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育人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inc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我认为这几句质朴的歌词是语文课堂的生动写照,语文课既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根本规律。
  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文以载道”,语文以其学科的特殊性,更加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育人这一使命。语文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阵地,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其最终目的就应该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人格健全、有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人格的塑造,关键是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开阔的思路。见多识广,才能打开思路;打开思路,想问题处理事情,就容易理性,避免片面。现今语文篇目,文质兼美,既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的瑰丽精彩,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与名人对话、智者交流和仁者沟通,灵魂得到净化,认识得以提升,从而逐渐建立起与社会和时代需要相适应的价值框架,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品德高尚、锐意进取的合格人才。
  语文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根据这一特点,就可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以作品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写作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语文的思想是渗透在字里行间,蕴涵在它所描绘的每一个形象里的。你每读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每欣赏一枝花、一片叶、一个人物,都会呼吸到它的思想和意义。例如节选自《国语》的《勾践灭吴》,以勾践为中心,记其言,叙其事,着重记叙他团结国人灭吴的故事,犹如一篇越王勾践的小传。它激励人们在逆境中生存、崛起乃至东山再起,获得最后的胜利。有一副励志对联就是以“项羽灭秦”和“勾践灭吴”两件史事说明“有志者事竟成”的,叫做“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于是,这堂课,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文言的虚词实词,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受到了启发,尤其一些做事没有恒心的同学。老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英雄人物的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没有付出怎么会有收获?学习也要持之以恒。并且,我课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以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除此之外,为爱情、知识和同情心而活着的培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性美。既满足个人的情感要求又能服务于社会、关心他人疾苦的人是一个懂得大道的人,培根展示的人性美浸注到的不仅是自处逆境,还有享受现代文明的平凡人的心灵。《我与地坛》的史铁生教育我们要做一个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祭十二郎文》《与妻书》用发自肺腑的血泪之书教育同学们要做一个关心他人,充满博爱的人;《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看到苏轼在遇到挫折时是怎样的豁达乐观;《劝学》《师说》激励同学们“学不可以已”,要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屈原列传》《纪念刘和珍君》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爱国、有责任感的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实践,除了教授语言、文字的知识外,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让他们真正做一个有教养、有健全人格的人,为他们的人生道路铸就永不磨灭的丰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即:”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这体现了孔子“做人第一,学问第二”的观点。因此,我认为今天的学生首先应该学做人,培养自己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其他文献
诗歌鉴赏题从语言、技巧、意象三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然而学生最怕关于表达技巧考查。本人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析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表达技巧的内涵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
期刊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都花在了做题上,但却事倍功半。所以,把握好这一环节很重要。  一、精心选题  不能随便找一套题就给学生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去选择,给学生印题前要看好题的内容和难度适合不适合,最好是自己先做了再确定用不用,有没有做和讲的必要。  二、有选择地讲  不能所有的选题都讲,没有重点,流于过程,既费时间又没有效果。较简单的题完全可以不讲,目的就是督促学生自学
期刊
李白的《蜀道难》,该如何进行问题设计,我有一点体会。  从“难”字入手,展开讨论、分析。“难”字是本诗的诗眼,把它分析、理解透彻,就抓住了本诗的关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作者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突出“蜀道之难”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旋律似的句子,在文章中出现三次,有何作用?三个问题,紧扣“难”字生发开来。  第一问:  “蜀道难,难于上
期刊
网络媒体的出现,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舞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下面,笔者就利用网络媒介开辟作文教学新路径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  一、激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浓,不喜欢作文课,不喜欢写作文。“作文难,作文繁,见了作文就犯困,见了作文就头疼。”成了学生的一句口头禅。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作文教学的手段有限,形式单一。日久
期刊
一、江苏高考题  从近三年江苏卷的命题特点来看,话题作文已经衰微,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给定材料的命题作文依然是主流,新材料作文虽有上升趋势,但因其开放性而不被人看好,只在全国卷等部分地区使用。从江苏卷的命题习惯以及多方反馈的信息,2010年的江苏卷作文依然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  从命题内容来看,所有作文题都指向了新课程规定的人文话题三个向度,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纵观江苏
期刊
游过长城的人,在一起谈论长城。有的说“长城真雄伟”,有的说“长城真古老”,有的说“长城真奇妙”。这些看法都是人们游长城后的感受。对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感受,这是因为人们的兴趣不同,阅历不同,认识能力不同。在作文中,如果能把自己最真切的那一点感受写出来,这样的作文就有了个性,就显得真实、深刻。  那么,我们怎样去获得真切的感受呢?  一、感受人的真情  与人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总能感受到某种思
期刊
众所周知,文章的生命贵在真情。作为语文老师就要意识到并做到,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让真情成为作文永恒的魅力。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写出真挚情感?怎样才能写出真挚情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作要饱含丰富的情感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唯有情真、情深,作者才能思路通畅,文如泉涌,读者才能为之动容,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源泉,没有真情,这泉就会
期刊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从中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感受流动着的思想,借鉴古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字、词、句的认读,力求字字落实、句句解说,将千古名篇拆成了一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文言文僵化、无趣、呆板、枯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有效的途径是把读与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实施,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方式也经历了理念与教学行为的革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把课堂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文言文的讲解释义上,而忽视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把诵读作为突破口,才能使文言文教学取得实效。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文言文诵
期刊
作文“绿色”评价,就是在评价学生作文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学生发展,弘扬学生个性,采取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呵护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绿色评价——淡化文本,关注学生   学生社会阅历少,观察事物较片面,布局谋篇往往也不尽人意。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必须进入学生的世界,体会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情感,用学生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学生的语言表现生活,用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