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神分析批评是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它以对人的潜意识的发现和对本能欲望前所未有的张扬影响了整个20世纪。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色·戒》中人物进行分析,分析王佳芝及邝裕民等伙伴在执行暗杀易先生不同环节中的本我与自我间的较量与冲突,最后探寻王佳芝“自我”最终臣服“本我”的因素。
关键词:《色·戒》;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
作者簡介:王杰(1991-),男,汉族,湖南花垣人,吉首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3
前言:
电影《色·戒》是2007年由台湾导演李安所执导的一部电影,改编自作家张爱玲同名小说。故事描述一名大学话剧团里的王佳芝,扮演贸易商的太太,密谋色诱并暗杀汪精卫政府的特务头目易先生的故事,王佳芝成功勾引易先生并准备下手时,却发现自己动真情,于是通风报信让易先生逃过一劫,易先生决定赶尽杀绝的故事。在最后紧要关头,由于王佳芝那句“快走”放走了易先生,这难免让观众替大伙们的努力与期待感到惋惜,之前的准备全部都前功尽弃,而且还赔了大伙们性命。弗洛伊德认为所有事情发生都有其原因,包括口误。本文从精神分析角度,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力比多”理论着重分析王佳芝的心理,阐明她执行任务所表现行为的深沉心理原因。
一、“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的转换
影片中王佳芝第一次独自看电影时,泪流满面,强忍哭泣。这部片子是一九三九年英格丽·褒曼和雷斯李·赫尔德主演的《寒夜情挑》,这部爱情片的内容是一个女人爱上了有妇之夫,最后分手,男人回归家庭。回顾前一场景,王佳芝刚得知父亲在英国结婚,写了一封祝贺信给他。电影前部分一开始就介绍了王佳芝的身世背景:她母亲亡故,父亲带着弟弟去英国,欲由于没有钱带她去;从香港回到上海,住在舅妈家,舅妈似乎也不关心她。由此在电影院看到这部戏时,王佳芝内心触景生情,自怜身世孤单——她死了母亲,父亲又娶了别的女人,也似乎无意接她去团圆。感觉自己没有人爱,她的哭不仅是简单的被电影情节中的爱情感动的哭,也是她得不到关爱而悲伤的哭。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受社会道德约束。前意识的功能主要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阻止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但它能影响人的行为。在她默默地哭泣中可以分析到,王佳芝的无意识是渴望得到爱的,但受意识的约束,当她和同学们相处时候,意识告诉她不能随便情绪化,哪怕在伤感也不能在同学面前哭泣,影片中有一个细节描写,赖秀金和王佳芝在车中谈话,赖秀金问:“你父亲不是去了英国吗?他怎么不带你走”?王佳芝很淡定回答道:“他带我弟弟去了,他也说带我去,托两年就打仗了”。父亲没有带她去英国而带了弟弟,王佳芝心理就已经很难过了,加上好友赖秀金这么一说,勾起来她伤感的回忆。可王佳芝意识支配着她不能情绪化,所以她表情及言语都十分淡定,她不希望别人看出她有什么伤痛。在电影院这个陌生的场合,她就没有受到意识的约束了,在电影院大家彼此互不认识,加上身旁并没有什么熟人,所以可以较为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情绪哭出来,此时的前意识波动到无意识,无意识占据上风,最后促使她哭泣。但她是抿着嘴无声地哭,虽然是在电影院这个生人场合,但毕竟也是在公共场合,此时她意识占据上风,受道德的约束,她的意识告诉她嚎啕大哭是不雅观的,这样会影响到他人,那么只好选择小声哭泣了。从中可看出,王佳芝是有自制力,算一个有较高修养的女孩子。正是她的这种良好修养因而获得大家的信任最后被选参与暗杀易先生一系列活动。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较量
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人格也有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照“快乐原则”活动。在香港岭南大学公演后,参与公演的大学生们吃宵夜庆功,一起游车。车中,王佳芝被怂恿抽了一口烟,赖秀金说:王佳芝吸了,谁还要。梁润生等男同学争先恐后去抢着吸,如果换做是一个男的或者一个丑女刚刚吸的烟头,大家肯定没有那么积极去挣着抢着那根烟头了。弗洛伊德认为构成“本我”的主要是一种“性力”,这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这种本能驱使人去寻求快乐,特别是性快乐。王佳芝是一个年轻美貌的姑娘,男同学们肯定是喜欢的,但在“自我”的道德约束下,肯定不能随便亲女孩子本人,只能通过转移到物上,爱屋及乌,通过挣着吸王佳芝吸过的烟头来释放他们内心的“性力”(“力比多”),从而得到快乐满足。此时男大学生们的“自我”的力量大于“本我”。
片中邝裕民为搞一个抗战募捐的活动,四处积极找演员成立一个话剧团,演爱国话剧。从赖秀金与王佳芝对话中知道,邝裕民的哥哥进军校不久因抗日战死了,邝裕民哥哥战死在日本人手里,失去哥哥对邝裕民而言肯定是十分痛恨,但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也没有能耐去打日本鬼子报仇,况且他的家人不允许他从军。弗洛伊德认为,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邝裕民选择搞爱国话剧演这种形式,从中得到感情的宣泄,文艺演出让邝裕民得到一种变相的满足。从最后观众站起来跟着喊:中国不能亡。可以看出,邝裕民组织的爱国话剧演出是十分成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艺术作品。
邝裕民哥哥死在日本人手里,自然他痛恨日本人,也痛恨为日本办事的走狗汉奸,这也是后来邝裕民号召刺杀汉奸易先生的一个动机。虽然成功演出爱国剧,但对于邝裕民来说还不是很满足,此时的邝裕民上升到一种“超我”境界,大大超越他的“本我”,不是简单的演话剧抒发爱国情感,而是打算以实际行动杀汉奸,为民除害。当邝裕民提出这一方案时,大伙开始还是有点犹豫不决的但最后大家都握手同意。但实际的行动不比演话剧,那可是有生命危险的,从一开始大家的犹豫不决可以看出,大伙还处于“本我”之中,那就是害怕与担心,但最后大伙的同意,这是一种上升到“超我”的爱国主义表现,而“超我”是按至善原则活动,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大伙置生死于度外。开始的“本我”和“超我”相互对抗,可最后“本我”还是“臣服”于“超我”。 三、“自我”与“本我”的沉浮
邝裕民先是组织话剧社排演爱国节目,而后他号召伙伴一起策划暗杀卖国贼易先生。从他这两种的行为上分析可得知,他的“自我”是相当明确的,所做的一切为了死去的哥哥报仇,二来是上升到爱国境界的“超我”,用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来解释的,此时的邝裕民是具有“意识”的,所以他的目的从头到尾都非常明确,即暗杀叛国贼易先生。而王佳芝就不一样了,她的家人没有像邝裕民哥哥那样被日本人杀害,她加入邝裕民的话剧社,一是她被邝裕民鼓动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才加入,是一种建立在爱国主义的“自我”促使她加入的。当然她加入话剧社以及后面加入暗杀易先生的活动不仅仅是建立在于此。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细节,在演完戏庆功吃完宵夜后的乘车途中,邝裕民和王佳芝含情脉脉对视,可以看出双方之间彼此有了好感,王佳芝开始喜欢了邝裕民。后来邝裕民决定以实际行动暗杀易先生并宣讲了暗杀计划,大伙们先后握手表同意了,当时的王佳芝还是犹豫,邝裕民说:我不是要勉强大家。这一句是邝裕民怜香惜玉的“本我”促使她说的,可见邝裕民喜欢王佳芝是事实了。没想到的是,王佳芝伸出手按在大家手上表参加(此时邝裕民的手是在按在最上面的),王佳芝深情地看着邝裕民,此时的镜头从两人的深情的对视中从上往下转到彼此盖住的手中。那么这样看来,王佳芝参加暗杀易先生计划是从建立在对邝裕民爱的“本我”转变到爱国的“自我”的。她的最初参加话剧社和后来参与暗杀计划都是基于一个“爱”,一是对国家的爱,二是对邝裕民的爱。那么可以说她的“自我”形成是在爱国主义理念和爱情理念所灌输的。此时王佳芝建立在对邝裕民和国家的爱上的“自我”是一个整体并且统一的,她的参与暗杀易先生的目标也就相当清晰了,但王佳芝“自我”还是比较模糊的,她的“自我”最主要建立在邝裕民鼓励的爱的基础上的,如果王佳芝对邝裕民的爱发生改变,有可能她就没有所谓的“自我”了。加上这种爱就是人内心中“本我”的表征,“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驱使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本我”相对应于“无意识”,而“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所以一旦“本我”占据上风,“自我”就要臣服。这样一来,是否成功杀害易先生,王佳芝显得十分重要了。
前文中提到,王佳芝父亲带着弟弟去了英国,由于没有更多的钱,把她留在舅妈家,可舅妈没有想象那种关爱。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对于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来讲,显然是缺乏安全感的。正是这样的背景也导致她有“恋父”的倾向,后来她爱上了易这个卖国贼就有理可循了。这样的变化要得从几个方面说起。
最初扮演麦太太的王佳芝进入易府和几位阔太太打麻将,牌桌上的阔太太们有心无心谈论着各种钻戒,一个比一个说的有。王佳芝想:“只有她没有钻戒,戴来戴去这只翡翠的,早知就不戴了,叫人见笑……”在互相比较之下,王佳芝因没有钻戒而产生了自卑,进而她把“力比多”转移到“钻戒”上,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基本上是由性本能完成的,按“快乐原则”活动。后来,易先生给王佳芝买了一颗红钻石,王佳芝的“本我”得到极大满足,从而感到快乐,易先生满足她“本我”的欲望,那么原先基于对邝裕民爱的“本我”进一步分化。
基于爱国情怀,邝裕民的“自我”战胜“本我”,他把儿女情长放在一边,从王佳芝身世里知道,她内心深层次中是需要爱与关怀的,虽然她的力比多在邝裕民身上得到释放与满足,而后在和易先生不断示好交往中,王佳芝对邝裕民的爱渐渐转移到了易先生,王佳芝基于对邝裕民爱的“本我”逐渐被瓦解,有一幕就可以看出,王佳芝已经成功地用自己的身体换取了易先生的信任,即将踏入下一步危险的深渊时,邝裕民再也无法压抑对王佳芝的不舍和爱恋,吻了王佳芝。推开邝裕民的热吻,王佳芝说:“三年前,你可以的。”短短的几个字透露出王佳芝的爱移走了。正如前面分析的,王佳芝移情别恋,原先的“自我”被瓦解了,这为后来为什么王佳芝放走易先生给出了一点解释。
爱情中的“本我”,爱国的“自我”与为民除害杀汉奸的“超我”夹杂在王佳芝的脑海中,三者互相打架。从王佳芝与易先生酣畅淋漓的三场床戏可以看出,三场床戏的体位(被强迫从后进入、男上女下、女上男下)象征着由被动到主动、由爱国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三场床戏顺序安排的合情合理,前两个体位(被强迫从后进入、男上女下),王佳芝是被“本我”控制的,享受着性本能所带来的快乐,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可她内心也明白,自己是有身份与任务的,理性的“自我”的出现,她由被动转向主动,这一点从第三个体位(女上男下)中可以反映的到。影片中她对地下党组织的吴先生所说:“他不但要往我身体里钻,还要像蛇一样的往我的心里面越钻越深”(电影台词)。从她的语气中,当她和易先生在床上发生关系由“本我”所带来快乐时,脑中的“自我”和“超我”又不断谴责她,从而产生愧疚情绪。根据弗洛伊德“力比多”理论解释,当这三者之间失去平衡发生冲突时,即导致精神病和人格异常,所以以至于后来王佳芝不得不吃安眠药否者睡不着觉。
以上分析中,王佳芝的原先建立在邝裕民的爱完全转移到易先生那,但她想获取真爱的“本我”没有改变,变化的只是力比多释放的对象。哪怕易先生看待这段感情不一定是真的,但对于还未成恋爱过的王佳芝信以为真了。这样一来,王佳芝的“本我”与“自我”的抗争关系到暗杀易先生最终的成败。
影片末尾,在珠宝商店里,易先生拿出一颗硕大的钻戒戴在王佳芝手中,前文提到过,王佳芝因没有钻戒而自卑而將“力比多”转移到钻戒上面,此时易先生送给她这么漂亮的硕大钻戒,自然她心理是很满足的。易先生慢慢地轻轻地将手搭在王佳芝手上,并对她深情的注视加之示好的微笑。从王佳芝表情中可以看到,她在“本我”和“自我”中徘徊挣扎,易先生满足了她的“力比多”,是王佳芝的“快乐源泉”,她想有一种快乐的笑,可易先生是她们准备杀的汉奸,背后的国家意识促使她不要太动情,“自我”鞭笞她保持淡定。她自认为易先生是她的真爱,怎么忍心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去死呢?这个环节王佳芝哽咽了几次,欲想说而又不能说,此时她的内心充满着矛盾,毕竟爱国与爱人都是想要的。弗洛伊德形象地描绘了人的心理结构,他把人的大脑比作大海里的冰山: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出在海面之上的那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入海水面中的硕大无比的那一部分。前意识的波动就是“本我”与“自我”的斗争,但王佳芝最终屈服“本我”,低着头小声说:快走。狡猾并具经验的易先生马上缓过神来,迅速朝门外跑去。但王佳芝说快走是低着头隐隐约约小声说的,正是她正处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徘徊之间的表现,最终的“本我”只是略胜于“自我”。
露出破绽易先生逃走后,按照组织原先要求的,在敌人抓住你双手前,迅速吞掉缝在衣服上的毒药,可是王佳芝没有这么做,而是缓慢地出商店搭坐黄包车向前离去。或许她内心中还有这么一丝幻想,那就是易先生是真爱着她,是不会伤害她的,然后结果并没有王佳芝想象中那样,最后易先生将这群大学生一网打尽。
参考文献:
[1]朱立元主编.《当代文艺理论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施玮妮.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挣扎—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色戒》[J].大众文艺:65-66.
[3]彭小妍.女人作为隐喻:《色︳戒》的历史建构与解构.戏剧研究[J].2008,(7):209-236.
[4]http://zh.wikipedia.org/wiki/色,戒_(電影).
关键词:《色·戒》;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
作者簡介:王杰(1991-),男,汉族,湖南花垣人,吉首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3
前言:
电影《色·戒》是2007年由台湾导演李安所执导的一部电影,改编自作家张爱玲同名小说。故事描述一名大学话剧团里的王佳芝,扮演贸易商的太太,密谋色诱并暗杀汪精卫政府的特务头目易先生的故事,王佳芝成功勾引易先生并准备下手时,却发现自己动真情,于是通风报信让易先生逃过一劫,易先生决定赶尽杀绝的故事。在最后紧要关头,由于王佳芝那句“快走”放走了易先生,这难免让观众替大伙们的努力与期待感到惋惜,之前的准备全部都前功尽弃,而且还赔了大伙们性命。弗洛伊德认为所有事情发生都有其原因,包括口误。本文从精神分析角度,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力比多”理论着重分析王佳芝的心理,阐明她执行任务所表现行为的深沉心理原因。
一、“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的转换
影片中王佳芝第一次独自看电影时,泪流满面,强忍哭泣。这部片子是一九三九年英格丽·褒曼和雷斯李·赫尔德主演的《寒夜情挑》,这部爱情片的内容是一个女人爱上了有妇之夫,最后分手,男人回归家庭。回顾前一场景,王佳芝刚得知父亲在英国结婚,写了一封祝贺信给他。电影前部分一开始就介绍了王佳芝的身世背景:她母亲亡故,父亲带着弟弟去英国,欲由于没有钱带她去;从香港回到上海,住在舅妈家,舅妈似乎也不关心她。由此在电影院看到这部戏时,王佳芝内心触景生情,自怜身世孤单——她死了母亲,父亲又娶了别的女人,也似乎无意接她去团圆。感觉自己没有人爱,她的哭不仅是简单的被电影情节中的爱情感动的哭,也是她得不到关爱而悲伤的哭。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受社会道德约束。前意识的功能主要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阻止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但它能影响人的行为。在她默默地哭泣中可以分析到,王佳芝的无意识是渴望得到爱的,但受意识的约束,当她和同学们相处时候,意识告诉她不能随便情绪化,哪怕在伤感也不能在同学面前哭泣,影片中有一个细节描写,赖秀金和王佳芝在车中谈话,赖秀金问:“你父亲不是去了英国吗?他怎么不带你走”?王佳芝很淡定回答道:“他带我弟弟去了,他也说带我去,托两年就打仗了”。父亲没有带她去英国而带了弟弟,王佳芝心理就已经很难过了,加上好友赖秀金这么一说,勾起来她伤感的回忆。可王佳芝意识支配着她不能情绪化,所以她表情及言语都十分淡定,她不希望别人看出她有什么伤痛。在电影院这个陌生的场合,她就没有受到意识的约束了,在电影院大家彼此互不认识,加上身旁并没有什么熟人,所以可以较为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情绪哭出来,此时的前意识波动到无意识,无意识占据上风,最后促使她哭泣。但她是抿着嘴无声地哭,虽然是在电影院这个生人场合,但毕竟也是在公共场合,此时她意识占据上风,受道德的约束,她的意识告诉她嚎啕大哭是不雅观的,这样会影响到他人,那么只好选择小声哭泣了。从中可看出,王佳芝是有自制力,算一个有较高修养的女孩子。正是她的这种良好修养因而获得大家的信任最后被选参与暗杀易先生一系列活动。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较量
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人格也有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照“快乐原则”活动。在香港岭南大学公演后,参与公演的大学生们吃宵夜庆功,一起游车。车中,王佳芝被怂恿抽了一口烟,赖秀金说:王佳芝吸了,谁还要。梁润生等男同学争先恐后去抢着吸,如果换做是一个男的或者一个丑女刚刚吸的烟头,大家肯定没有那么积极去挣着抢着那根烟头了。弗洛伊德认为构成“本我”的主要是一种“性力”,这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这种本能驱使人去寻求快乐,特别是性快乐。王佳芝是一个年轻美貌的姑娘,男同学们肯定是喜欢的,但在“自我”的道德约束下,肯定不能随便亲女孩子本人,只能通过转移到物上,爱屋及乌,通过挣着吸王佳芝吸过的烟头来释放他们内心的“性力”(“力比多”),从而得到快乐满足。此时男大学生们的“自我”的力量大于“本我”。
片中邝裕民为搞一个抗战募捐的活动,四处积极找演员成立一个话剧团,演爱国话剧。从赖秀金与王佳芝对话中知道,邝裕民的哥哥进军校不久因抗日战死了,邝裕民哥哥战死在日本人手里,失去哥哥对邝裕民而言肯定是十分痛恨,但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也没有能耐去打日本鬼子报仇,况且他的家人不允许他从军。弗洛伊德认为,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邝裕民选择搞爱国话剧演这种形式,从中得到感情的宣泄,文艺演出让邝裕民得到一种变相的满足。从最后观众站起来跟着喊:中国不能亡。可以看出,邝裕民组织的爱国话剧演出是十分成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艺术作品。
邝裕民哥哥死在日本人手里,自然他痛恨日本人,也痛恨为日本办事的走狗汉奸,这也是后来邝裕民号召刺杀汉奸易先生的一个动机。虽然成功演出爱国剧,但对于邝裕民来说还不是很满足,此时的邝裕民上升到一种“超我”境界,大大超越他的“本我”,不是简单的演话剧抒发爱国情感,而是打算以实际行动杀汉奸,为民除害。当邝裕民提出这一方案时,大伙开始还是有点犹豫不决的但最后大家都握手同意。但实际的行动不比演话剧,那可是有生命危险的,从一开始大家的犹豫不决可以看出,大伙还处于“本我”之中,那就是害怕与担心,但最后大伙的同意,这是一种上升到“超我”的爱国主义表现,而“超我”是按至善原则活动,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大伙置生死于度外。开始的“本我”和“超我”相互对抗,可最后“本我”还是“臣服”于“超我”。 三、“自我”与“本我”的沉浮
邝裕民先是组织话剧社排演爱国节目,而后他号召伙伴一起策划暗杀卖国贼易先生。从他这两种的行为上分析可得知,他的“自我”是相当明确的,所做的一切为了死去的哥哥报仇,二来是上升到爱国境界的“超我”,用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来解释的,此时的邝裕民是具有“意识”的,所以他的目的从头到尾都非常明确,即暗杀叛国贼易先生。而王佳芝就不一样了,她的家人没有像邝裕民哥哥那样被日本人杀害,她加入邝裕民的话剧社,一是她被邝裕民鼓动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才加入,是一种建立在爱国主义的“自我”促使她加入的。当然她加入话剧社以及后面加入暗杀易先生的活动不仅仅是建立在于此。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细节,在演完戏庆功吃完宵夜后的乘车途中,邝裕民和王佳芝含情脉脉对视,可以看出双方之间彼此有了好感,王佳芝开始喜欢了邝裕民。后来邝裕民决定以实际行动暗杀易先生并宣讲了暗杀计划,大伙们先后握手表同意了,当时的王佳芝还是犹豫,邝裕民说:我不是要勉强大家。这一句是邝裕民怜香惜玉的“本我”促使她说的,可见邝裕民喜欢王佳芝是事实了。没想到的是,王佳芝伸出手按在大家手上表参加(此时邝裕民的手是在按在最上面的),王佳芝深情地看着邝裕民,此时的镜头从两人的深情的对视中从上往下转到彼此盖住的手中。那么这样看来,王佳芝参加暗杀易先生计划是从建立在对邝裕民爱的“本我”转变到爱国的“自我”的。她的最初参加话剧社和后来参与暗杀计划都是基于一个“爱”,一是对国家的爱,二是对邝裕民的爱。那么可以说她的“自我”形成是在爱国主义理念和爱情理念所灌输的。此时王佳芝建立在对邝裕民和国家的爱上的“自我”是一个整体并且统一的,她的参与暗杀易先生的目标也就相当清晰了,但王佳芝“自我”还是比较模糊的,她的“自我”最主要建立在邝裕民鼓励的爱的基础上的,如果王佳芝对邝裕民的爱发生改变,有可能她就没有所谓的“自我”了。加上这种爱就是人内心中“本我”的表征,“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驱使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本我”相对应于“无意识”,而“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所以一旦“本我”占据上风,“自我”就要臣服。这样一来,是否成功杀害易先生,王佳芝显得十分重要了。
前文中提到,王佳芝父亲带着弟弟去了英国,由于没有更多的钱,把她留在舅妈家,可舅妈没有想象那种关爱。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对于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来讲,显然是缺乏安全感的。正是这样的背景也导致她有“恋父”的倾向,后来她爱上了易这个卖国贼就有理可循了。这样的变化要得从几个方面说起。
最初扮演麦太太的王佳芝进入易府和几位阔太太打麻将,牌桌上的阔太太们有心无心谈论着各种钻戒,一个比一个说的有。王佳芝想:“只有她没有钻戒,戴来戴去这只翡翠的,早知就不戴了,叫人见笑……”在互相比较之下,王佳芝因没有钻戒而产生了自卑,进而她把“力比多”转移到“钻戒”上,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基本上是由性本能完成的,按“快乐原则”活动。后来,易先生给王佳芝买了一颗红钻石,王佳芝的“本我”得到极大满足,从而感到快乐,易先生满足她“本我”的欲望,那么原先基于对邝裕民爱的“本我”进一步分化。
基于爱国情怀,邝裕民的“自我”战胜“本我”,他把儿女情长放在一边,从王佳芝身世里知道,她内心深层次中是需要爱与关怀的,虽然她的力比多在邝裕民身上得到释放与满足,而后在和易先生不断示好交往中,王佳芝对邝裕民的爱渐渐转移到了易先生,王佳芝基于对邝裕民爱的“本我”逐渐被瓦解,有一幕就可以看出,王佳芝已经成功地用自己的身体换取了易先生的信任,即将踏入下一步危险的深渊时,邝裕民再也无法压抑对王佳芝的不舍和爱恋,吻了王佳芝。推开邝裕民的热吻,王佳芝说:“三年前,你可以的。”短短的几个字透露出王佳芝的爱移走了。正如前面分析的,王佳芝移情别恋,原先的“自我”被瓦解了,这为后来为什么王佳芝放走易先生给出了一点解释。
爱情中的“本我”,爱国的“自我”与为民除害杀汉奸的“超我”夹杂在王佳芝的脑海中,三者互相打架。从王佳芝与易先生酣畅淋漓的三场床戏可以看出,三场床戏的体位(被强迫从后进入、男上女下、女上男下)象征着由被动到主动、由爱国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三场床戏顺序安排的合情合理,前两个体位(被强迫从后进入、男上女下),王佳芝是被“本我”控制的,享受着性本能所带来的快乐,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可她内心也明白,自己是有身份与任务的,理性的“自我”的出现,她由被动转向主动,这一点从第三个体位(女上男下)中可以反映的到。影片中她对地下党组织的吴先生所说:“他不但要往我身体里钻,还要像蛇一样的往我的心里面越钻越深”(电影台词)。从她的语气中,当她和易先生在床上发生关系由“本我”所带来快乐时,脑中的“自我”和“超我”又不断谴责她,从而产生愧疚情绪。根据弗洛伊德“力比多”理论解释,当这三者之间失去平衡发生冲突时,即导致精神病和人格异常,所以以至于后来王佳芝不得不吃安眠药否者睡不着觉。
以上分析中,王佳芝的原先建立在邝裕民的爱完全转移到易先生那,但她想获取真爱的“本我”没有改变,变化的只是力比多释放的对象。哪怕易先生看待这段感情不一定是真的,但对于还未成恋爱过的王佳芝信以为真了。这样一来,王佳芝的“本我”与“自我”的抗争关系到暗杀易先生最终的成败。
影片末尾,在珠宝商店里,易先生拿出一颗硕大的钻戒戴在王佳芝手中,前文提到过,王佳芝因没有钻戒而自卑而將“力比多”转移到钻戒上面,此时易先生送给她这么漂亮的硕大钻戒,自然她心理是很满足的。易先生慢慢地轻轻地将手搭在王佳芝手上,并对她深情的注视加之示好的微笑。从王佳芝表情中可以看到,她在“本我”和“自我”中徘徊挣扎,易先生满足了她的“力比多”,是王佳芝的“快乐源泉”,她想有一种快乐的笑,可易先生是她们准备杀的汉奸,背后的国家意识促使她不要太动情,“自我”鞭笞她保持淡定。她自认为易先生是她的真爱,怎么忍心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去死呢?这个环节王佳芝哽咽了几次,欲想说而又不能说,此时她的内心充满着矛盾,毕竟爱国与爱人都是想要的。弗洛伊德形象地描绘了人的心理结构,他把人的大脑比作大海里的冰山: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出在海面之上的那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入海水面中的硕大无比的那一部分。前意识的波动就是“本我”与“自我”的斗争,但王佳芝最终屈服“本我”,低着头小声说:快走。狡猾并具经验的易先生马上缓过神来,迅速朝门外跑去。但王佳芝说快走是低着头隐隐约约小声说的,正是她正处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徘徊之间的表现,最终的“本我”只是略胜于“自我”。
露出破绽易先生逃走后,按照组织原先要求的,在敌人抓住你双手前,迅速吞掉缝在衣服上的毒药,可是王佳芝没有这么做,而是缓慢地出商店搭坐黄包车向前离去。或许她内心中还有这么一丝幻想,那就是易先生是真爱着她,是不会伤害她的,然后结果并没有王佳芝想象中那样,最后易先生将这群大学生一网打尽。
参考文献:
[1]朱立元主编.《当代文艺理论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施玮妮.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挣扎—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色戒》[J].大众文艺:65-66.
[3]彭小妍.女人作为隐喻:《色︳戒》的历史建构与解构.戏剧研究[J].2008,(7):209-236.
[4]http://zh.wikipedia.org/wiki/色,戒_(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