片面注重运动项目介绍和“走过场”的不良现象,排除放任自由活动、占据体育课程时间等不作为的体育教学行为,我们就必须从思想层面上牢固树立体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将学生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培养、运动知识的掌握以及运动安全意识的养成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为学生良好、完善的体育运动技能的构建保驾护航。
(责编刘宇帆)
一、导学引知,丰富体育运动知识
运动技能是建立在对运动知识的全然了解基础上的有意识行为或活动产物,技能知识在运动技能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隐形指挥棒”的角色。试想,如果学生在学习篮球运动时,教师没有向学生讲解有关篮球的起源和发展、基本打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技能知识,那么学生就只能是跟着教师的示范,依葫芦画瓢,学习动作俨然成了出于动物本能的条件反射行为。
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优越期,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利用高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积极利用运动技能的训练机会,加强引导,传输技能知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激励下自主自觉地获取必备的运动技能知识。如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发展、举办规则以及中国在奥运会上的地位、成就和角色的认知;基本了解各种球类运动(篮球、乒乓球、足球、棒球、高尔夫球、羽毛球等)和田径运动的名称及其运动价值;学会观看体育比赛(如NBA、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及各种独立赛事等);能够认识到运动和锻炼的价值,并积极参与身体锻炼,且有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等。
二、习方知法,掌握体育运动技能
这里的“运动技能”不同于主题中所探讨的“运动技能”,主题中泛指的是一种运动综合技能的掌握,具体包括技能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安全技能三个维度的内容,而这里只用来专指运动技法等方法类的内容。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自身的知识技能系统也有了一定的框架模型,他们的可塑性和知识习得能力显现出特别强化的趋势,对操作类技能的学习极具好奇心。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及时关注学生的成长特征,利用学生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选取合乎小学高段学生学习的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的内容,精心创设各种环境和条件来促进学生学习,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识体育运动技能,基本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的一系列身体活动方法以及运动项目的技术组合动作等。
例如,在学习《蹲踞式跳远》时,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有关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外,如要注意动作连贯、蹬跳有力、身体协调等,还应当亲身示范助跑、踏跳、腾空和落地的所有动作和细节,再选取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反复示范,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和激励性评价,以帮助全体学生在“蹲踞式跳远”的运动技法的掌握上实现自身潜能的完全发挥。又如,在学习《篮球:行进间运球》时,为了让学生学到动作要领——五指分开,推按篮球的后半部,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进行原地示范运球教学,再分组让学生训练,最后带动学生连贯、协调地完成整套动作。
三、防危避险,提高安全运动能力
前面已探讨过,运动技能不是单纯指向身体运动的动作范畴,它除了包含具体的运动技能知识外,还包括对具体的安全运动技能的掌握。小学高段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但自控能力还远远不足,自身好动、活泼、爱玩的天性往往会使他们忘记运动背后潜藏的危险。因此,小学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安全意识和防范的知识和技能,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各种运动损伤(如扭伤、脱臼、烫伤、擦伤等)以及意外伤害(如中暑、落水、触电、中毒等),并时常为学生呈现各种危险标志,且将之列为考评的重要参照内容,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防危避险能力,加强运动的安全性。
例如,扭伤是小学高段学生在运动中常见的一种安全事故,教师应当将它作为一个运动安全普及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确:扭伤可分轻微和严重两种,学生在扭伤后应当通过试动来辨别是何种程度的伤害。扭伤后感到激烈疼痛,且运动困难的便是重伤,此时不可乱动,最好立即到医院就医;而扭伤后仍然能够正常活动的,可视为轻伤,避免激烈运动,不久便无大碍。此外,教师还应当向学生介绍冷敷和热敷以及药用的一般方法,以避免学生在不知情之下随便使用,加重病情。
总之,要改变当前小学高段体育教学片面注重运动项目介绍和“走过场”的不良现象,排除放任自由活动、占据体育课程时间等不作为的体育教学行为,我们就必须从思想层面上牢固树立体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将学生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培养、运动知识的掌握以及运动安全意识的养成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为学生良好、完善的体育运动技能的构建保驾护航。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