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级是中年级的开始,也是联接高年级的关键时候。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在低年级加大的识字量,这正是为中年级的大量课外阅读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一年的课外阅读指导得巧妙,会使得学生学习语文更加自信,学得也会更加轻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的研究不少,他清晰地阐述过:“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1)。
当二年级的学生进入三年级后,他们的语文学习情况就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习作在检测试卷上的出现,我们很容易看到孩子变化的表象:一些学生的成绩和一二年级的时候没有太大的变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有增无减;一些学生的成绩和一二年级的时候就相差很远了,学习语文起来自然提不起劲,没有自信了。这些表象背后有着一个众所周知的因素——课外阅读。只要稍做调查就会发现:一二年级依靠聪明就可以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平时课外阅读不多或者是没有课外阅读,升入三年级后学习语文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而平时爱看书的学生,课堂上的字词句在课外阅读中得到了消化,课外阅读又丰富了语言和智力背景,自然就获得成就感。
一厢情愿是笨方法
我从一年级开始就带着同一个班,升人三年级后,自然而然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的重视。学期开始,我就拿出自己的藏书《爱的教育》展示给学生看。课堂上,我简单的介绍了这本书的作者,告诉学生这本书被翻译过多国文字出版,是一本很有名的书,书中的故事很吸引人。之后,还真看到有学生买了这本书来看。可是,那些不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似乎觉得这事与他无关。和他们交谈才知道,他们根本就不想去买这样一本只有几幅插图的厚厚的书来看,看起来太累了。我仍然不死心,对他们说:你仔细地读读第一篇就会想看第二篇了……他们还是一个劲地摇头不愿意接受。
诱惑是必要的
接下来,我自动放弃了这样的指导方法。当然我还是肯定了那几个买了《爱的教育》并认真阅读的学生。课外阅读队伍中是需要“领头羊”的。我在参与了学校开展的亲子阅读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了解了更多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从中我首选了我国儿童文学作品《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这次,我没有直截了当将书摆在学生面前做一个推销员。我是这样做的:一节语文上,我有意利用剩余的几分钟时间,我郑重地和学生说,我要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这本书给你们听。然后,我开始读了,当然几分钟的时间读的内容多不了,读到他们刚入神的时候,无奈下课铃响了。这下,在叹息中,我和学生不得不停止了阅读。不过,心急的学生在放学后就去了书店买到了这本书,一睹为快。而对课外阅读慢热的学生呢,我还是安排了连续几次的全班共同听我读书的活动。这时,有的学生因为阅读速度快,已经看完了整本书。我就建议还有没买这本书的学生向同学借来读读,告诉他们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因为这段时间大部分学生都在读同一本书,课间的时候,同学之间讨论的也都离不开书中那越来越小的爸爸和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情。看到这个诱惑的势头来得不错,我又如此翻版,诱惑学生看起了《亲爱的汉修先生》、《爷爷铁床下的秘室》、《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等等。
推波助澜是智慧
自从我时而不时地给学生以读的形式向他们介绍新书后,班级确实形成了一股阅读课外书的热潮。当然是潮的话,就会面临潮涨潮落。喜欢课外阅读的中坚分子总是不会动摇的,而刚刚培养起来的课外阅读新粉丝呢,他们会在家庭作业多、家庭活动频繁,又没有有效的监督的多种复杂情况下,热情慢慢地冷却。这个时候,推波助澜就尤为显得重要了。做法一:借助他们手头上有的《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课外的一长段时间内共阅读。然后,让学生充当小考官试着出一份小测试,来考考其他同学是否完成阅读了。这个任务一下啊,大部分学生纷纷进入了角色,甚至连不大爱课外阅读的学生也有了动力。嘿嘿……平日都是被检测者,现在来了个“农奴”翻身的机会,谁不想好好享受一下啊。做法二:这个做法不是本人原创,但是其中的智慧是不得不钦佩。和这位同事聊天时,我们谈到了如何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更持久一些。这位同事坦然地说:对于课外阅读兴趣不浓的学生,让他们一直保持很好的阅读热情是件头痛的事情。不过,有个小招术她经常使用,效果还是不错的。她向学生介绍一本新书时,非常注意自己的语言,用非常非常富有感染力的话来介绍。告诉学生这本书是多么多么地好看。并强调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被深深地吸引了。三年级的学生啊,尊敬老师、崇拜老师、乐意接受老师教导的自然倾向即“向师性”是不可低估的。这位同事说,经她这么一“鼓吹”,班上的课外阅读队伍就越来越壮大了。看来,指导课外阅读时,语文老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力大着呢。做法三:组织学生与好朋友同读一本书。推行这个做法的初期,我所想到的只是两个人一起看或轮流看同一本书,多少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没想到,几番阅读下来,学生不仅收获到了阅读的快乐,同时,他们之间的友谊树也成长得更好了。“阅读”成了“悦”读了。
有些学生需要扶着走
“有些学生”指的是有阅读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只爱看图多少字的课外书,就是爱看漫画之类的书;有的根本不爱看课外书。阅读困难,语文学习也就困难了。这些学生阅读的速度成了他们的绊脚石。阅读速度慢,阅读起来就容易疲劳。容易疲劳,阅读的兴趣就越提不起来。面对这些问题,我想到了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受重视的是他倡议的可能发展区(或叫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所谓可能发展区,维果茨基的说法,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 (2)。那么这些学生的可能发展区应该怎么把握呢?在网上搜索答案的时候,“阅读桥梁书”这个词走进了我的视野。“阅读桥梁书”是为鼓励中年级学生独立阅读,出版了文字较绘本多,图画较绘本少的一类书,这被称为“桥梁书”(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阅读之间,文图比例大约1∶1)。桥梁书以培养阅读兴趣、锻炼阅读能力为目标。它是针对阅读过渡期(小学中低年级为主)的儿童专门设计的读物。例如《恶狼,妖怪,快滚开》、《去北京演出的妈妈》、《三颗“小露珠”》、《小姑娘、狮子和老熊》、《两个好朋友》、《两个好朋友的争吵》、《换个妈妈会怎样》等等。我把这些书推荐给阅读困难的学生,从他们的目光中,我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一天一本这样的课外书读下来,这些学生的成就感就来了,阅读的兴趣也浓厚了。
最后,我很想说:学生不需要为课外阅读而苦恼,凡是因为课外阅读而感到痛苦的学生,都是因为他没有遇到正确的引导。只要方法变一变,学生课外阅读就可能变得轻松愉快。“悦”读人生就这样开始了。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第202页。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2000年10月第二次印刷,116页。
当二年级的学生进入三年级后,他们的语文学习情况就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习作在检测试卷上的出现,我们很容易看到孩子变化的表象:一些学生的成绩和一二年级的时候没有太大的变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有增无减;一些学生的成绩和一二年级的时候就相差很远了,学习语文起来自然提不起劲,没有自信了。这些表象背后有着一个众所周知的因素——课外阅读。只要稍做调查就会发现:一二年级依靠聪明就可以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平时课外阅读不多或者是没有课外阅读,升入三年级后学习语文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而平时爱看书的学生,课堂上的字词句在课外阅读中得到了消化,课外阅读又丰富了语言和智力背景,自然就获得成就感。
一厢情愿是笨方法
我从一年级开始就带着同一个班,升人三年级后,自然而然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的重视。学期开始,我就拿出自己的藏书《爱的教育》展示给学生看。课堂上,我简单的介绍了这本书的作者,告诉学生这本书被翻译过多国文字出版,是一本很有名的书,书中的故事很吸引人。之后,还真看到有学生买了这本书来看。可是,那些不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似乎觉得这事与他无关。和他们交谈才知道,他们根本就不想去买这样一本只有几幅插图的厚厚的书来看,看起来太累了。我仍然不死心,对他们说:你仔细地读读第一篇就会想看第二篇了……他们还是一个劲地摇头不愿意接受。
诱惑是必要的
接下来,我自动放弃了这样的指导方法。当然我还是肯定了那几个买了《爱的教育》并认真阅读的学生。课外阅读队伍中是需要“领头羊”的。我在参与了学校开展的亲子阅读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了解了更多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从中我首选了我国儿童文学作品《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这次,我没有直截了当将书摆在学生面前做一个推销员。我是这样做的:一节语文上,我有意利用剩余的几分钟时间,我郑重地和学生说,我要读《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这本书给你们听。然后,我开始读了,当然几分钟的时间读的内容多不了,读到他们刚入神的时候,无奈下课铃响了。这下,在叹息中,我和学生不得不停止了阅读。不过,心急的学生在放学后就去了书店买到了这本书,一睹为快。而对课外阅读慢热的学生呢,我还是安排了连续几次的全班共同听我读书的活动。这时,有的学生因为阅读速度快,已经看完了整本书。我就建议还有没买这本书的学生向同学借来读读,告诉他们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因为这段时间大部分学生都在读同一本书,课间的时候,同学之间讨论的也都离不开书中那越来越小的爸爸和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情。看到这个诱惑的势头来得不错,我又如此翻版,诱惑学生看起了《亲爱的汉修先生》、《爷爷铁床下的秘室》、《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等等。
推波助澜是智慧
自从我时而不时地给学生以读的形式向他们介绍新书后,班级确实形成了一股阅读课外书的热潮。当然是潮的话,就会面临潮涨潮落。喜欢课外阅读的中坚分子总是不会动摇的,而刚刚培养起来的课外阅读新粉丝呢,他们会在家庭作业多、家庭活动频繁,又没有有效的监督的多种复杂情况下,热情慢慢地冷却。这个时候,推波助澜就尤为显得重要了。做法一:借助他们手头上有的《三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课外的一长段时间内共阅读。然后,让学生充当小考官试着出一份小测试,来考考其他同学是否完成阅读了。这个任务一下啊,大部分学生纷纷进入了角色,甚至连不大爱课外阅读的学生也有了动力。嘿嘿……平日都是被检测者,现在来了个“农奴”翻身的机会,谁不想好好享受一下啊。做法二:这个做法不是本人原创,但是其中的智慧是不得不钦佩。和这位同事聊天时,我们谈到了如何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更持久一些。这位同事坦然地说:对于课外阅读兴趣不浓的学生,让他们一直保持很好的阅读热情是件头痛的事情。不过,有个小招术她经常使用,效果还是不错的。她向学生介绍一本新书时,非常注意自己的语言,用非常非常富有感染力的话来介绍。告诉学生这本书是多么多么地好看。并强调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被深深地吸引了。三年级的学生啊,尊敬老师、崇拜老师、乐意接受老师教导的自然倾向即“向师性”是不可低估的。这位同事说,经她这么一“鼓吹”,班上的课外阅读队伍就越来越壮大了。看来,指导课外阅读时,语文老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力大着呢。做法三:组织学生与好朋友同读一本书。推行这个做法的初期,我所想到的只是两个人一起看或轮流看同一本书,多少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没想到,几番阅读下来,学生不仅收获到了阅读的快乐,同时,他们之间的友谊树也成长得更好了。“阅读”成了“悦”读了。
有些学生需要扶着走
“有些学生”指的是有阅读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只爱看图多少字的课外书,就是爱看漫画之类的书;有的根本不爱看课外书。阅读困难,语文学习也就困难了。这些学生阅读的速度成了他们的绊脚石。阅读速度慢,阅读起来就容易疲劳。容易疲劳,阅读的兴趣就越提不起来。面对这些问题,我想到了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受重视的是他倡议的可能发展区(或叫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所谓可能发展区,维果茨基的说法,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 (2)。那么这些学生的可能发展区应该怎么把握呢?在网上搜索答案的时候,“阅读桥梁书”这个词走进了我的视野。“阅读桥梁书”是为鼓励中年级学生独立阅读,出版了文字较绘本多,图画较绘本少的一类书,这被称为“桥梁书”(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阅读之间,文图比例大约1∶1)。桥梁书以培养阅读兴趣、锻炼阅读能力为目标。它是针对阅读过渡期(小学中低年级为主)的儿童专门设计的读物。例如《恶狼,妖怪,快滚开》、《去北京演出的妈妈》、《三颗“小露珠”》、《小姑娘、狮子和老熊》、《两个好朋友》、《两个好朋友的争吵》、《换个妈妈会怎样》等等。我把这些书推荐给阅读困难的学生,从他们的目光中,我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一天一本这样的课外书读下来,这些学生的成就感就来了,阅读的兴趣也浓厚了。
最后,我很想说:学生不需要为课外阅读而苦恼,凡是因为课外阅读而感到痛苦的学生,都是因为他没有遇到正确的引导。只要方法变一变,学生课外阅读就可能变得轻松愉快。“悦”读人生就这样开始了。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第202页。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2000年10月第二次印刷,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