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育人”是德育的第一要务,也是德育评价的根本旨归.一直以来,作为一种德育评价方式,道德“育分”因其“有效”在各中小学广泛流行.过度依赖“育分”来实现“育人”,会造成道德本体价值的扭曲、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教师育人责任的弱化以及教育本身的道德性被遮蔽等诸多道德风险.究其根源,乃工具理性、科学主义及管理主义在德育领域内共同作用所致.坚持“道德人”培养这一根本的价值旨归,注重过程和方法上的道德可接受性,以系统化思维重新认识德育评价,是当前德育评价超越困境、提升实效的不二之途.
【机 构】
:
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408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育人”是德育的第一要务,也是德育评价的根本旨归.一直以来,作为一种德育评价方式,道德“育分”因其“有效”在各中小学广泛流行.过度依赖“育分”来实现“育人”,会造成道德本体价值的扭曲、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教师育人责任的弱化以及教育本身的道德性被遮蔽等诸多道德风险.究其根源,乃工具理性、科学主义及管理主义在德育领域内共同作用所致.坚持“道德人”培养这一根本的价值旨归,注重过程和方法上的道德可接受性,以系统化思维重新认识德育评价,是当前德育评价超越困境、提升实效的不二之途.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有部分学者在提倡宽容和宽容教育,然而,当今我国社会最需要的是法治、公正,而非宽容.中国自古以来缺乏法治与规则意识,强调退让、容忍,“中国式宽容”即纵容,即软弱、怯懦、隐忍,即冷漠.现今,我国社会还存在一定范围的利益冲突,一味倡导宽容,很可能阻碍法治与公正的实现,阻碍公民规则与法律意识的形成,且与“全面从严治党”以及“规矩意识”等相背离.提出置宽容教育于法治与公正教育的前提之下的“三水平六层次”的框架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旨在以实践育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深度学习之所学不在于内容的难与广、多与寡、繁与简,而在于能否建构起知识间的逻辑联系,能否将经验系统化、知识心理化;深度学习之所向不在于堆积数量化成就,而在于认知维度的高阶目标达成.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实践落于浅表,“单向度”的人的发展,“个人化”的小组协作.通过探究动机、解构、创生、生长的发生机理,期待深度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回归.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21世纪课程改革的目标,深度学习是课堂教学变革的新思路,两者间具有密切联系,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探究深度学习具有重要价值.在审视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厘清核心素养视域下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以此构建核心素养视域下深度学习的操作性定义,具体包括理解与运用、反思与批判、承诺与身份3个维度,12个二级观测指标.系统明确深度学习的核心能力,实现深度学习结构和评价指标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可视化.
课程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知识的社会性、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是课程的社会育人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课程的社会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社会化、有效创生课程履历和实现社会自适应发展三个方面,要真正实现课程中的社会育人功能,在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中,需要建构社会性知识,培育科学的社会认知;需要创设交互式情境,体验真实的社会情感;需要开展实践性学习,增强社会行动参与.
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判断、挖掘和提升的过程.当前,学校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误区,未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学校要立足校本、鼓励教师广泛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基于全面事实对课堂教学的价值作出清晰合理的判断;通过教学实施者的自我反思与评价参与者的互动交流,全面而有深度地挖掘课堂教学的价值生长点;基于教师个人的持续探索和学校系统的制度支持,实现评教合一,真正促进课堂教学价值的提升.
如何从“口头说教为主”深化为“重视行为习惯养成与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践行”,是我国价值观教育必须直面的复杂问题.实践养成提倡主体自觉、强调深度参与和注重持续发展,有助于走出价值观教育已有困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杜威行动哲学和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为价值观实践养成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使价值观实践养成得以可行,需要推进基于价值观教育的学校治理、为了价值观教育的学校治理和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学校治理;注重班级管理与价值观教育同构同化;将价值观教育整合到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等环节.
一、学习科学视阈下的学习环境设计rn学习环境这一概念是随着学习科学研究的兴起而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了一场学习科学研究革命,来自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教育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学科出发,从不同视角研究学习,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由对峙转向整合.人们普遍认识到学习既是个体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也是植根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的社会建构过程.学习科学作为一个关注度日益提升的研究领域,背后是教育范式的转型.
为了实现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国家提出了“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要求.语文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可行性在于:具有较丰富的语文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思想历史积淀,是语文学科的理性规约,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诉求.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旨趣下语文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具有目标上的语文性、程度上的深度综合性、类型上的学科性、结果上的有限性等基本内涵.实现基于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语文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应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以拓宽其视域,从单个知能走向任务单元以更新其内容,从单向综合走向双向综合以重建其实践方略.
以会话分析为理论视角,探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会话分析理论对师生对话细致入微的呈现能够帮助研究者看见师生“思维的构建与韵律”.通过语料编码和分析,从师生对话的话轮特征、对答特征、主题相关组的内容特征三个方面来探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师生对话特征.话轮特征方面,教师话轮注重礼貌策略和协商性语气的使用,学生话轮呈现探索式语言风格;对答特征方面,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对答结构,包括I-R-F结构、回音(I-R-Rv-E)结构和架构—发展—评价(F-D-E)结构,对答中存在多种类型的话轮交接方式;主题
全国性大样本跟踪调查发现,父母和教师的关心非但没有成为支撑儿童向上向善的动力,反而成为儿童生活中最为困扰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关心的错位.关心不是一种单方面付出的美德,而是一种相互可感受的关系.儿童在错位的关心中感受不到温暖和爱,缺乏情感滋养而将自我围困,进而关闭心门.以培育心胸开阔、精神丰盈的人为使命的教育需要建构平等、对话的关系,设身处地地感受儿童的需要,由单方面付出转向相互关心,为儿童的道德成长支撑起丰盈的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