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从学生经验出发,教学要向青少年生活世界回归。本文从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教学过程,注重师生平等交往与对话,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生评价模式多元化等五个方面加以阐述,使新课程真正在课堂层面得到落实与推进。
关键词: 教学过程 平等对话 可持续发展 评价模式多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较原来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经验出发,教学要向青少年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要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性学习。教学时提倡在情景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呈现方式多样化,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这很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寻找适合的学习方式。新教材的另一个变化是知识难度降低,但知识面拓宽,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反映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困难,很显然,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正如一位教育局长不无忧虑地说:“以目前教师的素质,要实施好新课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是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本身素质能否跟上课程改革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成败。教师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要求,改革自身教学行为。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二、从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传统教学只重视结论性知识,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只重视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教学质量。
“重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上,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既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
三、从教师权威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合作,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建立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从只注重当下发展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学生解题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把学生成绩的提高作为衡量教学的唯一指标,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倾向。新课程体系下,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靠训练,而靠思维过程,靠个性化思维。尽管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要靠操练,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是,这种技能是一把双刃剑,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会有影响。”传统教学过于注重当下发展,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学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就是让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规定的“发展”。
五、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教学以学生学业成绩为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教育评价要求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开发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但重视量的评价,而且注重质的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等,评价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提高教学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发展和提高,使新课程真正在课堂层面得到落实与推进。
关键词: 教学过程 平等对话 可持续发展 评价模式多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较原来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经验出发,教学要向青少年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要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性学习。教学时提倡在情景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呈现方式多样化,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这很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寻找适合的学习方式。新教材的另一个变化是知识难度降低,但知识面拓宽,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反映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困难,很显然,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正如一位教育局长不无忧虑地说:“以目前教师的素质,要实施好新课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是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本身素质能否跟上课程改革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成败。教师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要求,改革自身教学行为。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二、从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传统教学只重视结论性知识,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只重视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教学质量。
“重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上,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既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
三、从教师权威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合作,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建立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从只注重当下发展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学生解题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把学生成绩的提高作为衡量教学的唯一指标,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倾向。新课程体系下,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靠训练,而靠思维过程,靠个性化思维。尽管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要靠操练,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是,这种技能是一把双刃剑,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会有影响。”传统教学过于注重当下发展,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学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就是让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规定的“发展”。
五、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教学以学生学业成绩为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教育评价要求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开发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但重视量的评价,而且注重质的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等,评价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提高教学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发展和提高,使新课程真正在课堂层面得到落实与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