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入选教材的文章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并积极地开掘,它将是学生说话的一座富矿。笔者尝试结合文言文教学,对训练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开掘;口语;训练
前言
文言文教学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片面追求文言文阅读应试对策,把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忽视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素养的整体功能。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因年代久远的关系,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太大,他们深感学习之难;还有的同学认为,文言文与我们这个时代距离太远,与生活关系不大,学而无用;有的甚至认为中职语文应该取消文言文。
基于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既然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毫不实用,一些专家也认为“文言文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生命力”,我们何不抓住“实用”来做文章,让中职文言文焕发出“实用”的生命活力呢?
其实,文言文虽为前世之作,但它并没有随古人的消逝而湮没,相反,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往往有其经典性,文质兼美。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并积极挖掘,它将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一座丰富的宝藏。笔者尝试结合文言文教学,对训练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探讨。
一、通过学习文言文,丰富语言积累,提升交际效果
中国的古文化源远流长,文言词语中蕴含着无尽的宝藏。对中职学生而言,它也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文言文的言简意丰,遣词造句的考究,深刻的思想性等都是他们说话的丰富营养。名家名篇的语言不仅规范典雅,而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白话文所不能替代的独有优势。诸如:《赤壁赋》中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 《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还有《琵琶行》中的“别有幽(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步出夏门行》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千古佳句,至今犹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学习文言文还可以积累成语,积淀语言。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既言简意赅而又博大精深,以其表达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成语的流传大部分来源于古代的文献典籍。例如从孟子的文章中就可提炼出不少常用的成语,诸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一暴十寒、出类拔萃、左右逢源等;通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学生可以掌握以下成语:完璧归赵、价值连城、布衣之交、刎颈之交、两虎相争等;而在《劝学》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找出这些成语:青出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生常记常背这些名篇佳作中新鲜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感受其中喷薄而出的思想情感,呼之欲出的艺术魅力。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仓库就会变得丰富起来。不仅写文章得心应手,而且讲起话来也能出口成章,文采斐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
现实生活中,虽然人们不用文言文沟通了,但在生活中,文言文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许多精彩的表达,许多成语典故和精辟论述,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文言文高度的概括力在很多场合大放异彩。例如:一位学生以“问”为话题这样说道:“……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人遇到问题,喜欢刨根问底,一定要弄个明白。而有的人却害怕问题,不敢正视问题,更不愿意提出问题。孔子曾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告诫我们,只有好问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清代刘开说得好:“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也!”
像这样,能够适时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进行论证说理,赋予内容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将使谈吐言辞缜密且具有说服力,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起到很好的交流效果,人际交往的层次也随之提升。
二、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习惯,它的获得依赖于长期的语文实践。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真知灼见,提示了文言文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例如,朗读《鸿门宴》时,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学生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反复朗读之后,平时难以讲清的语言规律、搭配习惯等语感难题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不仅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脱口而出,旁征博引,从而达到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2.学习和借鉴古人语言技巧,增强口语魅力
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常会对古人高超的说话艺术拍案叫绝。在威风八面的秦王面前,蔺相如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的阴谋,使和氏璧平安归赵;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劝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他们高超的语言艺术,委婉曲折之中,饱含深刻与犀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体现了他们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赏析文中人物的说话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无裨益。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形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因此,我们教授文言文,不能仅停留在落实字词句上,而应在掌握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涵,研讨文中展示的高超的语言艺术,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口语能力。
例如在《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唐雎婉言拒绝秦王的说话技巧”,向学生讲授“拒绝的艺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当初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唐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
一位学生模仿唐雎,这样拒绝朋友的邀请:“这部电影是新影片,我也很想看,可是明天要上课,我还有不少作业要做,电影只好割爱了,真对不起。”用其他的事推掉不愿意做的事,是最常见的拒绝方式。通过训练,学生懂得了拒绝也是一门艺术,只要拒绝是真诚的、合理的,就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同样,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我向学生讲授“委婉术”, 邹忌的讽谏之法确实有效,他首先分析了妻、妾、客“美我”的原因是“私我”、“畏我”、“有求于我”,自己因而受到了欺骗。接着启发齐威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由此推出,国君听到的常常是溢美之辞,以致受到蒙蔽。这里,邹忌没有直接批评齐威王,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邹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学生学习了邹忌的劝谏艺术,在批评同学时,不再直白地说:“你为什么这么笨?出这样的错误……”,而换成婉转的说法:“你出这样的错,可能是不小心,缺乏经验造成的,与你能力没有关系……”,而“你必须听我的,改变那种做法,否则……”,这种命令式的口吻变成了既客观又艺术的说法:“这种做法不符合学校规定,会带来很多麻烦,我们看看怎样做才更好。”经过有关“委婉术”的专题训练,同学们懂得了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人们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对方也会愉快接受。
在讲授《晏子谏杀烛邹》这篇课文时,我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齐景公因为烛邹没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给烛邹委婉地列举了三条罪状,其实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齐景公的声誉,并造成极坏的影响。景公明白了晏子的言外之意,结果没有杀烛邹。
教学中,我设计了“听话听音”的比赛环节,教师读,学生听,小组抢答,其他组学生评价,教师判断正误。这是在比赛中教師给出的其中的一个题目:“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莱特兄弟在试飞成功后前往欧洲旅行,在法国举行的一次酒会上,各界人士纷纷要莱特兄弟演讲,莱特无奈,只说了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问题:莱特这样说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通过比赛,学生理解了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既要注意自己的言辞,有时候也需要揣摩别人话中的弦外之音, 这样才不会造成尴尬的局面。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这句话强调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在别处有广泛适应性,学生才能学得有动力,学得有效率。
结语
结合文言文教学,培养中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我较好地解决了中职文言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分隔的状况,突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与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受益匪浅,学生、家长普遍感到满意。在2009年6月我对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结合口语交际训练,自己的口才有明显提高,其中5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对07、08级实习生的询问调查,大多数学生反馈口语交际的训练使自己更能胜任工作岗位。在2010广州市第二届美文朗诵表演大赛中,我辅导的参赛队取得了该大赛三等奖的较好成绩。
我们改革文言文教学,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如何深入认识和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运用到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为文言文教学寻找出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宝初.文言文教学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3]潘庆玉.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
[4]吕叔湘.谈语言的学习与教学.商务印书馆1983
[5]王刚.交往中听与说的技巧.第一版.地震出版社.2006:1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
【关键词】文言文;开掘;口语;训练
前言
文言文教学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片面追求文言文阅读应试对策,把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忽视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素养的整体功能。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因年代久远的关系,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太大,他们深感学习之难;还有的同学认为,文言文与我们这个时代距离太远,与生活关系不大,学而无用;有的甚至认为中职语文应该取消文言文。
基于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既然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毫不实用,一些专家也认为“文言文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生命力”,我们何不抓住“实用”来做文章,让中职文言文焕发出“实用”的生命活力呢?
其实,文言文虽为前世之作,但它并没有随古人的消逝而湮没,相反,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往往有其经典性,文质兼美。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并积极挖掘,它将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一座丰富的宝藏。笔者尝试结合文言文教学,对训练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探讨。
一、通过学习文言文,丰富语言积累,提升交际效果
中国的古文化源远流长,文言词语中蕴含着无尽的宝藏。对中职学生而言,它也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文言文的言简意丰,遣词造句的考究,深刻的思想性等都是他们说话的丰富营养。名家名篇的语言不仅规范典雅,而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白话文所不能替代的独有优势。诸如:《赤壁赋》中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 《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还有《琵琶行》中的“别有幽(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步出夏门行》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千古佳句,至今犹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学习文言文还可以积累成语,积淀语言。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既言简意赅而又博大精深,以其表达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成语的流传大部分来源于古代的文献典籍。例如从孟子的文章中就可提炼出不少常用的成语,诸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一暴十寒、出类拔萃、左右逢源等;通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学生可以掌握以下成语:完璧归赵、价值连城、布衣之交、刎颈之交、两虎相争等;而在《劝学》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找出这些成语:青出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生常记常背这些名篇佳作中新鲜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感受其中喷薄而出的思想情感,呼之欲出的艺术魅力。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仓库就会变得丰富起来。不仅写文章得心应手,而且讲起话来也能出口成章,文采斐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
现实生活中,虽然人们不用文言文沟通了,但在生活中,文言文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许多精彩的表达,许多成语典故和精辟论述,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文言文高度的概括力在很多场合大放异彩。例如:一位学生以“问”为话题这样说道:“……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人遇到问题,喜欢刨根问底,一定要弄个明白。而有的人却害怕问题,不敢正视问题,更不愿意提出问题。孔子曾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告诫我们,只有好问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清代刘开说得好:“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也!”
像这样,能够适时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进行论证说理,赋予内容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将使谈吐言辞缜密且具有说服力,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起到很好的交流效果,人际交往的层次也随之提升。
二、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习惯,它的获得依赖于长期的语文实践。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真知灼见,提示了文言文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例如,朗读《鸿门宴》时,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学生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反复朗读之后,平时难以讲清的语言规律、搭配习惯等语感难题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不仅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脱口而出,旁征博引,从而达到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2.学习和借鉴古人语言技巧,增强口语魅力
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常会对古人高超的说话艺术拍案叫绝。在威风八面的秦王面前,蔺相如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的阴谋,使和氏璧平安归赵;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劝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他们高超的语言艺术,委婉曲折之中,饱含深刻与犀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体现了他们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赏析文中人物的说话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无裨益。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形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因此,我们教授文言文,不能仅停留在落实字词句上,而应在掌握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涵,研讨文中展示的高超的语言艺术,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口语能力。
例如在《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唐雎婉言拒绝秦王的说话技巧”,向学生讲授“拒绝的艺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当初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唐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
一位学生模仿唐雎,这样拒绝朋友的邀请:“这部电影是新影片,我也很想看,可是明天要上课,我还有不少作业要做,电影只好割爱了,真对不起。”用其他的事推掉不愿意做的事,是最常见的拒绝方式。通过训练,学生懂得了拒绝也是一门艺术,只要拒绝是真诚的、合理的,就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同样,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我向学生讲授“委婉术”, 邹忌的讽谏之法确实有效,他首先分析了妻、妾、客“美我”的原因是“私我”、“畏我”、“有求于我”,自己因而受到了欺骗。接着启发齐威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由此推出,国君听到的常常是溢美之辞,以致受到蒙蔽。这里,邹忌没有直接批评齐威王,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邹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学生学习了邹忌的劝谏艺术,在批评同学时,不再直白地说:“你为什么这么笨?出这样的错误……”,而换成婉转的说法:“你出这样的错,可能是不小心,缺乏经验造成的,与你能力没有关系……”,而“你必须听我的,改变那种做法,否则……”,这种命令式的口吻变成了既客观又艺术的说法:“这种做法不符合学校规定,会带来很多麻烦,我们看看怎样做才更好。”经过有关“委婉术”的专题训练,同学们懂得了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人们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对方也会愉快接受。
在讲授《晏子谏杀烛邹》这篇课文时,我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齐景公因为烛邹没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给烛邹委婉地列举了三条罪状,其实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齐景公的声誉,并造成极坏的影响。景公明白了晏子的言外之意,结果没有杀烛邹。
教学中,我设计了“听话听音”的比赛环节,教师读,学生听,小组抢答,其他组学生评价,教师判断正误。这是在比赛中教師给出的其中的一个题目:“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莱特兄弟在试飞成功后前往欧洲旅行,在法国举行的一次酒会上,各界人士纷纷要莱特兄弟演讲,莱特无奈,只说了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问题:莱特这样说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通过比赛,学生理解了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既要注意自己的言辞,有时候也需要揣摩别人话中的弦外之音, 这样才不会造成尴尬的局面。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这句话强调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在别处有广泛适应性,学生才能学得有动力,学得有效率。
结语
结合文言文教学,培养中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我较好地解决了中职文言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分隔的状况,突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与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受益匪浅,学生、家长普遍感到满意。在2009年6月我对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结合口语交际训练,自己的口才有明显提高,其中5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对07、08级实习生的询问调查,大多数学生反馈口语交际的训练使自己更能胜任工作岗位。在2010广州市第二届美文朗诵表演大赛中,我辅导的参赛队取得了该大赛三等奖的较好成绩。
我们改革文言文教学,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如何深入认识和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运用到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为文言文教学寻找出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宝初.文言文教学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3]潘庆玉.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
[4]吕叔湘.谈语言的学习与教学.商务印书馆1983
[5]王刚.交往中听与说的技巧.第一版.地震出版社.2006:1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