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利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探讨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及物性、转换、分类和情态系统的分析,揭示出奥巴马如何使用多种语言策略,表达其观点和意志,如何操控大众的意识形态,帮助其实现政治目的。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及物性;转换;分类;情态
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或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的方法。它从语言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公众语篇”(public discourse)进行分析,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偏见、歧视和对事实的歪曲,并解释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在权力斗争中的作用。”(辛斌,2002)
一、 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Neo-Frankfurtians)所倡导的“批判性社会理论”。该学派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以Herbert Marcuse,Faucoult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支配和控制着人们的心理,阻碍人的自我解放。电视、报刊杂志、官方文件等大众媒体正是帮助社会对大众进行统治和操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为这些大众媒体中介的语言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以对大众媒体中的语言进行分析来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换言之,研究语篇中的语言是解读新闻、报刊、官方文件中意识形态作用的有用工具。
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建立在现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上,主要是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Halliday关于语言的系统功能理论从本质上讲具有社会符号学的性质。他将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系统,认为语言不仅是构成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系统,而且具有体现社会文化其他符号系统的作用。他还认为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潜势”要受语境、社会关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考察意义潜势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语境,而只有将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它的本质才能得到解释。同时,Halliday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行为。他认为语言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和人们的意识形态,而且可以影响甚至改变社会和人们的意识形态。这样,他把语言与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或意识形态紧密联系起来。他的这种“作为社会行为的语言”观点对批评话语分析而言是一个核心观点。Fairclough 指出“话语是社会实践的语言”(Fairclough,1989),即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而话语是语言的具体体现。这说明语言是社会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使用者的行为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受到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制约。
Halliday还强调语言功能的重要性。他认为使用中的语言具有三种元功能或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主观或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过程的经验或反映。由于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所以语言必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言的这种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就是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指说话人组词成句、组句成篇,并使具有完整思想的语篇与其所处的情景语境相联系的功能。Halliday认为这三种功能可以在语义层上同时出现。因此,在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时,要充分考虑语言的这三种功能,从语义出发考察各种语言成分所表达的意义。批评话语分析家们接受了Halliday的观点。Fairclough 认为每个语篇都有表达经验和世界的概念功能;反映社会与社会参与者之间互动的人际功能;以及把词、句组成一体并在情景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语篇功能。
另外,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尤其是他关于语域、语境、衔接和连贯的理论,为从宏观上考察语篇结构以及语篇与语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方法。这有助于批评话语分析者从整体上了解语篇的交际目的和可能产生的意识形态效果。(辛斌,2002)系统功能语法的这些观点与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观是一致的,为批评语篇分析所接纳,成为批评语篇分析的有效工具。
二、 批评话语分析的分析框架
Fairclough视语言和语篇为社会实践。他认为任何话语都具有三个维度:语篇(text)、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和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批评分析家不能仅仅分析语篇,或者生成或阐释语篇的过程,而要分析语篇、语篇的生成过程及社会语境(包括直接情景语境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Fairclough,1989)。Fairclough认为语篇是交际过程或者话语实践的产物,这个过程包括语篇的生成(production)、传播(distribution)和接受(consumption),所有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决定的,因此,对语篇的分析离不开对话语实践过程本身及其所发生的社会语境的分析。在此基础上,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描写(describe)、阐释(interpret)和解释(explain)。描写关注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语篇的形式特征,通常应用Halliday功能语法中的分析工具对及物系统、情态动词、词汇等语言特征进行分析。阐释关注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主要回答以下问题:语篇传达了什么信息?语言是如何传达这些信息的?语篇的参与者之间是何关系?从而解释社会在语篇的生成和阐释过程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并讨论社会历史语境与权力之间的关系。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揭示隐藏在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意义。
三、 实例分析
从理论上讲,语篇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都可能具有意识形态(Fairclough,1992:74) 。但在具体分析时,要“重点分析其中可能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某些语言结构和过程,然后就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做出有意义的概括”(Fowler,1991:90)。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根据语篇的具体特征选择性地分析及物性、情态系统、转换等蕴涵的意识形态,由此揭示出语言这种传播媒介并不总是客观透明的,尤其在一些貌似客观公正的政治语篇中,作者/说话者往往以各种方式介入其中,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观点操纵受众对事实真相的理解。本文将利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及物性、转换系统、情态系统和分类四个方面对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揭示演讲者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及其政治目的。
(一)及物性
根据SFL,及物性系统是个以小句为语言基本单位的表义系统,是表达经验世界的概念功能的一部分,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易操作的“过程”,并注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它包括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和存在六种不同的过程。每一过程都涉及不同的参与者,如表示做事情的物质过程中有两个参与者:过程的“动作者”(ACTOR)和受过程影响的人或事,即“目标”(GOAL);表示“感觉”(sensing) 的心理过程也有两个参与者:心理活动的主体“感觉者”(senser) 和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作者或说话者“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Fairclough,1992)。为了表达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对同一事件或事物,可以采用及物性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过程来描写或叙述。下面我们就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及物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众所周知,奥巴马就任之际正是美国遭受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的严重打击、失业率上升、经济极度下滑的关键时期,加上伊拉克战争的后果,美国民众的信心遭到严重打击。奥巴马在其就职演说中,从经济、安全、外交和责任感等几方面陈述伤痕累累的社会现状和政府未来的政策,呼吁美国民众重建信心、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为振兴美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整篇演说中,物质过程所占的比例最大(49.7%),几乎占了所有过程的一半。奥巴马使用物质过程追溯先辈们的创业史,以此使听众深切地感受到先辈们创业的艰辛,他们是为了给“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才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忍辱负重、不畏艰辛地开辟新天地。如
(1) 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2) Time and again these men and women struggled and sacrificed and worked till their hand were raw so that we might live a better life.
(3)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通过使用物质过程,使演说的内容显得更加客观,更易从内心深处唤起听众的共鸣,从而影响和控制听众的意识形态,以博得他们对演说者的理解和支持。奥巴马通过巧妙地使用语言策略,激发起美国大众的激情,使之振作起来,愿意跟随新总统,为改变美国的现状、振兴国家而做贡献。
在奥巴马的演说中,使用率位居第二位的过程是关系过程。关系过程是进行评价或判断最直接的方式(Hodge & Kress,1979)。使用关系过程,奥巴马陈述了美国当前面临的经济、民生和安全危机,让美国民众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这一不容置疑的现实不仅美国民众清楚,他们的领导者更清楚。如
(4)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Our healthcare is too costly;….
(5)These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subject to data and statistics.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 is inevitable.
(6)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
(7)This is the price and the promise of citizenship. This is the source of our confidence——the knowledge that God calls on us to shape an uncertain destiny. This is the meaning of our liberty and our creed.
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作为公民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在陈述这个问题时,奥巴马多次使用了关系过程小句,指出美国民众对“救国”应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及物系统中,除了过程的类型外,过程的参与者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物质过程中的动作者、言语过程中的讲话者和心理过程中的感觉者的选择尤为重要(Halliday, 1994)。如
(8) 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言语过程)
(9) On this day, 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物质过程)
(10)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心理过程)
在第(8)句言语过程中,奥巴马用“I”强调了自己对国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有清楚的认识。紧接着在第(9)(10)句中,用“we”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表达出自己准备与听众一起接受挑战、战胜困难的决心。这样奥巴马通过自身的意识形态操纵了大众的意识形态,增强了大众对其的信任和信心。由此可见,任何过程的选择及其各成分的安排和语言选择,无不体现演说者的演说目的和意识形态。
(二)转换系统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转换”与转换生成语法的含义不同,它不是指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而是从话语的性质、语境和目的等方面理解这种变化关系。考察语篇中的转换要特别注意名物化(nominalization)和被动化(passivization)的运用。名物化结构删除了情态和时态,模糊了时间概念,掩饰了过程的参与者及因果关系,削弱了语篇的动作感,创造出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使所讲述的事物客观化,增强了可信度。如
(11) These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12)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13) On this day, we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 out dogmas.
第(11)(12)句中名物化的运用说明美国不仅面临经济、安全、能源等具体危机,更重要的是美国民众出现了精神、信仰危机,他们对政府失去了信心,同时表达出奥巴马对当前形势的担忧和对前任总统治国的不满。第(13)句中的名词性短语则表达出奥巴马不计前嫌的大度。
被动语态对语篇的意识形态意义有很大的影响。演说者,尤其是政治家总是喜欢利用被动语态结构达到特殊的政治目的,描述所谓的“现实”,从而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悄悄地传达给受众,达到控制受众的目的。与名物化不同,被动化结构通过掩饰动作的实施者使命题显得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第(14) (15)句话就是运用被动语态,凸显出美国正面临不小的挑战:美国“人民正在失去家园、失去工作,很多企业倒闭”,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到底是用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是从作者或说话人的意识形态出发的。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被动结构的使用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14) They (challenges)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But know this, America - they will be met.
(15)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
(16) 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17)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18)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
(三)情态系统
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和对未来行为作出的承诺或要担当的义务,反映说话人的态度及其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从而体现说话人的意识形态意义。因此,考察语篇中的情态系统可以发现语篇中隐含的说话人的意识形态和意图。在英语里,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Halliday,1985:Ch.4; Simpson,1993:Ch.3)。这里我们选取情态动词和人称代词来着重分析。
情态动词
情态词通过情态量值表示说话人语气的轻重。情态量值有高(如must)、中(如will)、低(如can)三种,量值越高说明说话人的语气越重,强制的意味越浓;反之,强制的意味较轻。说话人使用中、低量值的情态词,可以使信息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从而增加了信息被听众认可的机会,也可以避免遭受听众的批评和挑战。
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使用最多的情态动词是will,共19个,占所有情态词的31%。如
(19) We will build the roads and bridges, the electric grids and digital lines …. We will restore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 …. We will harness the sun and the winds and the soil to fuel our cars and run our factories. And we will transform our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a new age.
(20) With old friends and former foes, we will work tirelessly to lessen the nuclear threat, …
will用于第一人称后表示决心。通过对will出现的语境的分析发现:will几乎都是刻画新总统对美国民众的承诺,描述未来工作的艰巨。这反映出奥巴马对前途做出的主观判断,以此来影响受众,让他们感觉美国明天的任务很艰巨,他们有责任支持新总统的工作。
除了中、低值情态词之外,奥巴马也适时地使用了一些高量值情态词。must在这篇演讲中共使用了8次,表明其欲与美国民众一起重建美国的决心,强调了美国在恢复霸主地位的“战役”中必胜的理念。以此来迎合美国民众的心理,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如
(21)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must be earned.
(22)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23) … and that America must play its role in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peace.
同时,must的使用也传达出一种强制的态度,使总统话语权的权威化表现得更加清楚。作为美国总统,奥巴马有权利要求他的民众服从于他,听命于他的号召。就职演讲,也是奥巴马建立自己总统威信的第一步。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在英语政治语篇中的应用很广泛。对什么人采用什么称谓体现着说话人/作者的态度。政治家在演讲中非常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调节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Maitland & Wilson,1987)。在奥巴马的这篇演说中,使用最多的是复数第一人称we及其变体our、us,共计153次(占所有人称代词使用率的75.4%),you、your用了15次,以此拉近与美国民众的心理距离,建立了相互信任,使受众更能体会未来振兴事业的艰辛,增加了其主人翁意识。如
(24) As we consider the road that unfolds before us, we remember with humble gratitude those brave Americans who, at this very hour, patrol far-off deserts and distant mountains.
(25) This is our chance to answer that call. This is our moment.
(26) You did it because you understand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that lies ahead.
有时奥巴马使用单数第一人称I和my,巧妙地传达了“前面的道路还很长很艰辛,我需要你们的参与。只有你们的有力支持,我才能成功”的丰富内涵,从而树立了一个锐意改革、人民至上的新一代美国领导人形象。如
(27) I would not be standing here tonight without the unyielding support of my best friend for the last 16 years the rock of our family, the love of my life, the nation’s next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四)分类
Fowler et al,(1979)认为,分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由于不同的词汇不仅表明不同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态度,而且能够使语篇更具有感染力,从而影响受众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所以在政治语篇中,政治家们非常重视词汇的选择。
奥巴马宣誓就职之时,美国正被战争和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着。他使用了诸如crisis, violence, irresponsibility, failure, adversary等很多贬义词,以此提醒美国人:国家正遭受着多种危机,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为了唤醒每个人的责任心,建立民众对新总统的信任,齐心协力重建美国的霸权地位,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频繁使用country, America, new, people, everyone, we等词语。据英国《每日电讯报》评点,上述词汇是奥巴马就职演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这充分显示了其政治意图。
结语
意识形态影响语言的运用,语言运用反过来又传播和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意义。通常隐形的意识形态意义不易被察觉,却对受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能够操控受众的意识形态。奥巴马在其就职演说中使用多种语言策略,不仅拉拢了美国民众,重塑了全民信心,加强了全民族的团结,推行了自己的政策,而且树立了自己的新总统的权威形象,为未来的领导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2]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1995.
[3]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M].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89.
[4]Fowler, R.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1.
[5]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6]Kress, G. & Hodge, R. Language as Ideolog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9.
[7]Simpson, P. Language, Ideology and Point of View[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3.
[8]戴炜华, 陈宇昀. 批评语篇分析理论和方法论[J]. 外语研究, 2004, 12-16
[9]廖益清. 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1999, 1-4
[10]王彦. 政治语篇翻译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 上海翻译, 2009, 23-27
[11]辛斌. 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外语教学, 2000
[12]辛斌. 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 外语教学, 2002, 34-41
[13]严世清,赵霞. 政治语篇中的情态表达及其批评性话语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 2009, 117-120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及物性;转换;分类;情态
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或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的方法。它从语言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公众语篇”(public discourse)进行分析,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偏见、歧视和对事实的歪曲,并解释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在权力斗争中的作用。”(辛斌,2002)
一、 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Neo-Frankfurtians)所倡导的“批判性社会理论”。该学派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以Herbert Marcuse,Faucoult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支配和控制着人们的心理,阻碍人的自我解放。电视、报刊杂志、官方文件等大众媒体正是帮助社会对大众进行统治和操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为这些大众媒体中介的语言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以对大众媒体中的语言进行分析来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换言之,研究语篇中的语言是解读新闻、报刊、官方文件中意识形态作用的有用工具。
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建立在现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上,主要是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Halliday关于语言的系统功能理论从本质上讲具有社会符号学的性质。他将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系统,认为语言不仅是构成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系统,而且具有体现社会文化其他符号系统的作用。他还认为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潜势”要受语境、社会关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考察意义潜势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语境,而只有将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它的本质才能得到解释。同时,Halliday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行为。他认为语言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和人们的意识形态,而且可以影响甚至改变社会和人们的意识形态。这样,他把语言与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或意识形态紧密联系起来。他的这种“作为社会行为的语言”观点对批评话语分析而言是一个核心观点。Fairclough 指出“话语是社会实践的语言”(Fairclough,1989),即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而话语是语言的具体体现。这说明语言是社会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使用者的行为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受到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制约。
Halliday还强调语言功能的重要性。他认为使用中的语言具有三种元功能或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主观或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过程的经验或反映。由于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所以语言必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言的这种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就是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指说话人组词成句、组句成篇,并使具有完整思想的语篇与其所处的情景语境相联系的功能。Halliday认为这三种功能可以在语义层上同时出现。因此,在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时,要充分考虑语言的这三种功能,从语义出发考察各种语言成分所表达的意义。批评话语分析家们接受了Halliday的观点。Fairclough 认为每个语篇都有表达经验和世界的概念功能;反映社会与社会参与者之间互动的人际功能;以及把词、句组成一体并在情景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语篇功能。
另外,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尤其是他关于语域、语境、衔接和连贯的理论,为从宏观上考察语篇结构以及语篇与语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方法。这有助于批评话语分析者从整体上了解语篇的交际目的和可能产生的意识形态效果。(辛斌,2002)系统功能语法的这些观点与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观是一致的,为批评语篇分析所接纳,成为批评语篇分析的有效工具。
二、 批评话语分析的分析框架
Fairclough视语言和语篇为社会实践。他认为任何话语都具有三个维度:语篇(text)、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和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批评分析家不能仅仅分析语篇,或者生成或阐释语篇的过程,而要分析语篇、语篇的生成过程及社会语境(包括直接情景语境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Fairclough,1989)。Fairclough认为语篇是交际过程或者话语实践的产物,这个过程包括语篇的生成(production)、传播(distribution)和接受(consumption),所有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决定的,因此,对语篇的分析离不开对话语实践过程本身及其所发生的社会语境的分析。在此基础上,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描写(describe)、阐释(interpret)和解释(explain)。描写关注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语篇的形式特征,通常应用Halliday功能语法中的分析工具对及物系统、情态动词、词汇等语言特征进行分析。阐释关注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主要回答以下问题:语篇传达了什么信息?语言是如何传达这些信息的?语篇的参与者之间是何关系?从而解释社会在语篇的生成和阐释过程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并讨论社会历史语境与权力之间的关系。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揭示隐藏在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意义。
三、 实例分析
从理论上讲,语篇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都可能具有意识形态(Fairclough,1992:74) 。但在具体分析时,要“重点分析其中可能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某些语言结构和过程,然后就整个语篇的意识形态做出有意义的概括”(Fowler,1991:90)。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根据语篇的具体特征选择性地分析及物性、情态系统、转换等蕴涵的意识形态,由此揭示出语言这种传播媒介并不总是客观透明的,尤其在一些貌似客观公正的政治语篇中,作者/说话者往往以各种方式介入其中,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观点操纵受众对事实真相的理解。本文将利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及物性、转换系统、情态系统和分类四个方面对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揭示演讲者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及其政治目的。
(一)及物性
根据SFL,及物性系统是个以小句为语言基本单位的表义系统,是表达经验世界的概念功能的一部分,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易操作的“过程”,并注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它包括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和存在六种不同的过程。每一过程都涉及不同的参与者,如表示做事情的物质过程中有两个参与者:过程的“动作者”(ACTOR)和受过程影响的人或事,即“目标”(GOAL);表示“感觉”(sensing) 的心理过程也有两个参与者:心理活动的主体“感觉者”(senser) 和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作者或说话者“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Fairclough,1992)。为了表达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对同一事件或事物,可以采用及物性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过程来描写或叙述。下面我们就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及物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众所周知,奥巴马就任之际正是美国遭受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的严重打击、失业率上升、经济极度下滑的关键时期,加上伊拉克战争的后果,美国民众的信心遭到严重打击。奥巴马在其就职演说中,从经济、安全、外交和责任感等几方面陈述伤痕累累的社会现状和政府未来的政策,呼吁美国民众重建信心、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为振兴美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整篇演说中,物质过程所占的比例最大(49.7%),几乎占了所有过程的一半。奥巴马使用物质过程追溯先辈们的创业史,以此使听众深切地感受到先辈们创业的艰辛,他们是为了给“我们”创造美好的生活,才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忍辱负重、不畏艰辛地开辟新天地。如
(1) 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2) Time and again these men and women struggled and sacrificed and worked till their hand were raw so that we might live a better life.
(3)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通过使用物质过程,使演说的内容显得更加客观,更易从内心深处唤起听众的共鸣,从而影响和控制听众的意识形态,以博得他们对演说者的理解和支持。奥巴马通过巧妙地使用语言策略,激发起美国大众的激情,使之振作起来,愿意跟随新总统,为改变美国的现状、振兴国家而做贡献。
在奥巴马的演说中,使用率位居第二位的过程是关系过程。关系过程是进行评价或判断最直接的方式(Hodge & Kress,1979)。使用关系过程,奥巴马陈述了美国当前面临的经济、民生和安全危机,让美国民众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这一不容置疑的现实不仅美国民众清楚,他们的领导者更清楚。如
(4)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Our healthcare is too costly;….
(5)These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subject to data and statistics.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 is inevitable.
(6)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
(7)This is the price and the promise of citizenship. This is the source of our confidence——the knowledge that God calls on us to shape an uncertain destiny. This is the meaning of our liberty and our creed.
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作为公民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在陈述这个问题时,奥巴马多次使用了关系过程小句,指出美国民众对“救国”应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及物系统中,除了过程的类型外,过程的参与者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物质过程中的动作者、言语过程中的讲话者和心理过程中的感觉者的选择尤为重要(Halliday, 1994)。如
(8) 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言语过程)
(9) On this day, 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物质过程)
(10)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心理过程)
在第(8)句言语过程中,奥巴马用“I”强调了自己对国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有清楚的认识。紧接着在第(9)(10)句中,用“we”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表达出自己准备与听众一起接受挑战、战胜困难的决心。这样奥巴马通过自身的意识形态操纵了大众的意识形态,增强了大众对其的信任和信心。由此可见,任何过程的选择及其各成分的安排和语言选择,无不体现演说者的演说目的和意识形态。
(二)转换系统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转换”与转换生成语法的含义不同,它不是指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而是从话语的性质、语境和目的等方面理解这种变化关系。考察语篇中的转换要特别注意名物化(nominalization)和被动化(passivization)的运用。名物化结构删除了情态和时态,模糊了时间概念,掩饰了过程的参与者及因果关系,削弱了语篇的动作感,创造出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使所讲述的事物客观化,增强了可信度。如
(11) These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12)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13) On this day, we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 out dogmas.
第(11)(12)句中名物化的运用说明美国不仅面临经济、安全、能源等具体危机,更重要的是美国民众出现了精神、信仰危机,他们对政府失去了信心,同时表达出奥巴马对当前形势的担忧和对前任总统治国的不满。第(13)句中的名词性短语则表达出奥巴马不计前嫌的大度。
被动语态对语篇的意识形态意义有很大的影响。演说者,尤其是政治家总是喜欢利用被动语态结构达到特殊的政治目的,描述所谓的“现实”,从而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悄悄地传达给受众,达到控制受众的目的。与名物化不同,被动化结构通过掩饰动作的实施者使命题显得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第(14) (15)句话就是运用被动语态,凸显出美国正面临不小的挑战:美国“人民正在失去家园、失去工作,很多企业倒闭”,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到底是用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是从作者或说话人的意识形态出发的。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被动结构的使用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14) They (challenges)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But know this, America - they will be met.
(15)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
(16) 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17)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18)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
(三)情态系统
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和对未来行为作出的承诺或要担当的义务,反映说话人的态度及其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从而体现说话人的意识形态意义。因此,考察语篇中的情态系统可以发现语篇中隐含的说话人的意识形态和意图。在英语里,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Halliday,1985:Ch.4; Simpson,1993:Ch.3)。这里我们选取情态动词和人称代词来着重分析。
情态动词
情态词通过情态量值表示说话人语气的轻重。情态量值有高(如must)、中(如will)、低(如can)三种,量值越高说明说话人的语气越重,强制的意味越浓;反之,强制的意味较轻。说话人使用中、低量值的情态词,可以使信息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从而增加了信息被听众认可的机会,也可以避免遭受听众的批评和挑战。
在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使用最多的情态动词是will,共19个,占所有情态词的31%。如
(19) We will build the roads and bridges, the electric grids and digital lines …. We will restore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 …. We will harness the sun and the winds and the soil to fuel our cars and run our factories. And we will transform our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a new age.
(20) With old friends and former foes, we will work tirelessly to lessen the nuclear threat, …
will用于第一人称后表示决心。通过对will出现的语境的分析发现:will几乎都是刻画新总统对美国民众的承诺,描述未来工作的艰巨。这反映出奥巴马对前途做出的主观判断,以此来影响受众,让他们感觉美国明天的任务很艰巨,他们有责任支持新总统的工作。
除了中、低值情态词之外,奥巴马也适时地使用了一些高量值情态词。must在这篇演讲中共使用了8次,表明其欲与美国民众一起重建美国的决心,强调了美国在恢复霸主地位的“战役”中必胜的理念。以此来迎合美国民众的心理,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如
(21)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must be earned.
(22)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23) … and that America must play its role in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peace.
同时,must的使用也传达出一种强制的态度,使总统话语权的权威化表现得更加清楚。作为美国总统,奥巴马有权利要求他的民众服从于他,听命于他的号召。就职演讲,也是奥巴马建立自己总统威信的第一步。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在英语政治语篇中的应用很广泛。对什么人采用什么称谓体现着说话人/作者的态度。政治家在演讲中非常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调节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Maitland & Wilson,1987)。在奥巴马的这篇演说中,使用最多的是复数第一人称we及其变体our、us,共计153次(占所有人称代词使用率的75.4%),you、your用了15次,以此拉近与美国民众的心理距离,建立了相互信任,使受众更能体会未来振兴事业的艰辛,增加了其主人翁意识。如
(24) As we consider the road that unfolds before us, we remember with humble gratitude those brave Americans who, at this very hour, patrol far-off deserts and distant mountains.
(25) This is our chance to answer that call. This is our moment.
(26) You did it because you understand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that lies ahead.
有时奥巴马使用单数第一人称I和my,巧妙地传达了“前面的道路还很长很艰辛,我需要你们的参与。只有你们的有力支持,我才能成功”的丰富内涵,从而树立了一个锐意改革、人民至上的新一代美国领导人形象。如
(27) I would not be standing here tonight without the unyielding support of my best friend for the last 16 years the rock of our family, the love of my life, the nation’s next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四)分类
Fowler et al,(1979)认为,分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由于不同的词汇不仅表明不同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态度,而且能够使语篇更具有感染力,从而影响受众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所以在政治语篇中,政治家们非常重视词汇的选择。
奥巴马宣誓就职之时,美国正被战争和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着。他使用了诸如crisis, violence, irresponsibility, failure, adversary等很多贬义词,以此提醒美国人:国家正遭受着多种危机,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为了唤醒每个人的责任心,建立民众对新总统的信任,齐心协力重建美国的霸权地位,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频繁使用country, America, new, people, everyone, we等词语。据英国《每日电讯报》评点,上述词汇是奥巴马就职演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这充分显示了其政治意图。
结语
意识形态影响语言的运用,语言运用反过来又传播和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意义。通常隐形的意识形态意义不易被察觉,却对受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能够操控受众的意识形态。奥巴马在其就职演说中使用多种语言策略,不仅拉拢了美国民众,重塑了全民信心,加强了全民族的团结,推行了自己的政策,而且树立了自己的新总统的权威形象,为未来的领导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2]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1995.
[3]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M].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89.
[4]Fowler, R.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1.
[5]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6]Kress, G. & Hodge, R. Language as Ideolog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9.
[7]Simpson, P. Language, Ideology and Point of View[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3.
[8]戴炜华, 陈宇昀. 批评语篇分析理论和方法论[J]. 外语研究, 2004, 12-16
[9]廖益清. 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1999, 1-4
[10]王彦. 政治语篇翻译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 上海翻译, 2009, 23-27
[11]辛斌. 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外语教学, 2000
[12]辛斌. 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 外语教学, 2002, 34-41
[13]严世清,赵霞. 政治语篇中的情态表达及其批评性话语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 2009, 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