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罟,渔网也。我们从工具书上也就能查到这么多。而“牵罟”却是很激情很丰满的词汇,它甚至是一种化石般的民间史迹。这里用白描的手法,以逼真的文字呈现的是海边特殊的习俗。这简直是一种古老的公有制式的狩猎方式,与原始森林里的挖参、狩猎等一样具有群体参与和公平分配制度。文章代入感极强,我们读来如临其境,甚至能闻到海边的鲜腥气息,这给了我们阅读的新鲜感和穿越感。
太平山是青岛市区最高的山,孩子喜欢爬到山头上看海,看市区,看海岸线上伸进海里最长岬角尽头的航标灯,看与栈桥相厮守的琴岛上的白色灯塔。灯塔发射着红色的光束,仿如女子挥动着纱巾向茫茫夜海里的航船打招呼。
有轮船浮现在海平线上,从仅仅露出桅杆开始,到船体全部出现在海面,需要一段时间,不耽误孩子将目光流连于自己所居住的区域上空,再往西延伸,便会看到青岛港林立的吊车和胶州湾里停泊的船只。停船的海面被称之为“锚地”,晚上那些船上亮起灯火,繁星一样布满了胶州湾。人们习惯称胶州湾为“后海”,而“前海”就是轮船浮现在海平线的海域。等前海面上出现的船儿完全驶离海平线,向胶州湾的港口驶来的时候,再调转目光专程瞩望,一点不耽误。外籍的轮船要从12海里之外的公海驶入我国领海,须向港口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派领水员乘坐快艇前往接船。
时常会看到军舰,编队行驶的舰艇轰鸣的马达声,令人心中震撼。电视台的某导演要拍军舰行进的画面,到舰队联系,首长听他说完来意笑了,军舰行动要经上级批准,不是谁说动就能动的。不过那位首长还是透露了一个信息,一艘执行任务归来的舰艇正要经过前海的海域,他们可以到海边去拍摄所需要的镜头。于是电视台的一干人马匆匆赶往海岸的某个有利位置,架起机器拍摄。果然一艘军舰从面前的海域驶过,匆忙拍摄中,那位导演发现画面不甚理想,想重拍一遍,便大喊“停”!可那军舰依然昂首前行,全然没把导演的口令当回事儿。此事被电视台的同事当作笑柄传播了很多年。一则他的口令在海上航行的军舰听不见,再则那军舰岂是可以随便停的?
春汛时节海面泛着粼粼波光,新鲜的阳光铺在海滩上,懒洋洋的男子用草帽盖住脸躺在阳光里。后面有妇女在为海水浴场的木屋刷油漆,她们提着油桶,头上围着白色的纱质围巾,前面探出长长的沿儿遮着脸。海风习习拂弄着人们,海岸线上的浪花有一搭没一搭地拍着沙滩,海鸥也似随着柔柔的波涛缓缓地扇动着翅膀,整个海岸呈现一派散漫的景象。
躺着的男子猛然掀起草帽,露出一张枣色的脸。裤腿是早就卷起的,只是一高一低,脚上没有鞋。其他人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出来的,男子跑下沙滩,在没膝深的海水里接过舢板送过来的虎口粗的绳索,搭上一条细绳子在背上,拉着那尼龙绳索往沙岸的高处走。其他人也依他的样子,排在他身后搭了细绳子在背上,依次往上拉,拉到沙梁上摘下细绳再走回到海边,搭上绳子再往上拉。被拉到沙梁上的粗绳子有人专门在那里盘成一道又一道的圈。
在长长的海滩另一头,也有一拨人在那里往上拉绳子,长长的队伍似是这边队伍的对应。刷油漆的女人们将油桶与漆了一半的木板房扔下,也卷起裤腿,跑到海边,伸手抓住粗绳索往上走;见此状,有些游览的人也加入了其中,于是,不仅人越来越多,随着海水的退潮,沙滩越来越宽,拉绳子的队伍也越来越长,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有些凑热闹的拉一会儿便离去了。而从太平山上下来的孩子却兴味浓郁地自始至终参与其中。
一堆鞋子扔在滩头,脚底亲和着细腻的沙粒,从渗凉的海水直走到热乎乎的沙梁,透心的溫情升成了一脸的兴奋,令孩子眼睛灼亮。随着前面枣色脸男子的步幅迈动,身子相距一米,往回返的时候也是相距一米,人与人之间也始终都是相距一米。区别仅仅在于身子躬得大一些和小一些而已。
往复不断,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海浪扑上来再下去,周而复始;人们等距离地拉绳子,周而复始。孩子似乎感觉到了其中的意义,就像季节——从菠菜、苔菜、蒜苗代替了白菜萝卜,春天一步步走来,而走进每一个春天的孩子是不一样的,不仅仅是每个春天记忆的累积,更在于一趟趟拉绳子顿悟到成长意义的心情……
周而复始。随着海水的退潮滩头的拓展,两支队伍在渐渐靠拢,鸥鸟也扇动着翅膀聚拢来了。阳光下的海水清澈透明,踩进去的脚上映着浮动的波纹,如果滤掉颜色,就是一幅拓片的画面。粗绳子上的海水流下来打湿了裤腿,海腥味儿融入孩子的大脑,成为记忆的背景,以及海鸥和枣色的那张脸,以及那脸上层层叠叠的皱纹,还有涂了一半鲜艳油漆的与陈旧共存的那些木屋……
在维基百科中,对牵罟是这样解释的:早期,每当鱼汛来临时,沿海的居民分派人手,全天候守在海边,当发现鱼群出没时,便以竹筏或舢板立即出海,并撒网沿海绕一大圈来包抄鱼群,将近海鱼类都收进网内,留在岸上的人便腰缠短绳,等舢板驱赶到鱼群入网后,岸边的人们合力拉绳,将渔网往岸上拉,凡参与的人都可以分到一份收获。
当拉绳子的两支队伍越来越近的时候,渔网兜过来的海面上,便有鱼虾在跳动了,鸥鸟也鸣叫着一次次俯冲,从中衔得食物。
人们拉上来的有面条鱼、黄鱼、沙板鱼还有蛎虾。聚拢在一起的人们,依次用网兜、草包、废弃的水泥袋子,把自己获得的那一份儿领去。孩子坐在不远处,一边穿鞋子一边看领取收获的人们,其中刷油漆的女人用刷干净的废油桶盛鱼,并在里面加了一些海水,让鱼保持新鲜。
枣色脸的男人向孩子走来,他用半爿草席包了一份鱼虾给孩子,孩子却谢绝了,他感到已经得到了自己的那一份儿。
夕阳走向西海岸,红得鲜艳无比,海滩上的色彩无与伦比,大海无与伦比。
那片人们春天牵罟的海湾在夏天到来的时候,便在离岸450米的地方安装了防鲨网,夏天的喧嚣就要到这片海水浴场里来了。
太平山是青岛市区最高的山,孩子喜欢爬到山头上看海,看市区,看海岸线上伸进海里最长岬角尽头的航标灯,看与栈桥相厮守的琴岛上的白色灯塔。灯塔发射着红色的光束,仿如女子挥动着纱巾向茫茫夜海里的航船打招呼。
有轮船浮现在海平线上,从仅仅露出桅杆开始,到船体全部出现在海面,需要一段时间,不耽误孩子将目光流连于自己所居住的区域上空,再往西延伸,便会看到青岛港林立的吊车和胶州湾里停泊的船只。停船的海面被称之为“锚地”,晚上那些船上亮起灯火,繁星一样布满了胶州湾。人们习惯称胶州湾为“后海”,而“前海”就是轮船浮现在海平线的海域。等前海面上出现的船儿完全驶离海平线,向胶州湾的港口驶来的时候,再调转目光专程瞩望,一点不耽误。外籍的轮船要从12海里之外的公海驶入我国领海,须向港口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派领水员乘坐快艇前往接船。
时常会看到军舰,编队行驶的舰艇轰鸣的马达声,令人心中震撼。电视台的某导演要拍军舰行进的画面,到舰队联系,首长听他说完来意笑了,军舰行动要经上级批准,不是谁说动就能动的。不过那位首长还是透露了一个信息,一艘执行任务归来的舰艇正要经过前海的海域,他们可以到海边去拍摄所需要的镜头。于是电视台的一干人马匆匆赶往海岸的某个有利位置,架起机器拍摄。果然一艘军舰从面前的海域驶过,匆忙拍摄中,那位导演发现画面不甚理想,想重拍一遍,便大喊“停”!可那军舰依然昂首前行,全然没把导演的口令当回事儿。此事被电视台的同事当作笑柄传播了很多年。一则他的口令在海上航行的军舰听不见,再则那军舰岂是可以随便停的?
春汛时节海面泛着粼粼波光,新鲜的阳光铺在海滩上,懒洋洋的男子用草帽盖住脸躺在阳光里。后面有妇女在为海水浴场的木屋刷油漆,她们提着油桶,头上围着白色的纱质围巾,前面探出长长的沿儿遮着脸。海风习习拂弄着人们,海岸线上的浪花有一搭没一搭地拍着沙滩,海鸥也似随着柔柔的波涛缓缓地扇动着翅膀,整个海岸呈现一派散漫的景象。
躺着的男子猛然掀起草帽,露出一张枣色的脸。裤腿是早就卷起的,只是一高一低,脚上没有鞋。其他人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出来的,男子跑下沙滩,在没膝深的海水里接过舢板送过来的虎口粗的绳索,搭上一条细绳子在背上,拉着那尼龙绳索往沙岸的高处走。其他人也依他的样子,排在他身后搭了细绳子在背上,依次往上拉,拉到沙梁上摘下细绳再走回到海边,搭上绳子再往上拉。被拉到沙梁上的粗绳子有人专门在那里盘成一道又一道的圈。
在长长的海滩另一头,也有一拨人在那里往上拉绳子,长长的队伍似是这边队伍的对应。刷油漆的女人们将油桶与漆了一半的木板房扔下,也卷起裤腿,跑到海边,伸手抓住粗绳索往上走;见此状,有些游览的人也加入了其中,于是,不仅人越来越多,随着海水的退潮,沙滩越来越宽,拉绳子的队伍也越来越长,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有些凑热闹的拉一会儿便离去了。而从太平山上下来的孩子却兴味浓郁地自始至终参与其中。
一堆鞋子扔在滩头,脚底亲和着细腻的沙粒,从渗凉的海水直走到热乎乎的沙梁,透心的溫情升成了一脸的兴奋,令孩子眼睛灼亮。随着前面枣色脸男子的步幅迈动,身子相距一米,往回返的时候也是相距一米,人与人之间也始终都是相距一米。区别仅仅在于身子躬得大一些和小一些而已。
往复不断,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海浪扑上来再下去,周而复始;人们等距离地拉绳子,周而复始。孩子似乎感觉到了其中的意义,就像季节——从菠菜、苔菜、蒜苗代替了白菜萝卜,春天一步步走来,而走进每一个春天的孩子是不一样的,不仅仅是每个春天记忆的累积,更在于一趟趟拉绳子顿悟到成长意义的心情……
周而复始。随着海水的退潮滩头的拓展,两支队伍在渐渐靠拢,鸥鸟也扇动着翅膀聚拢来了。阳光下的海水清澈透明,踩进去的脚上映着浮动的波纹,如果滤掉颜色,就是一幅拓片的画面。粗绳子上的海水流下来打湿了裤腿,海腥味儿融入孩子的大脑,成为记忆的背景,以及海鸥和枣色的那张脸,以及那脸上层层叠叠的皱纹,还有涂了一半鲜艳油漆的与陈旧共存的那些木屋……
在维基百科中,对牵罟是这样解释的:早期,每当鱼汛来临时,沿海的居民分派人手,全天候守在海边,当发现鱼群出没时,便以竹筏或舢板立即出海,并撒网沿海绕一大圈来包抄鱼群,将近海鱼类都收进网内,留在岸上的人便腰缠短绳,等舢板驱赶到鱼群入网后,岸边的人们合力拉绳,将渔网往岸上拉,凡参与的人都可以分到一份收获。
当拉绳子的两支队伍越来越近的时候,渔网兜过来的海面上,便有鱼虾在跳动了,鸥鸟也鸣叫着一次次俯冲,从中衔得食物。
人们拉上来的有面条鱼、黄鱼、沙板鱼还有蛎虾。聚拢在一起的人们,依次用网兜、草包、废弃的水泥袋子,把自己获得的那一份儿领去。孩子坐在不远处,一边穿鞋子一边看领取收获的人们,其中刷油漆的女人用刷干净的废油桶盛鱼,并在里面加了一些海水,让鱼保持新鲜。
枣色脸的男人向孩子走来,他用半爿草席包了一份鱼虾给孩子,孩子却谢绝了,他感到已经得到了自己的那一份儿。
夕阳走向西海岸,红得鲜艳无比,海滩上的色彩无与伦比,大海无与伦比。
那片人们春天牵罟的海湾在夏天到来的时候,便在离岸450米的地方安装了防鲨网,夏天的喧嚣就要到这片海水浴场里来了。