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好文章是改进来的。实践证明,修改训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修改文章需要毅力、思考,需要严肃、一丝不苟的态度,不仅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使其逐步养成习惯。
修改方法的掌握,并不只是在教学中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增、删、换、调、留”,而是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指导,使其能够体悟、意会,逐步掌握方法并合理运用。
一、阅读课是体会和掌握修改方法的摇篮
在教学中,教师生动有趣的导入,巧妙的过渡,精辟的引导、指导、点评,富有启发性的总结等每个环节设计,每个字的运用,无不渗透着对学生修改习作的指导。
语感对于修改方法掌握十分重要。许多语言大师在修改时都十分注意运用语感,老舍先生有运用语言的非凡本领,在动笔创作时,总是边书边读,口中念念有词,自己念给自己听。他用耳朵监督嘴巴,耳朵通不过的就马上修改。可见具有良好语感的人,能下意识地感觉到习作中不通顺或用词不准确的地方,能很好地把握全局,修改好习作。在小学阶段,也主要要求学生用语感对作文进一步修改。语感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修改能力,掌握修改方法的过程。
抓住课文中具有感染力的词句,引导学生去体会其妙处,想象其意境,感悟其思想。感情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措施,在这些训练过程中学生对修改方法也在逐渐地理解、掌握,能力在逐步提高。例如:教学《荔枝》(人教版十二册):“(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而不是说“母亲用手抚摸着荔枝,然后剥开皮,望着舍不得吞下……”
通过比较与体会,学生明白了从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却“舍不得吃”,总是把大的让给儿子。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体会母亲爱儿孙的感情,语感油然而生了,而且也让其在理解的过程中明白了修改习作时要尽量用准确的词语,要把句子改得更生动、更含蓄,表达得更清楚。
学生在阅读训练中,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反过来说,学生也能体会到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我们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二、习作课是进行修改训练的重要舞台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审题,怎样确定中心选材等,都对学生修改方法的掌握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学生在进行修改时,教师应深入到学生的修改过程中去,及时指导、评议,讲评中,教师宣读学生习作,引导学生共同议议,互评互议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强调,教师的批语对于学生掌握作文修改方法也十分重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地批改学生习作,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眉批”和“总批”内容,联系习作内容,读懂老师提出的意见,并比较一下,老师提出的这篇习作的优缺点与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从批语中明确要求,掌握方法。
三、模仿是改好习作的捷径
古代许多大作家留下许多名篇,有不少地方都有模仿的成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让人称赞,夸其天才,其实南北朝时期的庚信在《射马赋》里早有“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其春旗一色”的佳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意境之美,千古流传,成为一绝,其实李白的《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转歌》,丘为的《题农父庐舍》中早有“东风忆绿瀛洲”“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的诗句。有学问的王安石不至于没有看过他们的诗句吧。
名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小学生呢。语文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雕细刻的,在写法上、用词上也都是习作的范本。在习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妨学学古人,巧借他山之石,力争改出新意,点铁成金。
四、“练习”中修改病句,提高修改能力
修改病句,排列句子顺序,选词造句,词语搭配等训练,都是学生掌握修改方法、提高修改能力的重要训练项目,我们也应给予重视。此外,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注意时间不够长久,在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冷处理”,“歇”一会儿再改;写得不好的几个人一起合作修改;写修改后记,把写作文,修改作文时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记下来,这对于学生今后修改习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意志薄弱,往往不善于控制支配自己的行为,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让学生尽量做到一“字”不苟。鼓励学生要坚持不懈,勤思考,多揣摩。管子曰:“思之思之,重思之,思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功也,精诚之报也。”这样才能使习作更精彩,才能使修改文章的那些要求、方法通过反复训练、实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修改方法的掌握,并不只是在教学中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增、删、换、调、留”,而是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指导,使其能够体悟、意会,逐步掌握方法并合理运用。
一、阅读课是体会和掌握修改方法的摇篮
在教学中,教师生动有趣的导入,巧妙的过渡,精辟的引导、指导、点评,富有启发性的总结等每个环节设计,每个字的运用,无不渗透着对学生修改习作的指导。
语感对于修改方法掌握十分重要。许多语言大师在修改时都十分注意运用语感,老舍先生有运用语言的非凡本领,在动笔创作时,总是边书边读,口中念念有词,自己念给自己听。他用耳朵监督嘴巴,耳朵通不过的就马上修改。可见具有良好语感的人,能下意识地感觉到习作中不通顺或用词不准确的地方,能很好地把握全局,修改好习作。在小学阶段,也主要要求学生用语感对作文进一步修改。语感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修改能力,掌握修改方法的过程。
抓住课文中具有感染力的词句,引导学生去体会其妙处,想象其意境,感悟其思想。感情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措施,在这些训练过程中学生对修改方法也在逐渐地理解、掌握,能力在逐步提高。例如:教学《荔枝》(人教版十二册):“(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而不是说“母亲用手抚摸着荔枝,然后剥开皮,望着舍不得吞下……”
通过比较与体会,学生明白了从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却“舍不得吃”,总是把大的让给儿子。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体会母亲爱儿孙的感情,语感油然而生了,而且也让其在理解的过程中明白了修改习作时要尽量用准确的词语,要把句子改得更生动、更含蓄,表达得更清楚。
学生在阅读训练中,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反过来说,学生也能体会到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我们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二、习作课是进行修改训练的重要舞台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审题,怎样确定中心选材等,都对学生修改方法的掌握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学生在进行修改时,教师应深入到学生的修改过程中去,及时指导、评议,讲评中,教师宣读学生习作,引导学生共同议议,互评互议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强调,教师的批语对于学生掌握作文修改方法也十分重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地批改学生习作,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眉批”和“总批”内容,联系习作内容,读懂老师提出的意见,并比较一下,老师提出的这篇习作的优缺点与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从批语中明确要求,掌握方法。
三、模仿是改好习作的捷径
古代许多大作家留下许多名篇,有不少地方都有模仿的成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让人称赞,夸其天才,其实南北朝时期的庚信在《射马赋》里早有“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其春旗一色”的佳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意境之美,千古流传,成为一绝,其实李白的《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转歌》,丘为的《题农父庐舍》中早有“东风忆绿瀛洲”“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的诗句。有学问的王安石不至于没有看过他们的诗句吧。
名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小学生呢。语文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雕细刻的,在写法上、用词上也都是习作的范本。在习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妨学学古人,巧借他山之石,力争改出新意,点铁成金。
四、“练习”中修改病句,提高修改能力
修改病句,排列句子顺序,选词造句,词语搭配等训练,都是学生掌握修改方法、提高修改能力的重要训练项目,我们也应给予重视。此外,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注意时间不够长久,在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冷处理”,“歇”一会儿再改;写得不好的几个人一起合作修改;写修改后记,把写作文,修改作文时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记下来,这对于学生今后修改习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意志薄弱,往往不善于控制支配自己的行为,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让学生尽量做到一“字”不苟。鼓励学生要坚持不懈,勤思考,多揣摩。管子曰:“思之思之,重思之,思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功也,精诚之报也。”这样才能使习作更精彩,才能使修改文章的那些要求、方法通过反复训练、实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