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应当说,巧妙的提问 正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 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问;艺术;阅读教学;语文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之与教学的关系是 如此的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 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若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
一、抓住关键提问,提升学生思想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 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⑤我认为这样设计 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再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一文,可以这样提问:“中国 人”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含义有何不同?这样一问就能提挈全篇,回答了它,也就懂得了论敌偷换概念、蓄意诬蔑的卑劣伎俩和全文脉络及写 法,用这样一种提问法,必须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
二、课堂提问要有要有针对性,以学生为本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 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 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 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 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三、利用矛盾,激发疑问,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对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 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为什么又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 来,又打了呢?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 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引起学生 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 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这种写法使人感到 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通过适当的提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中,有的问题的答案要有统一的标准,有许多问题的答案不应要求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现在许多还未定论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
对于我们现在还无定论的许多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 问:“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是封建礼教。”有的回答:“是祥林嫂特殊的遭遇。”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教师不应彻底 否定哪一种观点。再例如在《鸿门宴》这一课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間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 度”,试对这两种方法作一些评论。⑨我认为这道题设计的很好,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 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样一个他们学术界一直在讨论都无定论的问题,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所以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 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可以让教学目标明确,发挥他的导向作用,而学生的课堂提问可以激活 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地课堂思维习惯。另外,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提问;艺术;阅读教学;语文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之与教学的关系是 如此的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 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若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
一、抓住关键提问,提升学生思想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 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⑤我认为这样设计 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再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一文,可以这样提问:“中国 人”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含义有何不同?这样一问就能提挈全篇,回答了它,也就懂得了论敌偷换概念、蓄意诬蔑的卑劣伎俩和全文脉络及写 法,用这样一种提问法,必须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
二、课堂提问要有要有针对性,以学生为本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 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 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 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 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三、利用矛盾,激发疑问,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对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 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为什么又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 来,又打了呢?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这么两句话:“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 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却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两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引起学生 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俭约、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 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了其它,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们是统一的。这种写法使人感到 真实可爱,富于情趣。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句子,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通过适当的提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中,有的问题的答案要有统一的标准,有许多问题的答案不应要求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现在许多还未定论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
对于我们现在还无定论的许多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 问:“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是封建礼教。”有的回答:“是祥林嫂特殊的遭遇。”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教师不应彻底 否定哪一种观点。再例如在《鸿门宴》这一课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間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 度”,试对这两种方法作一些评论。⑨我认为这道题设计的很好,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 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样一个他们学术界一直在讨论都无定论的问题,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所以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 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可以让教学目标明确,发挥他的导向作用,而学生的课堂提问可以激活 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地课堂思维习惯。另外,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