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制度恰当的人文“支点”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ntwa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促进教师走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作为学校管理者,我经过了一段收获颇多的“制度”与“人文”共舞的过程。
  记得,刚开始我查阅资料、咨询兄弟学校的做法.冥思苦想,花费了几天的时间。精心制定了一个教师学习发展的规章制度,规定教师要阅读多少文章,完成多少论文,写多少教学反思……从方方面面进行了具体硬性的安排,并辅之强有力的考核措施。制度颁布实施一段时间后,学校内出现了喜人的学习气氛,大家写反思、记随笔。然而,很快我就发现到规定的检查日之前老师们显得非常忙碌,上网、借书、翻资料,而看到的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则能短则短,能抄则抄。显然,那是老师们在应付差事,在制度压迫下的别无选择。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浪费时间的、甚至是痛苦的。那么,该怎么办?我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为管理者不能漠视,但以一纸制度。一项规定,一条纪律去强行要求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使教师产生抵触、逆反心理。
  于是,我尝试着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留心观察等方法了解教师自身成长的远近目标,了解他们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最需解决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并由此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改整齐划一为分层要求,改领导意识为自我策划,改行政推动为自我约束,改急功近利为关注过程。
  在制度重新确立之后,我对教师的学习、成长更加注重过程的引领。对教师最希望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如为教师购进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解决读书难、好书少的问题,成立学科教学中心组深入教师的课堂解决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过关上档次的问题,进行系列讲座沙龙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提高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写作技术的问题。同时,让自己成为教师的一面镜子,读书、思考、写作,交流。自己的发展让教师看到希望和可能,分享喜悦和快乐。“又在看什么书?”“最近有什么思考?”“有什么问题吗?”“你怎样看待这个教学环节(教育事件)?”……而这不经意的话语,没有居高的态度,让引领充盈智慧,让制度走进人心,走进情感,驱走检查考核、批评教育带来的尴尬。
  事后,回顾管理历程我在思考:学校要生存、要发展需要一支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学校制度的建设。科学、完善的学校制度是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制度的学校是不存在的学校,然而只有制度而没有人文关怀的学校那同样是一所不完整的学校。给制度戴上冰冷的面具.得到的不是制度的完美执行,可能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只有给制度一个恰当的人文“支点”,让制度和人文共舞,让制度在人文中得到制定和落实,那么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首先,制度建设贯穿一条原则——从着眼共性到考虑个性。学校管理借鉴他人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是常见方法。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学校与学校除了共性外.更多的是具有异于他校的个性,他校的制度不一定能解决本校的问题。因此,制度的建设需要以校为本,形成自己的管理制度、模式和方法。同时,制度的建设还需要考虑学校内教师间的差异,关注不同的教师制定较为完善的兼顾全局的制度。当然,这种考虑个性并不是徇私情,而是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如教师专业化成长,中老年教师重在将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财富,而青年教师则重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有针对地制定相关制度。
  其次,制度建设渗透一种思想——从明确要做什么到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制度的建立中我们会明确提出教师该做什么,但往往忘记了让教师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制度的建立难以唤起教师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时,教师才能真正理解、支持、执行。教师专业化成长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什么?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获取喜悦和幸福,品尝教育工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功。
  再次,制度执行改变一个位置——教师从客体到主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在学校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制度执行的客体,领导行使制度,教师遵守制度,领导实施管理,教师接受管理,导致制度执行过程中教师主体地位和平等境遇的丧失,执行难以到位。执行过程中管理者率先垂范,模范遵守.接受制度的约束,并变管理者监督为教师监督制度的执行,这样教师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和体现,教师执行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制度就能落到实处。
  最后,制度执行坚持一项策略——从约束到唤醒。制度是什么?制度是用来约束入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秩序的。但制度约束着人,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着人。而人的改变最主要的不是外在行为的改变,而是内在思想情感的改变。因此制度不应该是压制而应是唤醒,唤起教师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唤起教师积极情感体验,这是制度执行过程中应该坚持的一项策略和努力争取的积极效应。
其他文献
<正>例1:周××,女,38岁,1986年4月27日初诊。患甲亢3年,2年前经放射性131碘治疗后,渐出现水肿,经上海某院诊断:甲亢131碘治疗后永久性甲减。嘱服甲状腺素终身,剂量60mg/日。
研究背景:选择性清除抗原特异性T细胞是治疗自身免疫病和移植排斥的理想策略之一。以基因工程方法使DCs或单核细胞高表达FasL的杀伤性抗原递呈细胞(KAPC)可以靶向清除抗原特异
去年圣诞节期间,笔者带领十几名学生赴香港访问交流、体验香港圣诞节活动。行程中有安排一个我校学生与香港学生的联欢活动。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我认为自己作为受邀学校的带队老师,极有可能被主办方邀请坐上前排,并被要求说上几句话。为此,我特意在出发前作了精心准备,我把学生此次出行交流的目的意义,以及我校办学的基本概况等等,草拟了一份讲话稿,并且把它背了个滚瓜烂熟。惟恐自己准备不周损坏了学校的形象,
在2007年《读书》第二期的一篇文章《诸子学与现代学生研究》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对我们解读文本也许有启发。“朱子主张‘熟读精思’就是把阅读与思考紧密联系起来的最好说明;‘熟’与‘精’二字,即表示对于‘读’与‘思’的重视与讲求。‘熟’是熟悉,熟悉不是背诵的意思,而是对文本十分深入地掌握,可以了解文本最为精微的意思与道理。怎么能做到呢?一定要用思考,要尽量进入作者书写这一段文字时的心理过程。要尽量设法把
放假前的一个下午,一位女士来到我的办公室,只见她面有不悦,噢,大概又是家长来反映情况的,我连忙放下手头的工作,请她坐下慢谈。  原来,她的孩子小婷在我校五年级就读,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异。这次期末评选三好生,竟然榜上无名,而据她所知,她孩子的名额被另一个同学占用了,一个明显不如她孩子的同学小文。她的孩子很沮丧。在家连饭都不肯吃,她搞不清楚,一至四年级年年三好生的孩子怎么一下子就不优秀了,她希望我这个
学校文化建设与其说是富有理性的实践建构过程,不如说是充满教育理想情怀的文化耕犁活动。如同农民春天的精耕细作带来秋天的累累硕果,校长和老师们的教育追问与实践探微带来学校文化的丰富表情与本真气质。这是黄艳梅校长的“和乐致远”与她所劳作的淮安市人民小学这方田园给我的启迪。如黄校长所说,“和乐”文化是一枚温润的种子,那么“健康、礼仪、智慧”则是艳丽的花朵,淮安市人民小学的教育质量、文化底蕴、队伍素质所构成
企业核心能力又称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的基础上,企业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目前和未来市场上的反映。
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太多太多的“第一”,然而正由于凡事都会有“第一”,教师也就往往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不会加以特别关注,也不会料想它的与众不同。于是,很多情况下,“第一”的优先与优势就会荡然无存,例如“第一”的一种新鲜感、“第一”的一种超前性、“第一”的一种震撼力。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老师,请你对教学的“第一”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特别的关怀,让学生在教学“第一刻”的时候就能有“第一人”的感觉,这样
我是“文革”后期毕业的高中生,历经五年的农场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了师范,1980年走上讲台,曾担任班主任,执教过语文,执教过数学,后专职教自然。为了让我这个“小三门”之外的“小三门”自然课老师,能在学校众多的青年教师中也有“话语权”,能在学生心目中有良好的形象,尤其是能轻松地走进任教的班级,我从各学科教师中吮吸养分,从各教育杂志中寻找可借鉴的经验,努力把学生看作自己真正的朋友,千方百计把课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