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做好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为他们的学习进步带来帮助。文章先对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的原则进行阐述,之后分析探讨了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有效性;原则;策略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行为效果所达到的程度,其程度越高说明课堂教学效果越好,所以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小学教学阶段,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其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直是学校、教师、家长所关心的重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了明显提升,但相对于素质教育的目标仍有差距。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科教育目标,做好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的研究很有必要。
一、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的原则
1.创建优质教学环境原則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必须要做好对优质教学环境的构建,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则。教学环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外部保证,其是否优质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而言,优质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假设班级的学生都爱学习,并能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那么即使有的学生想分心、溜号,也会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而努力听讲。如果班级环境不佳,那么即使想学习的学生也会被上课搞小动作、说悄悄话的学生所影响。所以说,想要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要先创建优质的教学环境。
2.激发学生主体动力原则
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教学前提下,教师想要实现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就必须要能够激发出学生的主体动力,这也是重要的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人,他们对于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学习动力,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这也是同样一个班级中,会出现优等生和后进生的重要原因,其差距就在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想要实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就必须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动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想要在课堂上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必须要体现出学科的优势。因此,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重要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知识来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所了解,还要通过实践应用,来让学生学会应用学科知识,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生活中品德与社会知识,从而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知识有一个足够客观的认知,为他们的学生主动性激发带来支持,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1.多元的课堂导入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就必须要抓住课堂导入阶段的宝贵时机,因为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质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环节,只要教师能够在导入阶段处理得当,那面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就实现了一半。
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来看,他们喜欢一些具象的、真实的事物,所以教师在教学导入阶段,需要采取以具体、形象的内容作为导入元素,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和调动。例如在进行《移动的画板》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移动白板来进行教学导入,让学生通过对移动白板的形式来完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知,并对包括移动白板在内的学习内容产生探究欲望,由此实现对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又或者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让学生观看包括商店、超市、商场等各种各样购物场所的图片、视频,来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这些场所,并通过对不同购物场所特点的展示,来让学生对这些场所产生探究兴趣,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主观动力支持。
2.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卸下心理负担
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氛围都是严肃、凝重的,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会出现较强的心理负担,一方面怕自己做出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被教师所批评,另一方面怕自己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被同学们所嘲笑。当学生出现这种心理负担后,他们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所以他们的课堂参与性会有所降低,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也不够理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实现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必须要构建起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卸下心理负担,从而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进步。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或者在课堂导入阶段,与学生进行一些互动,实现对课堂教学氛围的有效构建,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例如在进行《我心中的老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导入阶段,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心目中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放下心理压力,教师承诺无论学生说哪一位老师、说什么内容,都会为他们保密,也不会生气。由此,构建起一个轻松的交流环境,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教学环境支持。
3.良好的师生讨论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需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共同完成,最终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就必须要构建起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动模式,让学生能够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在师生之间的平等探讨中完成对知识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例如,在进行《我家的日常购物》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专门拿出10~15分钟的时间来与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就是家中日常购物的模式,包括日常购物周期、购物内容、购物参与人数、购物方式等等,由此来让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和学习。因为我喜欢网络购物,所以我在分享我的购物经验时,会与学生探讨论网购的好与坏,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的父母也经常网购,由此构建起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让课堂在师生探讨与交流过程中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4.针对的课后教学实践,实现知识应用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价值观念的树立和生活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济学宁课后教学实践的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带来支持。
例如,在进行《我们的班集体》教学中,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班级的一份子要保护班级环境,爱护班级设施,团结班级同学的基础上,开展“我是班级小卫士”的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中都设有“卫生小卫士”“礼貌小卫士”“纪律小卫士”等,以星期为单位进行轮换制管理,以此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爱护班级、保护班级的活动当中来。由此树立起他们的班集体意识,让他们成为自己学习环境的保护者,也为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不仅是推动学科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负责人,其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要保证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模式能够与学科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并能够对学生予以启发,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并能够在知识水平与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实现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目标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进步带来支持。
参考文献:
[1]顾政.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初探[J].学周刊,2017(17):125-126.
[2]邹巍.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252.
[3]刘永春.优化教学策略,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6(36):63-64.
[4]蒋夷菊.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279-280.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有效性;原则;策略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行为效果所达到的程度,其程度越高说明课堂教学效果越好,所以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小学教学阶段,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其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直是学校、教师、家长所关心的重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了明显提升,但相对于素质教育的目标仍有差距。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科教育目标,做好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的研究很有必要。
一、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的原则
1.创建优质教学环境原則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必须要做好对优质教学环境的构建,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则。教学环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外部保证,其是否优质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而言,优质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假设班级的学生都爱学习,并能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那么即使有的学生想分心、溜号,也会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而努力听讲。如果班级环境不佳,那么即使想学习的学生也会被上课搞小动作、说悄悄话的学生所影响。所以说,想要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要先创建优质的教学环境。
2.激发学生主体动力原则
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教学前提下,教师想要实现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就必须要能够激发出学生的主体动力,这也是重要的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人,他们对于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学习动力,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这也是同样一个班级中,会出现优等生和后进生的重要原因,其差距就在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想要实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就必须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动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想要在课堂上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必须要体现出学科的优势。因此,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重要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知识来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所了解,还要通过实践应用,来让学生学会应用学科知识,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生活中品德与社会知识,从而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知识有一个足够客观的认知,为他们的学生主动性激发带来支持,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1.多元的课堂导入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就必须要抓住课堂导入阶段的宝贵时机,因为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质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环节,只要教师能够在导入阶段处理得当,那面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就实现了一半。
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来看,他们喜欢一些具象的、真实的事物,所以教师在教学导入阶段,需要采取以具体、形象的内容作为导入元素,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和调动。例如在进行《移动的画板》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移动白板来进行教学导入,让学生通过对移动白板的形式来完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知,并对包括移动白板在内的学习内容产生探究欲望,由此实现对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又或者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让学生观看包括商店、超市、商场等各种各样购物场所的图片、视频,来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这些场所,并通过对不同购物场所特点的展示,来让学生对这些场所产生探究兴趣,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主观动力支持。
2.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卸下心理负担
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氛围都是严肃、凝重的,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会出现较强的心理负担,一方面怕自己做出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被教师所批评,另一方面怕自己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被同学们所嘲笑。当学生出现这种心理负担后,他们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所以他们的课堂参与性会有所降低,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也不够理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实现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必须要构建起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卸下心理负担,从而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进步。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或者在课堂导入阶段,与学生进行一些互动,实现对课堂教学氛围的有效构建,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例如在进行《我心中的老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导入阶段,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心目中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放下心理压力,教师承诺无论学生说哪一位老师、说什么内容,都会为他们保密,也不会生气。由此,构建起一个轻松的交流环境,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教学环境支持。
3.良好的师生讨论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需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共同完成,最终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就必须要构建起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动模式,让学生能够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在师生之间的平等探讨中完成对知识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例如,在进行《我家的日常购物》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专门拿出10~15分钟的时间来与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就是家中日常购物的模式,包括日常购物周期、购物内容、购物参与人数、购物方式等等,由此来让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和学习。因为我喜欢网络购物,所以我在分享我的购物经验时,会与学生探讨论网购的好与坏,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的父母也经常网购,由此构建起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让课堂在师生探讨与交流过程中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4.针对的课后教学实践,实现知识应用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价值观念的树立和生活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济学宁课后教学实践的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带来支持。
例如,在进行《我们的班集体》教学中,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班级的一份子要保护班级环境,爱护班级设施,团结班级同学的基础上,开展“我是班级小卫士”的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中都设有“卫生小卫士”“礼貌小卫士”“纪律小卫士”等,以星期为单位进行轮换制管理,以此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爱护班级、保护班级的活动当中来。由此树立起他们的班集体意识,让他们成为自己学习环境的保护者,也为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不仅是推动学科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负责人,其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要保证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模式能够与学科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并能够对学生予以启发,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并能够在知识水平与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实现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目标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进步带来支持。
参考文献:
[1]顾政.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初探[J].学周刊,2017(17):125-126.
[2]邹巍.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252.
[3]刘永春.优化教学策略,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6(36):63-64.
[4]蒋夷菊.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