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整合的大趋势,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重要影响,同时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反作用。笔者通过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首先分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三个误区:1.德育等同政治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领域,二者不能进行整合;3.脱离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能够很好地进行德育工作。笔者以案例、列举等形式对三个误区进行抨击,证明德育和心育之间存在着共同点,以及两者起着相辅相承的作用。另外,笔者也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德育建设的整合进行分析,列出了四点心理健康教育与对德育的促进作用。最后,笔者阐述德育工作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反作用,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整合得到启发。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整合;误区
诗人但丁说:“一个人如果知识不全,可以用道德去弥补;一个人如果道德不全,则无法用知识去弥补。”可见,除了“授业”之外,“传道”是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古至今,随着道德教育的地位逐渐被重视和提升,其功能和方法不断地被完善,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德育是否只是一味地灌输和说教,或是应该从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逐渐升华到道德层面。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进行整合,强调心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德育等同政治教育
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单纯地流于形式,集体地进行口号似的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等,试图把道德观念强加于学生身上。空洞的、并且脱离生活的专有名词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讲,显得尤其无力,从而使得德育效果不明显,或者造成了学生空谈大话的情况。班主任总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升旗仪式上,学生在老师身边总是能做到肃立敬礼不说话,可当老师离开的情况下,国歌响起,总有个别学生仍然嘻哈打闹。教师就像复读机一样不断地强调硬梆梆的政治术语,批评学生,但学生内心仍然懵懂地不知道为什么,却打心底厌烦这样或那样的条条框框。因此,德育并不等同政治教育,更加不能照本宣科。
误区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同范畴的两个领域,二者不能进行整合
目前,仍然有部分教师认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理论基础上、所采取的工作方法上,等等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两者无法而且没有必要进行融合。另一方面,黄发芳和孙铁峰两位学者的观点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它使学生在社会行为中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模仿先贤、英雄模范等行为……”从上所述,德育所要求达到的目的是让学习者从内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建立健全的人格过程中,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必不可少。心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它力图使得学生具备自强自信、坚毅不拔、成熟沉稳等品德。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对学习者在心理变化的某些层面上的要求不谋而合。
误区三:脱离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能够很好地进行德育工作
无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德育工作当中,假如学生抱着叛逆的心态,闭耳不闻,教育者则无法继续进行劝导。但如果孩子已经打开心扉,那么他就会顺利地接受德育要求并努力地执行。以下列举一位教师的教育随笔:
一天中午看四年级宿舍的时候,我一听到隔壁宿舍传来声音,马上冲过去,果然捉个正着,小烨和小卓两个人正在下床拉扯着一只拖鞋。他们的声响已经吵醒了同宿舍的同学,正对他们俩啧啧埋怨着。
我让他们俩站门外,然后对他们开始谆谆教导:“你们在睡觉的时候怎么会闹起来呢?你们知道其他同学都睡觉了吗?”小烨和小卓两个互相指着对方,又打算开始争吵起来了,红着眼睛抢着说“是他!”我马上按住了他们的情绪,说:“首先,无论发生什么争执,你们都应该等到大家都睡醒了才慢慢商量。你们现在突然闹起来把全班同学都吵醒了,这是不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呢?”
两位同学的头低下来,我看到好像蛮有效果,接着说:“你们生活在一个集体就应该互相体谅和包容……”我讲了很多道理,后来他们表情流露出一丝惭愧,并向我承诺以后也不会这样了,我以为这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怎料第二天,他们又闹起来,这次是小烨抢小卓的枕头。这次当我准备再次严肃处理之前,小烨先跟我解释:“是小卓昨天先抢我的拖鞋!我今天要抢回他的。”对这种事情,我感觉到很无奈。
以上案例体现两个方面:(1)教师没有扫除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障碍而直接进行德育工作,使得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小烨尽管口头上承诺以后不会再犯这种事,但内心仍然对被抢拖鞋的事情耿耿于怀。教师一开始没有针对这件事对学生进行沟通和理解,所以,小烨把这种负面的情绪一直带到第二天,同时情绪冲昏头脑,把老师前一天所说的话早已忘得一干二净。(2)教师在劝说过程中所提及到的“自私、包容、集体”,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讲未必能够很好的进行理解。相反,从事情的缘由进行分析,从孩子的情感进行探索,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一个从心里明白他们的老师。脱离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1.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建設的基础
左右情绪的并非事情的本身,而是对事情的态度和观念。同时习得正确观念的前提是拥有良好情绪和心态。两者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应该先从孩子的情绪开始着手培养。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这基础上建立健康的、完善的道德框架。如果一位孩子在学校经常处于一种自卑、被排斥的情况下,怎么能要求他主动和同学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呢?心理不平衡的孩子往往趋于不良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形成不良的思想品德。所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德育建设的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德育建设的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知识纲要》提出,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德育建设要求教育者要有计划有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把二者有机地整合,则从思想上或心灵上对受教育者进行升华,使素质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德育建设的形式
德育工作主要通过集体倡导、环境熏陶等方式公开、群体地进行活动。其铺开面广,并且形式多样,主要由讲课、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从而使得参与者拥有交流和分享的机会,促使德育效应更加广泛。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有团体咨询,但更为侧重个别交谈中的倾吐、咨询辅导、角色扮演等方式,后者更具有针对性和保密性。这正弥补了德育建设中缺失的环节,使得德育工作中不但照顾大众的效应,也能顾及到小个体的发展,特别体现在小学教育当中,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性较为突出的情况底下,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德育工作更加多元化和有效。
4.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能力
德育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由于教育的内容而把自己定位在不同的角色:“德育工作者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把自己看成心灵的塑造者,往往持有评价性的学生观。而心理健康教育者则把学生看作有自身需要的人,把自己看成学生的参谋或朋友,持有共情性的学生观。”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情性促使教师与学生更亲近,能够提高在德育工作中的有效性。教师立身于不同的位置,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会得到不同的效果。理解、深有同感是學生从老师身上所期待得到的东西,反则责怪、批评或者教条主义会让师生关系更加疏远,学生更加叛逆。既是评价,也有共情,相得益彰,才能事半功倍。
三、学校德育建设反作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发展成为了当今教育的潮流趋势,在各种锻炼和启发中,学生不但形成伟大的情操和正面的价值观。而且从道德教育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地培育出积极、乐观、健康的人格。从热爱生命发展到热爱生活,从尊师重道发展到互助互爱,从坚忍不拔到不畏惧失败等等,这无不展示着道德教育映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成效当中,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敲开心灵之窗,叩响德育之门,双管齐下,祖国的未来才会有更健康的发展,学校教育才能持之以恒地延续。
参考文献:
[1]黄发芳,孙铁峰.中小学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D].宁波大学学报,2006.
[2]蔡美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ED/OL].http://www.docin.com/p-560381980.html.
[3]平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ED/OL]. http://www.docin.com/p-754126608.html.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整合;误区
诗人但丁说:“一个人如果知识不全,可以用道德去弥补;一个人如果道德不全,则无法用知识去弥补。”可见,除了“授业”之外,“传道”是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古至今,随着道德教育的地位逐渐被重视和提升,其功能和方法不断地被完善,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德育是否只是一味地灌输和说教,或是应该从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逐渐升华到道德层面。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进行整合,强调心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德育等同政治教育
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单纯地流于形式,集体地进行口号似的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等,试图把道德观念强加于学生身上。空洞的、并且脱离生活的专有名词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讲,显得尤其无力,从而使得德育效果不明显,或者造成了学生空谈大话的情况。班主任总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升旗仪式上,学生在老师身边总是能做到肃立敬礼不说话,可当老师离开的情况下,国歌响起,总有个别学生仍然嘻哈打闹。教师就像复读机一样不断地强调硬梆梆的政治术语,批评学生,但学生内心仍然懵懂地不知道为什么,却打心底厌烦这样或那样的条条框框。因此,德育并不等同政治教育,更加不能照本宣科。
误区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同范畴的两个领域,二者不能进行整合
目前,仍然有部分教师认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理论基础上、所采取的工作方法上,等等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两者无法而且没有必要进行融合。另一方面,黄发芳和孙铁峰两位学者的观点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它使学生在社会行为中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模仿先贤、英雄模范等行为……”从上所述,德育所要求达到的目的是让学习者从内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建立健全的人格过程中,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必不可少。心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它力图使得学生具备自强自信、坚毅不拔、成熟沉稳等品德。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对学习者在心理变化的某些层面上的要求不谋而合。
误区三:脱离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能够很好地进行德育工作
无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德育工作当中,假如学生抱着叛逆的心态,闭耳不闻,教育者则无法继续进行劝导。但如果孩子已经打开心扉,那么他就会顺利地接受德育要求并努力地执行。以下列举一位教师的教育随笔:
一天中午看四年级宿舍的时候,我一听到隔壁宿舍传来声音,马上冲过去,果然捉个正着,小烨和小卓两个人正在下床拉扯着一只拖鞋。他们的声响已经吵醒了同宿舍的同学,正对他们俩啧啧埋怨着。
我让他们俩站门外,然后对他们开始谆谆教导:“你们在睡觉的时候怎么会闹起来呢?你们知道其他同学都睡觉了吗?”小烨和小卓两个互相指着对方,又打算开始争吵起来了,红着眼睛抢着说“是他!”我马上按住了他们的情绪,说:“首先,无论发生什么争执,你们都应该等到大家都睡醒了才慢慢商量。你们现在突然闹起来把全班同学都吵醒了,这是不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呢?”
两位同学的头低下来,我看到好像蛮有效果,接着说:“你们生活在一个集体就应该互相体谅和包容……”我讲了很多道理,后来他们表情流露出一丝惭愧,并向我承诺以后也不会这样了,我以为这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怎料第二天,他们又闹起来,这次是小烨抢小卓的枕头。这次当我准备再次严肃处理之前,小烨先跟我解释:“是小卓昨天先抢我的拖鞋!我今天要抢回他的。”对这种事情,我感觉到很无奈。
以上案例体现两个方面:(1)教师没有扫除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障碍而直接进行德育工作,使得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小烨尽管口头上承诺以后不会再犯这种事,但内心仍然对被抢拖鞋的事情耿耿于怀。教师一开始没有针对这件事对学生进行沟通和理解,所以,小烨把这种负面的情绪一直带到第二天,同时情绪冲昏头脑,把老师前一天所说的话早已忘得一干二净。(2)教师在劝说过程中所提及到的“自私、包容、集体”,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讲未必能够很好的进行理解。相反,从事情的缘由进行分析,从孩子的情感进行探索,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一个从心里明白他们的老师。脱离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1.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建設的基础
左右情绪的并非事情的本身,而是对事情的态度和观念。同时习得正确观念的前提是拥有良好情绪和心态。两者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应该先从孩子的情绪开始着手培养。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这基础上建立健康的、完善的道德框架。如果一位孩子在学校经常处于一种自卑、被排斥的情况下,怎么能要求他主动和同学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呢?心理不平衡的孩子往往趋于不良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形成不良的思想品德。所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德育建设的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德育建设的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知识纲要》提出,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德育建设要求教育者要有计划有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把二者有机地整合,则从思想上或心灵上对受教育者进行升华,使素质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德育建设的形式
德育工作主要通过集体倡导、环境熏陶等方式公开、群体地进行活动。其铺开面广,并且形式多样,主要由讲课、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从而使得参与者拥有交流和分享的机会,促使德育效应更加广泛。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有团体咨询,但更为侧重个别交谈中的倾吐、咨询辅导、角色扮演等方式,后者更具有针对性和保密性。这正弥补了德育建设中缺失的环节,使得德育工作中不但照顾大众的效应,也能顾及到小个体的发展,特别体现在小学教育当中,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性较为突出的情况底下,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德育工作更加多元化和有效。
4.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能力
德育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由于教育的内容而把自己定位在不同的角色:“德育工作者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把自己看成心灵的塑造者,往往持有评价性的学生观。而心理健康教育者则把学生看作有自身需要的人,把自己看成学生的参谋或朋友,持有共情性的学生观。”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情性促使教师与学生更亲近,能够提高在德育工作中的有效性。教师立身于不同的位置,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会得到不同的效果。理解、深有同感是學生从老师身上所期待得到的东西,反则责怪、批评或者教条主义会让师生关系更加疏远,学生更加叛逆。既是评价,也有共情,相得益彰,才能事半功倍。
三、学校德育建设反作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发展成为了当今教育的潮流趋势,在各种锻炼和启发中,学生不但形成伟大的情操和正面的价值观。而且从道德教育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地培育出积极、乐观、健康的人格。从热爱生命发展到热爱生活,从尊师重道发展到互助互爱,从坚忍不拔到不畏惧失败等等,这无不展示着道德教育映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成效当中,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敲开心灵之窗,叩响德育之门,双管齐下,祖国的未来才会有更健康的发展,学校教育才能持之以恒地延续。
参考文献:
[1]黄发芳,孙铁峰.中小学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D].宁波大学学报,2006.
[2]蔡美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ED/OL].http://www.docin.com/p-560381980.html.
[3]平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ED/OL]. http://www.docin.com/p-75412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