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蜀汉封爵制度和曹魏、孙吴一样,多承袭于汉代,这一制度始终伴随着蜀汉政权的兴衰而不断损益变化。由于蜀汉封爵现象散见于相关传记中,故其具体封爵人数一直不甚清晰。清朝考据学家列蜀汉封爵人数共四十一人,一直以来为治史者所引,但其考证存在漏洞。据相关史籍,蜀汉政权至少有五十人取得封爵地位。
【关键词】蜀汉;封爵制度;《三国会要》
有关三国时期的封爵制度,受关注者以曹魏居多,孙吴政权次之,蜀汉则受关注最少,这当与蜀汉政权居于巴蜀地区国狭民少有关。对于蜀汉封爵现象及内容,我们也仅能从杨光辉先生的《汉唐封爵制度》、黄惠贤先生等人的《中国俸禄制度史》等少数几部专著和为数不多的相关论文中加以理解。但在以上著述中,凡有涉及蜀汉封爵人数者,无一不是以清人杨晨所著《三国会要》卷十“蜀封爵”条人数为圭臬。但据笔者考证,杨晨在统计蜀汉封爵人数时存在重大纰漏。如果直接引用,不免会让后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产生偏颇,故笔者有心在此一考,重新补全杨晨《三国会要》“蜀封爵”人数的所缺部分。
一、《三国会要》“蜀封爵”条概况
《三国会要》为清人杨晨所编,该书汇聚三国时期各种典章制度,是一部集大成的三国断代史专著。该书共列举蜀汉封爵人数四十一人如下(不含子嗣爵位者):汉寿亭侯关羽、西乡侯张飞、藜乡侯马超、员乡侯申耽、陈仓侯马岱、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武乡侯诸葛亮、都乡侯李严、昌亭侯赵云、南乡侯魏延、都乡侯刘琰、平阳亭侯王连、都亭侯向宠、都亭侯费观、汉兴亭侯李恢、阳迁亭侯吕凯、亭侯王伉、亭侯陈到、汉成亭侯许允、阳平亭侯李福、安阳亭侯蒋琬、阳武亭侯邓芝、元乡侯高翔、中乡侯辅匡、城阳亭侯陈震、济阳侯吴壹、绵竹侯吴班、都亭侯袁綝、咸阳侯胡济、安汉侯王平、彭乡侯马忠、显明亭侯向郎、宕渠侯句扶、云亭后刘敏、成乡侯费祎、都亭侯张翼、南乡侯董厥、中乡侯廖化、平襄侯姜维、西乡候张瑛。
按《通典》卷十九《职官一》,“魏与吴蜀,多依汉制”。两汉的封爵制度主要是分为二等即王爵和列侯,东汉时期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和亭侯三级。又杜佑《通典》卷三十七《职官典十九》记“乡侯爵,第四品;亭侯爵,第五品;关内,名号侯爵,第六品”,再加上两汉以来多有封爵关内侯者,知关内侯这一名号爵也被两汉三国统治者所采纳。上述杨晨所列蜀汉封爵者,其爵位的由来大体沿用以上制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三国会要》虽归以上数人曰“蜀封爵”,但其中并不是所有人的爵位都为蜀汉政府所封。如《三国志·关羽传》载,建安五年曹操东征时擒关羽以为偏将军,后关羽立功,“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由此可见,关羽的爵位由曹操上表加封,直到其被杀爵位一直不变。又如申耽,据《三国志·刘封传》载,建安二十四年蜀将孟达攻打曹氏上庸郡时,“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由材料亦知,申耽的爵位和关羽一样,也是曹氏所封。
综上所述,由杨晨《三国会要》“蜀爵位”条,我们可以知道蜀汉爵位沿袭两汉制度,其功臣爵位也分为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四种等级。但在杨晨所列四十一为封爵者中,又有关羽、申耽二人实际上受封于曹氏。故从整体来讲,此表中爵位由蜀汉政府授予者为三十九人,加上两个特殊的才构成了《三国会要》“蜀爵位”条的四十一人。
二、《三国会要》“蜀爵位”条补增
如前所言,清人杨晨所著《三国会要》虽考证翔实,但也不免会有粗枝大叶之处,杨氏此书卷十“蜀爵位”条就是例证。笔者根据《三国志·蜀书》及裴松之注考证,又根据《华阳国志》等史籍,考证出杨氏所制“蜀爵位”表至少遗漏九人,这九人分别是黄忠、庞统、法正子法邈、陈祗子陈粲、杨洪、王谋、张嶷、宗预以及刘邕。下面将主要通过《三国志》、《华阳国志》等相关史籍的记载对以上九人的封爵状况逐一论证:
《三国志·庞统传》载“(刘备)进围雒县,统(庞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按《资治通鉴》卷六十七献帝建安十九年条记载“刘备围雒城且一年,庞统为流矢所中,卒。”庞统为刘备谋臣,其位亚于诸葛亮,甚为刘备所重,故刘备在建安十九年封庞统为蜀汉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死后受封的关内侯。
《三国志·黄忠传》记黄忠封爵事曰“建安二十四年,(黄忠)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由材料知黄忠之所以会被授以爵位,很明显是因为定军山战役的胜利。
同书《法正传》载:“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按刘备为汉中王时间为建安二十四年,可知法正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此时法正本人并未被授以爵位,因其对蜀汉建国的功劳甚大,故刘备破例封其子法邈为关内侯。
《三国志·杨戏传》附录蜀汉诸臣事迹载“刘南和名邕,义阳人也。随先主入蜀。益州既定,为江阳太守。建兴中,稍迁至监军后将军,赐爵关内侯,卒。”虽然刘邕更具体的事迹史书不载,但由此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其被封爵的事实。
关于张嶷封爵一事《三国志》其本传载,“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时论欲复旧郡,除名有(张)嶷为越巂太守,……诸种闻之,多渐降服,嶷以功赐爵关内侯。”知张嶷由于平定西南诸蛮叛乱之功,被蜀汉政府封为关内侯。
《三国志·宗预传》载其封爵一事曰:“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延熙十年,为屯骑校尉。……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知宗预亦通过军功而得关内侯之爵位。
蜀汉封爵众人中,有一例比较特殊。据《三国志·陈祗传》载:“陈祗代(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景耀元年陈祗去世,后主痛哭流涕,“乃下诏曰:……赐子粲爵关内侯。”按陈祗本人和前述法正一样,生前都未被封爵,但陈祗子陈粲的爵位完全是是刘禅宠爱佞臣的结果,这本身就违背了“非功不侯”的封侯原则,可见蜀汉后期封爵制已经受到破坏。
又据《华阳国志》卷七《刘后主志》载后主登基一事曰:“建兴元年夏五月,后主即位,尊皇后吴氏曰皇太后。大赦,改元……皇后张氏,车骑将军飞女也。封丞相亮武乡侯;中都护李严假节,加光禄勋,封都乡侯,督永安事;中军师、卫尉鲁国刘琰亦都乡侯;中护军赵云,江州都督费观,屯骑校尉、丞相长史王连,中部督襄阳向宠,及魏延、吴懿(吴壹),皆封都亭侯;杨洪、王谋等关内侯。”按根据《华阳国志》所载,后主在继位之时曾大授爵位,而在众人之中,杨洪、王谋二人被封为关内侯一事正史不载,《华阳国志》调列二人爵位于此,正好可以补正史之缺,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蜀汉封爵情况,故此材料甚是宝贵。
由上所述,我们通过检阅史籍,又检阅出了庞统、黄忠、法邈、刘邕、张嶷、宗预、陈粲、杨洪及王谋等九人在蜀汉时期的封爵状况。此九人加上杨晨《三国会要》“蜀爵位”条所列人数,我们可以知道蜀汉时期,由其政府亲自授予爵位者至少有四十八人。如果再加上由曹氏封授爵位的关羽、申耽二人,则蜀汉历史人物有封爵者至少有五十人,而不是《三国会要》“蜀爵位”条所载的四十一人。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成都:巴蜀书社,1984.
[3]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
[4]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5]杨晨.三国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
[6]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关键词】蜀汉;封爵制度;《三国会要》
有关三国时期的封爵制度,受关注者以曹魏居多,孙吴政权次之,蜀汉则受关注最少,这当与蜀汉政权居于巴蜀地区国狭民少有关。对于蜀汉封爵现象及内容,我们也仅能从杨光辉先生的《汉唐封爵制度》、黄惠贤先生等人的《中国俸禄制度史》等少数几部专著和为数不多的相关论文中加以理解。但在以上著述中,凡有涉及蜀汉封爵人数者,无一不是以清人杨晨所著《三国会要》卷十“蜀封爵”条人数为圭臬。但据笔者考证,杨晨在统计蜀汉封爵人数时存在重大纰漏。如果直接引用,不免会让后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产生偏颇,故笔者有心在此一考,重新补全杨晨《三国会要》“蜀封爵”人数的所缺部分。
一、《三国会要》“蜀封爵”条概况
《三国会要》为清人杨晨所编,该书汇聚三国时期各种典章制度,是一部集大成的三国断代史专著。该书共列举蜀汉封爵人数四十一人如下(不含子嗣爵位者):汉寿亭侯关羽、西乡侯张飞、藜乡侯马超、员乡侯申耽、陈仓侯马岱、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武乡侯诸葛亮、都乡侯李严、昌亭侯赵云、南乡侯魏延、都乡侯刘琰、平阳亭侯王连、都亭侯向宠、都亭侯费观、汉兴亭侯李恢、阳迁亭侯吕凯、亭侯王伉、亭侯陈到、汉成亭侯许允、阳平亭侯李福、安阳亭侯蒋琬、阳武亭侯邓芝、元乡侯高翔、中乡侯辅匡、城阳亭侯陈震、济阳侯吴壹、绵竹侯吴班、都亭侯袁綝、咸阳侯胡济、安汉侯王平、彭乡侯马忠、显明亭侯向郎、宕渠侯句扶、云亭后刘敏、成乡侯费祎、都亭侯张翼、南乡侯董厥、中乡侯廖化、平襄侯姜维、西乡候张瑛。
按《通典》卷十九《职官一》,“魏与吴蜀,多依汉制”。两汉的封爵制度主要是分为二等即王爵和列侯,东汉时期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和亭侯三级。又杜佑《通典》卷三十七《职官典十九》记“乡侯爵,第四品;亭侯爵,第五品;关内,名号侯爵,第六品”,再加上两汉以来多有封爵关内侯者,知关内侯这一名号爵也被两汉三国统治者所采纳。上述杨晨所列蜀汉封爵者,其爵位的由来大体沿用以上制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三国会要》虽归以上数人曰“蜀封爵”,但其中并不是所有人的爵位都为蜀汉政府所封。如《三国志·关羽传》载,建安五年曹操东征时擒关羽以为偏将军,后关羽立功,“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由此可见,关羽的爵位由曹操上表加封,直到其被杀爵位一直不变。又如申耽,据《三国志·刘封传》载,建安二十四年蜀将孟达攻打曹氏上庸郡时,“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由材料亦知,申耽的爵位和关羽一样,也是曹氏所封。
综上所述,由杨晨《三国会要》“蜀爵位”条,我们可以知道蜀汉爵位沿袭两汉制度,其功臣爵位也分为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四种等级。但在杨晨所列四十一为封爵者中,又有关羽、申耽二人实际上受封于曹氏。故从整体来讲,此表中爵位由蜀汉政府授予者为三十九人,加上两个特殊的才构成了《三国会要》“蜀爵位”条的四十一人。
二、《三国会要》“蜀爵位”条补增
如前所言,清人杨晨所著《三国会要》虽考证翔实,但也不免会有粗枝大叶之处,杨氏此书卷十“蜀爵位”条就是例证。笔者根据《三国志·蜀书》及裴松之注考证,又根据《华阳国志》等史籍,考证出杨氏所制“蜀爵位”表至少遗漏九人,这九人分别是黄忠、庞统、法正子法邈、陈祗子陈粲、杨洪、王谋、张嶷、宗预以及刘邕。下面将主要通过《三国志》、《华阳国志》等相关史籍的记载对以上九人的封爵状况逐一论证:
《三国志·庞统传》载“(刘备)进围雒县,统(庞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按《资治通鉴》卷六十七献帝建安十九年条记载“刘备围雒城且一年,庞统为流矢所中,卒。”庞统为刘备谋臣,其位亚于诸葛亮,甚为刘备所重,故刘备在建安十九年封庞统为蜀汉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死后受封的关内侯。
《三国志·黄忠传》记黄忠封爵事曰“建安二十四年,(黄忠)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由材料知黄忠之所以会被授以爵位,很明显是因为定军山战役的胜利。
同书《法正传》载:“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按刘备为汉中王时间为建安二十四年,可知法正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此时法正本人并未被授以爵位,因其对蜀汉建国的功劳甚大,故刘备破例封其子法邈为关内侯。
《三国志·杨戏传》附录蜀汉诸臣事迹载“刘南和名邕,义阳人也。随先主入蜀。益州既定,为江阳太守。建兴中,稍迁至监军后将军,赐爵关内侯,卒。”虽然刘邕更具体的事迹史书不载,但由此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其被封爵的事实。
关于张嶷封爵一事《三国志》其本传载,“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时论欲复旧郡,除名有(张)嶷为越巂太守,……诸种闻之,多渐降服,嶷以功赐爵关内侯。”知张嶷由于平定西南诸蛮叛乱之功,被蜀汉政府封为关内侯。
《三国志·宗预传》载其封爵一事曰:“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延熙十年,为屯骑校尉。……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知宗预亦通过军功而得关内侯之爵位。
蜀汉封爵众人中,有一例比较特殊。据《三国志·陈祗传》载:“陈祗代(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景耀元年陈祗去世,后主痛哭流涕,“乃下诏曰:……赐子粲爵关内侯。”按陈祗本人和前述法正一样,生前都未被封爵,但陈祗子陈粲的爵位完全是是刘禅宠爱佞臣的结果,这本身就违背了“非功不侯”的封侯原则,可见蜀汉后期封爵制已经受到破坏。
又据《华阳国志》卷七《刘后主志》载后主登基一事曰:“建兴元年夏五月,后主即位,尊皇后吴氏曰皇太后。大赦,改元……皇后张氏,车骑将军飞女也。封丞相亮武乡侯;中都护李严假节,加光禄勋,封都乡侯,督永安事;中军师、卫尉鲁国刘琰亦都乡侯;中护军赵云,江州都督费观,屯骑校尉、丞相长史王连,中部督襄阳向宠,及魏延、吴懿(吴壹),皆封都亭侯;杨洪、王谋等关内侯。”按根据《华阳国志》所载,后主在继位之时曾大授爵位,而在众人之中,杨洪、王谋二人被封为关内侯一事正史不载,《华阳国志》调列二人爵位于此,正好可以补正史之缺,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蜀汉封爵情况,故此材料甚是宝贵。
由上所述,我们通过检阅史籍,又检阅出了庞统、黄忠、法邈、刘邕、张嶷、宗预、陈粲、杨洪及王谋等九人在蜀汉时期的封爵状况。此九人加上杨晨《三国会要》“蜀爵位”条所列人数,我们可以知道蜀汉时期,由其政府亲自授予爵位者至少有四十八人。如果再加上由曹氏封授爵位的关羽、申耽二人,则蜀汉历史人物有封爵者至少有五十人,而不是《三国会要》“蜀爵位”条所载的四十一人。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成都:巴蜀书社,1984.
[3]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
[4]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5]杨晨.三国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
[6]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