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对比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教学目标,不难发现,相比于中高年级,低年级把兴趣的培养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无论是“识字写字”板块还是“阅读”“写话”板块,“喜欢”“兴趣”都是目标中最突出的字眼。
但实际的课堂里,低年级的课往往年段特色不明显,人为地拔高或呆板的设计往往削减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象一:呆板的识字过程冲淡了学生读文的兴趣。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呈现出低年段识字量大的特点。六年语文学习要求认识汉字3000个,会写2500个。低年段的识字量为1600~1800个,占小学总识字量的一半多。低年段要会写800~1000个汉字,占了总写字量的三分之一。从识字写字的量上看,识字写字是低年段的重点。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就理解为,识字写字在所有的课型中都是重中之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识字写字的任务,忽视了阅读教学的应有之意。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课文这一载体,导入课题之后,便花大量的时间离开课文单独学习生字,而且方法单一,多遵循“带拼音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比赛读)——怎么记住字形(这是个什么结构的字)——可以组个什么词(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一句话”这样的套路,不顾所学生字的特点,不顾生字存在的语境(文本)。而低年段每一课的生字大多有十几个,这样的教学至少要花去一个课时的时间。篇篇课文如此教法,学生必会生厌,不仅识字效率不高,而且读文的时间、读文的兴趣都打了折扣。
诊断:出现上述情况,原因是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目标把握不准,对读文和识字的关系处理不好。
措施一,阅读课的教学要让读贯穿在学习的始终,读中识字,读中学文。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许嫣娜执教《小动物过冬》一课,既重视识字写字,又充分体现了阅读课的特点,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她的教学片段:
师:都读完了吧?考考你们,三个小动物是怎么商量的呢?先是谁和谁商量?(生答“先是燕子和小青蛙商量,然后和小蜜蜂商量”)它们商量的结果你知道吗?(生:我知道了燕子怎样过冬。)
师:燕子是怎样过冬的呢?(生:是飞到南方去。)
师:它为什么要到南方去呢?(生:因为冬天来了,北方太冷了。)
师:南方很暖和,这是小燕子到南方去的理由。(出示“暖和”)谁会读这个词?“和”读轻声,请你读。(生读)学着他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暖和)
师:太阳照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就会感到怎么样?(生:很暖和。)
师:你们看,这个“暖”字是什么旁?(生答“日字旁”)和太阳公公有关。暖的右半部分特别难写,让我们一起来记一记——上面是一个爪子头,接下来是一短横,下面是一个朋友的友。我们一起来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
师:刚才我们写的是“暖”字。天就要冷了,小燕子要到南方去过冬,这个办法可真不错。哪只小燕子要来读一读?
生: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师:小燕子说得可真生动。又正确又通顺。你要到什么时候才回来啊?
生:春暖花开的时候。
师:春暖花开?小朋友,你们知道春暖花开是什么意思吗?
生:春天暖和了,花儿都开了,这就是春暖花开。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春暖花开的画面,(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春暖花开。让我们记住这个画面,等待小燕子回来。我们一起读——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教师在读文中的引导识字写字,看到结合画面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记住了“暖”字,想象着“春暖花开”的美丽画面。
这样的语文课堂多有意思啊!学生能不喜欢吗?
措施二,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我们总是主观地以为,不先教生字学生就一定无法读文,可是我们忘记了学生已经有了拼音这个识字的“拐棍”。千篇一律的识字教学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我们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多种方式识记生字。一是结合读课题识字写字。如许嫣娜老师的结合课题学写“物”字。再如一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课题中有“邓”“植”两个要认识的字,“爷”是本课要写的字。那么就可以结合读课题,认识生字,练习写字。这样就把识字任务分散了。这样的情况,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很多。二是注意把生字归类,分类识记。可以按字的结构分类,把相同结构的字或相同偏旁的字集中出示;可以按字音分类,把平(翘)舌音或前(后)鼻音集中出示;可以按词语的意义分类,把生字组成词,再把同类的词语集中出示。这样,每一次出现的字都有特点,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巩固。三是结合检查朗读识字。比如一年级上册《雨点儿》一课,第一自然段只有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一句话,其中藏有本课要认识的11个生字中的6个生字。那么,检查学生的朗读时,可以结合认识这6个生字。
现象二:脱离实际的品词析句让学生无所适从。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老师常把握不准理解的度,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脱离学生实际的品词析句并不是个别现象。带来的结果不仅没有种好自己的地,也没有犁好别人的田。
下面是一教师执教一年级《邓小平爷爷植树》的片段。
师: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表示动作的词。(学生找动词,但找不准,最后老师告诉学生。)
师:“挖”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动作表示?(生多能理解)
师:为什么用“挑选”?“挑选”和“拿”哪个词好些?为什么?
生:挑选好。
师:为什么?(生不知怎么回答,教师做挑选的动作说明挑选是很认真的。)
师:“移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移入”?(生不知怎样回答,教师又让学生做动作)
这么多的“为什么”让学生不知怎样回答。这样的品词析句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让学生不知道读课文到底要学什么,带给学生的是学习目标的茫然。
诊断:教师不能把握好阅读教学的目标,不能准确地选择教学内容,不知道低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落在哪里。 措施一,把激发读书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每学一篇课文,教师都要在怎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上下功夫。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是读者主动、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对维系阅读注意力,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唤起情感体验等具有积极作用。
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把学生领进文本的情境中;可以设计比赛环节,抓住学生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在比赛中越读越好;可以结合多媒体画面,表演读……总之,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读出了兴趣,读出了语感。
下面是一教师执教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的片段。
师:“猴子观海”有趣,“仙人指路”也很有趣。(点击课件,投影出示“仙人指路”图及相关文字:“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自由读这几句话,学做一下这块石头的样子(生自由读,学做仙人指路样)。
师:谁愿意到讲台前学做一下。(指一名学生模仿)同学们假如你在黄山游玩,山路一转,突然看到远处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这样的石头,你会觉得怎样?
生甲:真是太神奇了。生乙:我想走上前去看个究竟。
师:请同学们表演读这几句话(学生表演读)。
师:(指名其中一位较活跃学生)请问仙人,去“猴子观海”的路怎么走?
生:(犹豫了一下)噢,一直往前走,再右转就到了。
师:谢谢!同学们,假如你是山中的仙人,你会对游客说些什么话?
生甲:欢迎你,远方的朋友。生乙:欢迎你们来黄山玩,在看奇石时,你可要注意安全噢!那边还有许多奇石,我带你们去。
师:谢谢各位小仙人。在黄山,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酷似猴子观海的石头,高高的山峰上有一位仙人在指路。这一切是多么的有趣!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一段话读一读。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通过图画、通过朗读,通过表演,通过情景对话,引导学生感受石头的奇特,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措施二,重整体感知、体验,词句教学不拔高。低年级阅读教学切忌条分缕析,要结合图画,重视感知、体验,对于课文中的词句,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即可。
下面是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比赛特等奖获得者张文花老师执教的《数星星的孩子》片段:
师:孩子们,让我们放下书,都仰起头,仰起来。天上的星星可不好数了,让我们一起数,看清楚。一颗,哎,别着急,第二颗没看见呢。一颗——两颗——三颗——第四颗在哪呢?想象一下,四颗――五颗——第六颗——就这样,小张衡,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呢。谁读这句话。(生读。)
师:哎呀,我发现这两个小逗号你停顿得很好。让人感觉小张衡数了很长时间呢。你再读读,我们都体会体会。
为了让学生体会张衡数星星的认真和数的时间长,老师巧妙地带学生入境,和学生们一起模拟着数星星,并且用 “别着急”“第二颗没看见呢”这样的话语引导,在这样的情境体验中,学生理解了句意,感悟了逗号的意义。
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很容易进入到虚拟的情境中去,恰当地创设情境,就能不断给学生新的体验和发现。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是快乐的!
再看这堂课的另一个片段:
师:你们看,这只是天上的一组星,瞧,这还有一组,天鹅星。这里呢?狮子星。(课件出示星座图)
师:我们的祖先,就这样把它们一组一组的星星起了名字。
师:花园里的花是——(生:一朵一朵。)
师:树上的叶子是——(生:一片一片。)
师:马路上的小汽车是——(生:一辆一辆。)
老师利用形象的星座图加深学生对“一组一组”的认识,再拓展开去,仿佛不经意间,学生说出了一串“一———— 一———— ”的词语。低年级的词语教学就应该这样不强加、不说教,在学生的感悟体验中不断丰富他们的词语积累。
如果在学生开始学习语文的时候,教师能不断让学生有新的体验、发现、收获,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就能真正建立起来。语文课就会成为学生心中有意思的事!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教育科研中心)
但实际的课堂里,低年级的课往往年段特色不明显,人为地拔高或呆板的设计往往削减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象一:呆板的识字过程冲淡了学生读文的兴趣。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呈现出低年段识字量大的特点。六年语文学习要求认识汉字3000个,会写2500个。低年段的识字量为1600~1800个,占小学总识字量的一半多。低年段要会写800~1000个汉字,占了总写字量的三分之一。从识字写字的量上看,识字写字是低年段的重点。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就理解为,识字写字在所有的课型中都是重中之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识字写字的任务,忽视了阅读教学的应有之意。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课文这一载体,导入课题之后,便花大量的时间离开课文单独学习生字,而且方法单一,多遵循“带拼音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比赛读)——怎么记住字形(这是个什么结构的字)——可以组个什么词(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一句话”这样的套路,不顾所学生字的特点,不顾生字存在的语境(文本)。而低年段每一课的生字大多有十几个,这样的教学至少要花去一个课时的时间。篇篇课文如此教法,学生必会生厌,不仅识字效率不高,而且读文的时间、读文的兴趣都打了折扣。
诊断:出现上述情况,原因是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目标把握不准,对读文和识字的关系处理不好。
措施一,阅读课的教学要让读贯穿在学习的始终,读中识字,读中学文。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许嫣娜执教《小动物过冬》一课,既重视识字写字,又充分体现了阅读课的特点,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她的教学片段:
师:都读完了吧?考考你们,三个小动物是怎么商量的呢?先是谁和谁商量?(生答“先是燕子和小青蛙商量,然后和小蜜蜂商量”)它们商量的结果你知道吗?(生:我知道了燕子怎样过冬。)
师:燕子是怎样过冬的呢?(生:是飞到南方去。)
师:它为什么要到南方去呢?(生:因为冬天来了,北方太冷了。)
师:南方很暖和,这是小燕子到南方去的理由。(出示“暖和”)谁会读这个词?“和”读轻声,请你读。(生读)学着他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暖和)
师:太阳照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就会感到怎么样?(生:很暖和。)
师:你们看,这个“暖”字是什么旁?(生答“日字旁”)和太阳公公有关。暖的右半部分特别难写,让我们一起来记一记——上面是一个爪子头,接下来是一短横,下面是一个朋友的友。我们一起来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
师:刚才我们写的是“暖”字。天就要冷了,小燕子要到南方去过冬,这个办法可真不错。哪只小燕子要来读一读?
生: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师:小燕子说得可真生动。又正确又通顺。你要到什么时候才回来啊?
生:春暖花开的时候。
师:春暖花开?小朋友,你们知道春暖花开是什么意思吗?
生:春天暖和了,花儿都开了,这就是春暖花开。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春暖花开的画面,(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春暖花开。让我们记住这个画面,等待小燕子回来。我们一起读——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教师在读文中的引导识字写字,看到结合画面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记住了“暖”字,想象着“春暖花开”的美丽画面。
这样的语文课堂多有意思啊!学生能不喜欢吗?
措施二,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我们总是主观地以为,不先教生字学生就一定无法读文,可是我们忘记了学生已经有了拼音这个识字的“拐棍”。千篇一律的识字教学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我们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多种方式识记生字。一是结合读课题识字写字。如许嫣娜老师的结合课题学写“物”字。再如一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课题中有“邓”“植”两个要认识的字,“爷”是本课要写的字。那么就可以结合读课题,认识生字,练习写字。这样就把识字任务分散了。这样的情况,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很多。二是注意把生字归类,分类识记。可以按字的结构分类,把相同结构的字或相同偏旁的字集中出示;可以按字音分类,把平(翘)舌音或前(后)鼻音集中出示;可以按词语的意义分类,把生字组成词,再把同类的词语集中出示。这样,每一次出现的字都有特点,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巩固。三是结合检查朗读识字。比如一年级上册《雨点儿》一课,第一自然段只有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一句话,其中藏有本课要认识的11个生字中的6个生字。那么,检查学生的朗读时,可以结合认识这6个生字。
现象二:脱离实际的品词析句让学生无所适从。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老师常把握不准理解的度,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脱离学生实际的品词析句并不是个别现象。带来的结果不仅没有种好自己的地,也没有犁好别人的田。
下面是一教师执教一年级《邓小平爷爷植树》的片段。
师: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表示动作的词。(学生找动词,但找不准,最后老师告诉学生。)
师:“挖”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动作表示?(生多能理解)
师:为什么用“挑选”?“挑选”和“拿”哪个词好些?为什么?
生:挑选好。
师:为什么?(生不知怎么回答,教师做挑选的动作说明挑选是很认真的。)
师:“移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移入”?(生不知怎样回答,教师又让学生做动作)
这么多的“为什么”让学生不知怎样回答。这样的品词析句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让学生不知道读课文到底要学什么,带给学生的是学习目标的茫然。
诊断:教师不能把握好阅读教学的目标,不能准确地选择教学内容,不知道低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落在哪里。 措施一,把激发读书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每学一篇课文,教师都要在怎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上下功夫。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是读者主动、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动因,对维系阅读注意力,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唤起情感体验等具有积极作用。
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把学生领进文本的情境中;可以设计比赛环节,抓住学生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在比赛中越读越好;可以结合多媒体画面,表演读……总之,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读出了兴趣,读出了语感。
下面是一教师执教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的片段。
师:“猴子观海”有趣,“仙人指路”也很有趣。(点击课件,投影出示“仙人指路”图及相关文字:“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自由读这几句话,学做一下这块石头的样子(生自由读,学做仙人指路样)。
师:谁愿意到讲台前学做一下。(指一名学生模仿)同学们假如你在黄山游玩,山路一转,突然看到远处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这样的石头,你会觉得怎样?
生甲:真是太神奇了。生乙:我想走上前去看个究竟。
师:请同学们表演读这几句话(学生表演读)。
师:(指名其中一位较活跃学生)请问仙人,去“猴子观海”的路怎么走?
生:(犹豫了一下)噢,一直往前走,再右转就到了。
师:谢谢!同学们,假如你是山中的仙人,你会对游客说些什么话?
生甲:欢迎你,远方的朋友。生乙:欢迎你们来黄山玩,在看奇石时,你可要注意安全噢!那边还有许多奇石,我带你们去。
师:谢谢各位小仙人。在黄山,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酷似猴子观海的石头,高高的山峰上有一位仙人在指路。这一切是多么的有趣!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一段话读一读。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通过图画、通过朗读,通过表演,通过情景对话,引导学生感受石头的奇特,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措施二,重整体感知、体验,词句教学不拔高。低年级阅读教学切忌条分缕析,要结合图画,重视感知、体验,对于课文中的词句,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即可。
下面是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比赛特等奖获得者张文花老师执教的《数星星的孩子》片段:
师:孩子们,让我们放下书,都仰起头,仰起来。天上的星星可不好数了,让我们一起数,看清楚。一颗,哎,别着急,第二颗没看见呢。一颗——两颗——三颗——第四颗在哪呢?想象一下,四颗――五颗——第六颗——就这样,小张衡,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呢。谁读这句话。(生读。)
师:哎呀,我发现这两个小逗号你停顿得很好。让人感觉小张衡数了很长时间呢。你再读读,我们都体会体会。
为了让学生体会张衡数星星的认真和数的时间长,老师巧妙地带学生入境,和学生们一起模拟着数星星,并且用 “别着急”“第二颗没看见呢”这样的话语引导,在这样的情境体验中,学生理解了句意,感悟了逗号的意义。
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很容易进入到虚拟的情境中去,恰当地创设情境,就能不断给学生新的体验和发现。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是快乐的!
再看这堂课的另一个片段:
师:你们看,这只是天上的一组星,瞧,这还有一组,天鹅星。这里呢?狮子星。(课件出示星座图)
师:我们的祖先,就这样把它们一组一组的星星起了名字。
师:花园里的花是——(生:一朵一朵。)
师:树上的叶子是——(生:一片一片。)
师:马路上的小汽车是——(生:一辆一辆。)
老师利用形象的星座图加深学生对“一组一组”的认识,再拓展开去,仿佛不经意间,学生说出了一串“一———— 一———— ”的词语。低年级的词语教学就应该这样不强加、不说教,在学生的感悟体验中不断丰富他们的词语积累。
如果在学生开始学习语文的时候,教师能不断让学生有新的体验、发现、收获,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就能真正建立起来。语文课就会成为学生心中有意思的事!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教育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