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书中图片,可以直观再现历史知识;鲜明反映事件性质;真实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让历史鲜活起来。从而构建有效课堂,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图片;直观再现;事件性质;内心情感
著名电影演员沈丹萍说过:“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你是聪明的教育人;知道教育实际上是什么,说明你是有教育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教育结果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教育才能的人。”“怎样使教育结果变得更好”这和新课改倡导的人人乐学、善学,使学生都能共同讨论,合作探究,异曲同工,如出一辙。
“孩子不需要改造,只需要引导。”(梁启超语)在课堂上,如何巧妙引导学生认识图片对历史教学的作用,是笔者十几年来一直用心探讨的问题。现将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呈现出来,敬请各位专家斧正。
图片对历史教学的作用主要有:
一、图片直观再现了历史知识
“教师是主导作用,益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语)在学习七(上)历史第三主题第9课《秦朝的统一》时,笔者巧妙利用了书中的图片,设计以下问题:
这两幅图片直观再现了哪些历史知识?分别是哪些方面的措施?如没有这些措施,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学生异口同声:经济上,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不仅如此,“秦朝货币示意图”更向学生直观再现了统一的货币形状:圆形方孔,而“秦统一文字示意图”则向学生形象展示了小篆“马”字的写法。这样,课堂上巧用书中资源,改变了老师喋喋不休,学生默默聆听的现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构建高效课堂,何乐而不为?
二、图片鲜明地反映了事件的性质
“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是的,怎样让学生轻松获得基础知识?怎样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图片会给我们一个简洁有力的回答。
九(下)历史第二主题第7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一个子目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教材交代了巴黎和会的时间、地点、性质、操纵国等问题。性质:战胜国分赃是难点。这时,请学生看《巴黎和会》会场,看图说话。接着,教师交代背景。一战后,战胜国要求召开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战后世界格局的会议,它隐含着尖锐的矛盾。从时间、地点的安排上,一开始就充满了浓烈的复仇意味。图中人物表情各异:有踌躇满志、侃侃而谈的;有托腮沉思、寻找对策的;有左顾右盼、见机行事的。大都心怀鬼胎,打着各自的如意算盘,丑恶的分赃嘴脸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样,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技能,还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深刻理解巴黎和会。
三、图片真实反映人们的内心情感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阿—托尔斯泰语)
九(下)历史第七主题第21课《现代文学艺术成就》中,请学生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并提出问题:作品内容?画家的情感?这是难点。先补充背景,再和学生一起探讨。格尔尼卡(一个小镇)在西班牙内战期间,遭到德国法西斯的狂轰滥炸,短短15分钟,炸死几千人,法西斯兽行令人发指。毕加索听到这场骇人听闻的惨剧后,怀着极其愤怒的心情完成这部作品。画面上一片混乱、惊恐:有受摧残的女人、抱着死去孩子的母亲、刺穿肚子的马、握剑倒下的战士等。总之灰色的背景呈现出:人、兽四肢分裂,痛苦不堪;房屋,断瓦残垣,支离破碎。整幅作品,我们没看到一枚炮弹,也没看到一滴鲜血,但我们分明听到了毕加索的声声控诉。听到了他向全人类的呐喊: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这样的图片,真实表达了人们的爱憎情感,凝固的画面,反映了鲜活、灵动的历史,虽惨不忍睹,但经久难忘。
教材中图片很多。只要你是有心人,俯拾皆是。它们或直观再现历史知识;或鲜明反映事件性质;或真实反映人们的内心情感……可惜,有些老师忽视甚至漠视了这些资源,将历史课上的苍白无力。愿这篇论文对所有老师都是一个善意的提醒。
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悟性之学,启迪之学。只要你用心,陈述史实也可以妙语连珠,营造场景也可以惊心动魄,反思历史也可以借古讽今。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激活课堂,激扬生命,激励青春,积极进取,全力以赴,将一个个凝固的画面,幻化为灵动的历史,使它鲜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庞春盈.《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春风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1日.P296、P289
[2]梁川.《名人明言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P200、P75
[3]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P114、P129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中学部))
【关键词】图片;直观再现;事件性质;内心情感
著名电影演员沈丹萍说过:“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你是聪明的教育人;知道教育实际上是什么,说明你是有教育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教育结果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教育才能的人。”“怎样使教育结果变得更好”这和新课改倡导的人人乐学、善学,使学生都能共同讨论,合作探究,异曲同工,如出一辙。
“孩子不需要改造,只需要引导。”(梁启超语)在课堂上,如何巧妙引导学生认识图片对历史教学的作用,是笔者十几年来一直用心探讨的问题。现将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呈现出来,敬请各位专家斧正。
图片对历史教学的作用主要有:
一、图片直观再现了历史知识
“教师是主导作用,益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语)在学习七(上)历史第三主题第9课《秦朝的统一》时,笔者巧妙利用了书中的图片,设计以下问题:
这两幅图片直观再现了哪些历史知识?分别是哪些方面的措施?如没有这些措施,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学生异口同声:经济上,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不仅如此,“秦朝货币示意图”更向学生直观再现了统一的货币形状:圆形方孔,而“秦统一文字示意图”则向学生形象展示了小篆“马”字的写法。这样,课堂上巧用书中资源,改变了老师喋喋不休,学生默默聆听的现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构建高效课堂,何乐而不为?
二、图片鲜明地反映了事件的性质
“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是的,怎样让学生轻松获得基础知识?怎样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图片会给我们一个简洁有力的回答。
九(下)历史第二主题第7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一个子目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教材交代了巴黎和会的时间、地点、性质、操纵国等问题。性质:战胜国分赃是难点。这时,请学生看《巴黎和会》会场,看图说话。接着,教师交代背景。一战后,战胜国要求召开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战后世界格局的会议,它隐含着尖锐的矛盾。从时间、地点的安排上,一开始就充满了浓烈的复仇意味。图中人物表情各异:有踌躇满志、侃侃而谈的;有托腮沉思、寻找对策的;有左顾右盼、见机行事的。大都心怀鬼胎,打着各自的如意算盘,丑恶的分赃嘴脸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样,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技能,还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深刻理解巴黎和会。
三、图片真实反映人们的内心情感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阿—托尔斯泰语)
九(下)历史第七主题第21课《现代文学艺术成就》中,请学生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并提出问题:作品内容?画家的情感?这是难点。先补充背景,再和学生一起探讨。格尔尼卡(一个小镇)在西班牙内战期间,遭到德国法西斯的狂轰滥炸,短短15分钟,炸死几千人,法西斯兽行令人发指。毕加索听到这场骇人听闻的惨剧后,怀着极其愤怒的心情完成这部作品。画面上一片混乱、惊恐:有受摧残的女人、抱着死去孩子的母亲、刺穿肚子的马、握剑倒下的战士等。总之灰色的背景呈现出:人、兽四肢分裂,痛苦不堪;房屋,断瓦残垣,支离破碎。整幅作品,我们没看到一枚炮弹,也没看到一滴鲜血,但我们分明听到了毕加索的声声控诉。听到了他向全人类的呐喊: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这样的图片,真实表达了人们的爱憎情感,凝固的画面,反映了鲜活、灵动的历史,虽惨不忍睹,但经久难忘。
教材中图片很多。只要你是有心人,俯拾皆是。它们或直观再现历史知识;或鲜明反映事件性质;或真实反映人们的内心情感……可惜,有些老师忽视甚至漠视了这些资源,将历史课上的苍白无力。愿这篇论文对所有老师都是一个善意的提醒。
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悟性之学,启迪之学。只要你用心,陈述史实也可以妙语连珠,营造场景也可以惊心动魄,反思历史也可以借古讽今。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激活课堂,激扬生命,激励青春,积极进取,全力以赴,将一个个凝固的画面,幻化为灵动的历史,使它鲜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庞春盈.《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春风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1日.P296、P289
[2]梁川.《名人明言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P200、P75
[3]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原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P114、P129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中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