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价呼唤“绿色”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i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绿色”评价,就是在评价学生作文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学生发展,弘扬学生个性,采取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呵护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绿色评价——淡化文本,关注学生
  学生社会阅历少,观察事物较片面,布局谋篇往往也不尽人意。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必须进入学生的世界,体会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情感,用学生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学生的语言表现生活,用学生的情感感受生活。要最大程度的尊重学生原作的完整性,尽量不随意改动。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欣赏的态度品味学生作品。从这个角度上说,作文批改是教师对学生作文指导的延续,它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开始。
  二、绿色评价——淡化统一,关注个性
  个性评价,淡化统一,就是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属于自己的收获和信心。个性化评价正视学生的差异,采用观察、调查、收集等方法捕捉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行为以及写作心理;通过习作、日记、小练笔等对学生的写作行为和写作心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个性化写作档案,为实现评价个性化提供依据。
  三、绿色评价——淡化单一,注重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作文评价不应该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的单一评判,而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因此,作文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使作文评价形式从单一到多元。
  1.自我评价
  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推敲法,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并在文后写下“我最欣赏自己_____,我还待改进之处_____。”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用商量和欣赏的口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和学生共同探讨和修改。并授予学生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学会修改、学会评价,并能用独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这样,学生作文兴趣和信心将不断增强,作文水平也将有质的飞跃。
  2.互相评价
  在自评自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互评互改。或者学生自找伙伴,互相评改;或者按内容或表达形式成立为小组,互相评改;或者把学生的作文本全部展出,让学生自由选择评改……学生评改时写下修改意见。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地汲取被评改作文的优点的同时,又认真负责地发现了其不足之处。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角色不断转换,在开放的课堂中互相启发,学会合作,学会评改。
  3.合作评价
  合作评价,就是指开展各种灵活有趣的作文活动,对学生作文实施评价。如设立“作文诊室”,让学生做“大夫”,相互合作,会诊治疗。还可以设立作文兴趣小组、组织班级“编辑室”、校园文学社,让学生修改、编发稿件。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学生成为了评价活动的主体,并且有了自由表达的机会,在切切实实的讨论和评判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体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影响,相互赏识,从而启迪学生思辩的灵感,激活学生积累的语言和积淀的语感,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四、绿色评价——淡化结果,关注过程
   1.关注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写作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为此,我们应该淡化习作结果的评价,关注材料获得过程的评价。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作文课堂引向课外,引向社会,引向自然。让学生去观察、去体验,让其生活素材焕发勃勃生机。观察春天的小雨,捕捉它哺育万物的情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领悟生命的意义……有了这样的观察体验,学生定会写出文思独特的佳作。
  2.关注习作的修改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要告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修改好以后,要大声朗读给家长、同学或老师,这样别人会帮你发现一些自己很难发现的问题。学生改完后,老师还要及时进行总结,把修改后有进步的习作作为范例比较品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修改兴趣和自改作文的能力。
  五、绿色评价——淡化甄别,关注体验
  新的作文理念,要求从原来只注重作文文本的优劣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体验的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作文,教师在评价时应多多加以肯定。尤其要发动学生进行投稿,并且利用班级板报、墙报开辟习作园地,给学生创设环境,创设成功,创设对文学的感情体验。
  总之,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鲜活生命个体,学生作文也往往是他们对生活对情感的自然表露。我们教师在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让自己的思想充满绿色,让自己的情感充满绿色,让我们对作文的评价充满绿色。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才能勃发生机,学生的心灵语言才能跳动出鲜活的力量。
其他文献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时有变化,我想这绝不会是任意而为之,而一定是有编订者的良苦用心。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无情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上一世纪的文艺家们,有的已逐渐被历史所遗忘,而有的却从历史的长河里跳了出来,以自己的卓越贡献和成就证明他的价值,并且越来越发出艺术的金闪闪的光亮。夏衍就是属于后者,而夏衍曾经说过“在我的作品里如果说价值,《包身工》当属最大”。  《包身工》又重新出现在了语文课本中,不可否认
期刊
诗歌鉴赏题从语言、技巧、意象三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然而学生最怕关于表达技巧考查。本人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析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表达技巧的内涵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
期刊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都花在了做题上,但却事倍功半。所以,把握好这一环节很重要。  一、精心选题  不能随便找一套题就给学生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去选择,给学生印题前要看好题的内容和难度适合不适合,最好是自己先做了再确定用不用,有没有做和讲的必要。  二、有选择地讲  不能所有的选题都讲,没有重点,流于过程,既费时间又没有效果。较简单的题完全可以不讲,目的就是督促学生自学
期刊
李白的《蜀道难》,该如何进行问题设计,我有一点体会。  从“难”字入手,展开讨论、分析。“难”字是本诗的诗眼,把它分析、理解透彻,就抓住了本诗的关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作者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突出“蜀道之难”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旋律似的句子,在文章中出现三次,有何作用?三个问题,紧扣“难”字生发开来。  第一问:  “蜀道难,难于上
期刊
网络媒体的出现,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舞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下面,笔者就利用网络媒介开辟作文教学新路径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  一、激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浓,不喜欢作文课,不喜欢写作文。“作文难,作文繁,见了作文就犯困,见了作文就头疼。”成了学生的一句口头禅。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作文教学的手段有限,形式单一。日久
期刊
一、江苏高考题  从近三年江苏卷的命题特点来看,话题作文已经衰微,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给定材料的命题作文依然是主流,新材料作文虽有上升趋势,但因其开放性而不被人看好,只在全国卷等部分地区使用。从江苏卷的命题习惯以及多方反馈的信息,2010年的江苏卷作文依然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  从命题内容来看,所有作文题都指向了新课程规定的人文话题三个向度,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纵观江苏
期刊
游过长城的人,在一起谈论长城。有的说“长城真雄伟”,有的说“长城真古老”,有的说“长城真奇妙”。这些看法都是人们游长城后的感受。对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感受,这是因为人们的兴趣不同,阅历不同,认识能力不同。在作文中,如果能把自己最真切的那一点感受写出来,这样的作文就有了个性,就显得真实、深刻。  那么,我们怎样去获得真切的感受呢?  一、感受人的真情  与人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总能感受到某种思
期刊
众所周知,文章的生命贵在真情。作为语文老师就要意识到并做到,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让真情成为作文永恒的魅力。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写出真挚情感?怎样才能写出真挚情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作要饱含丰富的情感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唯有情真、情深,作者才能思路通畅,文如泉涌,读者才能为之动容,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源泉,没有真情,这泉就会
期刊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从中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感受流动着的思想,借鉴古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字、词、句的认读,力求字字落实、句句解说,将千古名篇拆成了一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文言文僵化、无趣、呆板、枯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有效的途径是把读与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实施,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方式也经历了理念与教学行为的革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把课堂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文言文的讲解释义上,而忽视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把诵读作为突破口,才能使文言文教学取得实效。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文言文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