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表明,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构建数学之模引领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方法引领,倡导学生多途径多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之源泉。《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解决问题”除离不开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引领他们发现问题和创新性地去解决问题。而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去创新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一、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学会提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而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使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更能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品质批判性和深刻性活跃的体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与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矛盾时,会主动问一个“为什么”,此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须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意识到寻常现象的不寻常之处是思维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正是这种思维的品质促使学习不断质疑、解惑,从而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思维过程,而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则能使他们带着趣味性和价值性去学习,激发探求知识的灵感,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并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时,又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驱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
总之,教师应以激发学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为终,久而久之,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二、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模型,引领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一)让技能训练生活化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本信息建立联系,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二)让思维训练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
(三)让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引导,倡导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创新。
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熟悉生活,丰富学生的积累和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拓展解决问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要积极采取有效方略,促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亲自获得体验;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原理、思想和方法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有长足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面对丰富多彩的实际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方略:积极引领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增强问题意识;构建生活化数学之模,让学生充分“熟悉”生活和理解各种信息,学会多途径去解决问题;注重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究思路方法,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熟练或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之源泉。《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解决问题”除离不开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引领他们发现问题和创新性地去解决问题。而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去创新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一、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学会提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而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使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更能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品质批判性和深刻性活跃的体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与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矛盾时,会主动问一个“为什么”,此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须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意识到寻常现象的不寻常之处是思维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正是这种思维的品质促使学习不断质疑、解惑,从而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思维过程,而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则能使他们带着趣味性和价值性去学习,激发探求知识的灵感,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并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时,又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驱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
总之,教师应以激发学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为终,久而久之,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二、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模型,引领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一)让技能训练生活化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本信息建立联系,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二)让思维训练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
(三)让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重视数学学习方法的引导,倡导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创新。
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熟悉生活,丰富学生的积累和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拓展解决问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要积极采取有效方略,促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亲自获得体验;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原理、思想和方法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有长足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面对丰富多彩的实际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方略:积极引领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增强问题意识;构建生活化数学之模,让学生充分“熟悉”生活和理解各种信息,学会多途径去解决问题;注重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究思路方法,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熟练或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