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探索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daruanjiand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能力指的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等。语用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语用教学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语用缺失的现象,教师认为语文课应该包罗万象,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繁杂,出现了不少和语文相关性较小甚至无关的内容,这便产生了“伪语文”的问题,大大影响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上,积极构建语用课堂,促使学生发展基本能力和素养。
  一、推敲句式,分析表达效果
  语用意识首先表现在对于文章中语用训练点的敏锐捕捉上。一个语用意识高的学生,往往对文章中的特殊句式比较敏感,能体会到长句、短句在表达情绪上的不同之处,能体会到重复出现的句式对于文章重点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关注文章中的句式,找一下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句式,然后结合上下文品味该句式的特殊表达效果,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有能力的学生还可鼓励他们尝试在自己写作的时候运用类似的句式,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统编本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中运用了不少具有特色的句子,让文章变得生动形象。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大家找一下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比较生动形象呢?”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归纳整理,让学生看看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特点。有学生将“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等句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发现它们都将石头比喻成了其他的生物,写出了该石头在形状上的特点。“大家注意一下这些句子的动词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发现这些句子的动词是“好像、像、变成”这一类的词语。“这些动词都是比喻句中常用的动词。”此时学生对比喻句的特点已经有所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模仿课文的句式展开仿写,看看谁能造出更为生动形象的句子。有学生便造出了“细长的石头好像一根竹笋”等句子。
  有学者认为语用就是利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满足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这其中包括了对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运用。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自主掌握各种句式,只有通过阅读和推敲才能掌握句式,此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逐步拓展到对句子组合、段落结构的推敲上,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提取标点,探究隐性含义
  不少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往往只关注了文字部分,却忽略了标点符号。其实,一些特殊的标点符号在句子中可能会有一些隐性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课文中的标点符号,说说这些标点符号是否能替换成其他的符号,并说说替换后文章的意思是否还能保持一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关注标点符号,并在自主使用标点符号的时候进行斟酌选择。
  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千人糕》一文中有不少标点符号都耐人寻味,若能指导学生将其提取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中的隐性含义,则能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感悟。“‘什么是千人糕?’和‘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这两个句子里都用了问号,那么,它们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将这两个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进行理解,发现:第一个句子是真的疑问,因为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千人糕;第二个句子其实并没有疑问的意思,是孩子在反问,因为孩子认为这糕的味道不会有什么特别。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关注:“‘这就是平常吃的米糕嘛!’这里的感叹号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吗?”学生认为:“这里的感叹号表示孩子认为这就是普通的米糕,和其他的米糕没有特别的地方。”“那么这米糕究竟是不是特别的米糕呢?在文章中描写米糕的句子里用了几个省略号,你觉得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学生有所感悟:“这些省略号表示米糕还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太多了,作者说不完,所以用省略号。这样就强调了‘千人糕’这个名字。”通过这番分析,学生发现看似普通的标点符号可能蕴含着特别的含义。
  学习语文还应该着眼在文字形式上,而不应仅仅着眼在内容上。标点符号是很多学生容易忽略的一个语言形式,导致很多学生在使用标点时出现错误。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标点符号,并思考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个性复述,感受人物命运
  个性化的复述活动是一种能让学生快速记忆文章的内容、感受作品人物形象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现作品中的人物,体现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然后和同伴进行交流,说说该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变化,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共鸣,读懂作品。
  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刻画了英雄人物大禹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个性化的复述活动,让学生具体说说大禹是怎样的人。由于文章中没有详细介绍大禹的内心情感,也没有介绍周围人对大禹的评价,所以在学生展开个性复述时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想象一下,将文章中的留白处补充起来,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大禹的精神世界。有学生尝试展开复述:“当大禹来到自己家门前时,对于是不是要回去感到困扰。他十分想念自己的家人,但是因为治水更重要,所以只能忍痛割爱,放弃和家人见面。他相信,自己的家人一定能理解自己的做法。”这样的描述便让大禹的形象更為具体,也表达了学生对大禹精神的感悟。此后可鼓励学生思考:“还有谁有着大禹一样的精神呢?”学生想到了:“有国庆节不回家休息的警察叔叔、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等。”“你能否仿照课文写一篇习作,写一下他们的工作情况吗?能否着重说说他们为何放弃了自己的休息,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这促使学生从复述课文拓展开来,展开更具有个性化的讲述活动。
  语文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还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并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上有所引导。个性复述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和人物形成共鸣,从人物的身上获得启迪,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积累素材,开展随文练笔
  在关注了作品的语言形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素材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自己掌握的内容。教师可鼓励学生开展随文练笔活动,学生积累的素材越多,就能借助直觉思维形成语感,在自主运用后,就能真正掌握这些内容。相反,若是没有实践运用,只是一味地积累,那么学生就很难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转化,强化积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遗忘的现象,功亏一篑。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一文中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还读过了不少童话作品,发现这些童话作品都具有夸张的特点,它们的主人公也大多是动物、植物等。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童话创作:“你觉得在花的学校里,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花儿们是怎么上课的?它们需要上什么课呢?不同的花朵性格是不是会不一样呢?尝试续写《花的学校》,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花的世界吧。”这样的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学生回忆自己读过的童话,展开了创作。有学生便写了花儿上体育课,喇叭花擅长爬竹竿,得到大家赞赏,小雏菊也想模仿,结果差点将自己的根也扯断。这样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的想象力,更结合了植物的特点,写得很有水平。
  语文教学应该凸显出语文味,要正确认识到语文教学就应该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若能积极构建语用课堂,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提升语用综合能力,则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真实、更理性。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紫薇小学英邦分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千方百计促就业    3月14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6%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报告指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墨梅》这首题画诗,就妙在诗已入画,画已融诗。如何让学生在古诗的诗情画意中朗读触景、驻足悟情、欣赏习语、流连鉴美、汲取养分呢?这就需要教师从多维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只有多元解读,才能深度建构理想的教学境界,从而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汲取我国诗词文化的营养。  一、从诗人视角探究人品气节  文学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是自我情感的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编者所编选的诗词价值,用古诗词独有的魅力去启发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性情。  一、诵读,在涵泳中感知诗词音韵  1.恬静咏吟,贴合诗歌语言节奏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小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重要方法,更是教师促进学生感知古典诗词的重要手段。根据诗歌的内容可以将朗读声音的高低分为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3D打印、人工智能、VR/AR/MR、微课等互联网 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 ”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交、购物等生活。有专家表示,随着学校观念的转变,教育已开始尝试“互联网 ”的教学形式,尽管步伐不大,但很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这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然发生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互联网 教育
《鲁滨孙漂流记》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生存28年之久,靠得是什么?大无畏的勇气,超凡的智慧,使鲁滨孙枯木逢春、绝处逢生。这是一本教人学会生存的书。如何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养料,如何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悟先人的哲思与智慧,最终化为学生的文化基因呢?为此我引导学生阅读后深思“如何学会生存”。  一、激趣导入,认识鲁滨孙,建构主题  看封面插图猜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在学生大胆猜想构建了主人公的不同
在低年级阶段,识字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以后学生阅读和表达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夯实基础,才能让学生的语言发展有更广阔的前景。然而,在识字教学中,若教学方法呆板,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抄写、默写生字,则学生必然会对识字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识字规律。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授之以渔”的方法,教给学生正确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展开识字活动。这样不仅能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更能让
阅读力,即学生阅读的能力,指在阅读过程中所包含的感知、理解、欣赏、评价、迁移等复杂心智活动所需要的专注力、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其外化表现主要有:迅速把握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把信息与生活关联而形成自我意识的能力、转化语言表达的能力。  模块学习,是指师生在了解模块内语文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整体感知、组合研读、立体拓展、特色分享等课堂学习模型,运用导读、聊读、比较读、群文读等阅读教
统编本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提出了“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的语文要素,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又提出了“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的语文要素。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以教材为凭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呢?笔者主要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学习作者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统编本教材采取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组织单元结构,更加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和重建,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抓手。什么是语文要素?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认为,“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笔者将从我校开展的“问学课堂”阐述落实语文要素的基本策略。  一、紧扣“问”,围绕语文要素,设计核心问题  “问学课堂”强调和关注的是“问题化学习”。教师要
文言文《司马光》(统编本三上)选自《宋史·司马光传》,与《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组成了彰显人物“美好品质”的第八单元。文本以极短的篇幅、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智果敢、沉着冷静的小“英雄”形象。  反复细读文言文《司马光》,优秀传统文化之风扑面而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文章开头,寥寥数语,点明故事的起因;“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通过“众”与“光”的行为对比,凸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